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15章 万象更新

重返1977 第415章 万象更新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1979年1日28日,是农历己未年正月初一。

大部分的京城市民在度过了一个没有年三十的除夕夜后,又开始了他们为期三天的新春假期。

这一年的春节与1978年相比,其实无论是过年的气氛还是形式,都有了一定的全新变化。

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呼吁复苏“年”的呼声更高了。

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有针对性的群众来信:《为什么春节不放假》和《让农民过个“安定年”》。

相反的,主张继续坚持“过革命化、战斗化春节”和响应号召“不请客、不送礼、不张贴春联、不大吃大喝”的声音却寥寥无几。

在民间自觉迸发出的热情下,不但全国各地年画空前畅销,贴春联的行为也大范围地复苏了。

红纸黑字的“万年红”贴遍了千家万户的门口,一张张贴在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人们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

要知道,在七十年代前期,可基本上都是城市平房居民和农家小院才贴春联。

内容基本都是“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或是“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类的老句陈辞。

而1979年,春联不仅从乡村贴进了城里的单元楼,词句也由简单的豪言壮语变得带有对未来、对新时代的期盼了。

如“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或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

其次,1979年的春节,京城人们普遍感觉餐桌上的年夜饭丰盛多了。在年货和各类商品的供应上,都有了可喜的增长。

虽然食用油、花生、瓜子、芝麻酱,鸡蛋和蔬菜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但富强粉的定量由每人一公斤提高到了两公斤。粳米也由一公斤变为了可购买全月定量。

猪肉在定量的基础上可以凭本额外多买2.5公斤。活鸡、带鱼都更充足了,而且市场上居然还难得一见地出现了冰冻虾仁和鱿鱼。

至于烟酒茶三样儿,以香烟的供应增长最为显着。

除甲级烟和乙级烟中的“前门”、“恒大”、“香山”、“八达岭”需要凭证每人每次限购四盒外,其余牌号的乙级烟敞开供应。

白酒虽然仍有一些限制,但已相当宽松。

京城城镇居民可凭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白酒1.5公斤。集体户口个人可凭证每月供应500克或一瓶酒。购买散装白酒500克以下不再登记。

在茶叶供给上,也发生了一个显着的变化。

1979年1月10日,京城市政府作出决定。除每500克5元、6元、8元的三种花茶仍收0.5张工业券外。其他茶叶一律免券供应,这立竿见影地促使了“高末儿”销量大增。

(注:高末儿为京城土语,即价格低,质量差的碎茶叶)

当然,还不光只有这些,要说变化最为明显的还得属糕点、糖果。

这一年,不光像“话梅糖”、“牛轧糖”等一些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老产品恢复了生产。同时,外省市和进口的新产品、新口味糖果也进入京城市场。

“红虾酥糖”、“吉利酥糖”、“牛奶朱古力”、“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全新的产品,也依次摆上了商品柜台。

完全可以说,糖果市场已经最先一步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不但不限量,居民购买和选择余地也加大了。

因此,从这一年开始,过年时,一个家庭的孩子们聚拢在一起,虎视眈眈盯着父母给自己分几块“酸三色”水果糖的情景,逐渐成为了被遗忘在脑后的历史。

另外还有,春节娱乐方式也从过去单调走向了丰富。

应该说,贯穿七十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基本可概述为,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

然而从1977年起,这种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春节气氛开始变得鲜活起来。

五颜六色的灯笼,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销量大增。

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

各种游园活动也重新盛行起来,体育环城赛跑活动和一些传统游戏得到了恢复,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人们特别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

电影院里也不一样了。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慢慢地,还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香港的故事片。

到了1979年,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

1979年的除夕夜,消失多年的交谊舞竟然出现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在此之前,跳交谊舞额是作为“封资修”被禁止的。

于是从这一刻起,跳舞热从***的红墙内蔓延出来,民间舞会潜行了一年多,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在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男女青年自发聚集跳交际舞的现象,围观群众多时竟达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舞会上,有一对优美地画着华尔兹的圈的青年男女,他们脸上荡漾的幸福感觉被摄影师李晓斌适时捕捉进了镜头,成为了能够代表我国历史符号的一张经典照片。

当时,这个女的还叫盖小玲,后来改名为盖克,着名演员。

1979年的除夕夜,同样也是电视播映春节联欢晚会的开端。

有好多观众一直都认为1983年的春晚是第一届。但其实在1979年,就有了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当时叫做《迎新春文艺晚会》,是由春晚创始人之一的邓在军和《西游记》导演杨洁共同执导的。

只是由于当时全国的电视机拥有量才100多万台,而《人民日报》那个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与电视机有关的漫画,所以影响不大。

后来领导觉得春节晚会适合做下去,1983年,邓在军才又再次执导了最知名的那次春晚。

1979年春节,国人还在电视上看到了第一条电视广告。沪海电视台春节期间播出了长约90秒的“参杞补酒”广告片。

香港《大公报》一名记者在当时的报道中这样评论,“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共和国经济的巨轮开始启航。”

总而言之,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了!

正是因此,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一年互相拜年时,说的除了“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也多了好些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而且民间语言渐趋轻松,话语时代性有着明显的体现。

比如上了点年纪的关心,“春节您家本儿上的‘五斤肉’买了没呢?”

“买了买了。今年真是比去年强多了,炖肉总算是能让孩子们多吃几口了。”

年轻人们在这年春节刚刚相互询问,“你有没有听邓丽君的新歌啊?”转过年来便又对刘文正拜得无以复加。

“哥们儿,听过《外婆的澎湖湾》吗?是个男的唱的,真不错……”

“冒儿了吧你!人家那叫刘文正。他的《兰花草》、《迟到》、《童年》、《橄榄树》也好听,不比邓丽君差。我刚串了他一盘磁带……”

“哎哟,那你可得借我串一盘,今后,女的我就听邓丽君,男的我就听刘文正!”

就是这样,哪怕从这些小事儿也能看出,人们都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体味着“拨乱反正”之后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

具体到洪家呢,节前摘帽这件大喜事让他们从未有过的轻松,不但精神上扬眉吐气了,经济方面也宽裕了。那么这个春节必然过得是和睦美满。

这一年,光看洪家的春联就能体现出这一点来。

因为春联有三个作用,一是辟邪,二是家福报平安,三就是来年的祈祷。主人家想什么,其实全都能通过笔下的内容展现,让看的人心里明镜儿似的。跟本不用你开口,就可知家中大致境况。

洪禄承这回写的是“福惠三春景,吉祥两字金”,而且因为是羊年,横额自然就是“三阳开泰”了。

而且用的是隶书体,圆峰润滑,恰似柳叶荷萍,大有心神气定的感觉。

不用说,和去年洪家人仍然有点战战兢兢,把“平安”当成首要期盼已经完全不同。他们的心态已经有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万事顺畅,追求进步才是他们今年的愿望。

同时,这次洪衍武也长了记性,没再露怯,他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得端端正正的。

想他如此中规中矩,恭恭敬敬地贴上了他亲爹的一笔好字,洪家人这一年也满应该过得更加顺畅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