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37章 两跨院

重返1977 第437章 两跨院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从西洋小楼出来,跟着就溜达到了连在一起的北路西跨院和东跨院了。

西跨院比较大而且齐整,是洪家一家之主的居所,也就是洪衍武的祖父洪效儒的昔日住处。

旁边有一个月亮门相连的东跨院较小,那是洪禄承的一奶同胞,洪家大爷洪福承的小院儿。

这两处院落的情况迥然不同。

因为被街道工厂当成了办公区,西跨院的房子保护的良好。

想当初廊子上挂的鸟笼子,院里跑着京巴,养着金鱼的陶制大缸,虽然如今都看不见了。

但北屋正房前,西边一棵红石榴,动边一棵白海棠,却还长得欣欣向荣。

特别北屋的窗棂,和西屋前那个既可以当桌子也可以当凳子的雕花石头基座,竟然都保护的很完整,让洪禄承实在有些喜出望外。

这两样东西可是这个院里的精华所在。

北屋窗棂并非常规的“步步锦”、“灯笼框”或“龟背纹”。那上面雕着许多飞舞的小蝙蝠,精致华美,栩栩如生,活泼可爱。

那是民国初年,翻修这个院子的时候,特意找巧匠仿照储秀官后殿“丽景轩”的窗户样子做的。

而那石头基座是圆明园遗址的旧物,雕工同样精美绝伦。

洪效儒当年花费百余两银子,才从圆明园福海边上农户手里淘换来的,绝对的皇家气派。

小的时候,洪禄承最爱的就是和寿敬方、洪寿承一起,在这个雕花基座上摆弄他们的蛐蛐。

不过与之相对的是,东跨院却年久失修。

这里被街道工厂当成了杂物仓库。由于破桌子、烂椅子也就将将堆满了一侧厢房,大部分的房间长时间的空着,排不上用场。

日久天长,自然窗棂残破,门户歪斜。

院里已经爬满了“爬山虎”,长满了半人高的荒草。可原本墙下栽种的几棵桃树和一棵大芭蕉却已经枯死了。

这让整个院子看上去阴暗灰败,谲诡幻怪,仿佛是妖魔鬼怪的住处。

而大家刚踏足进去没多久,草丛里便滑过一条色彩斑斓的花蛇,赭石色的底,墨绿色的章,像戏台上的蟒袍。

所有人不约而同吓了一大跳。王蕴琳更是心惊胆战,生怕伤了孩子们。

还好,洪衍武和陈力泉很快认出那是“赤链蛇”。它只有进食的时候口腔才有毒,面目虽狰狞,性情却温顺。

大家这才安心,不过也就不便再在院里待着了,都退出了大门。

其实倒也不单单是因为害怕,也是因为京城有妈妈令儿,说“狐黄灰白柳”(狐狸、黄鼠狼、老鼠、刺猬、长虫)是家神,是不能轻易得罪的。逢有这种情况,得早早地回避,不要“撞克”了。

这时,洪禄承为了让妻儿安神,也为了缓和刚才在西洋小楼里低落的不良情绪,就给大家又讲了讲当年这两个院儿里有趣的琐闻逸事。

西跨院因为那是洪效儒的居所,过去每年春节洪家人都要到这里来吃团圆饭。这里的年俗还是比较有趣的。

首先除夕夜要踩岁,洪家当年专用芝麻秸秆。

芝麻本属唇形科植物,方茎中空,踩之有声。

用它“踩碎”之谐字,谓之“踩岁”。还有一层意思“踩岁”者“踩祟”也。踩去邪魔外祟,可保平安无灾。

其次,从初一到初五,如有客人来,还要在茶里加糖及一段柏树枝。

吃饭也有讲究,吃饺子叫“接元宝”。且盘中饺子不可吃光,要留一两个,谓之“压盘”,意思是越吃越有。馒头则叫“大发”,意思是发大财。

直到过了初五,洪家的子女们才许回各自住处单独吃饭。

至于东跨院里的乐事儿就更多了。

因为孩子们的大爷,洪福承可是个声色犬马的高手,玩闹儿大家。

少年时好养鸽子,爱钓鱼。中年喜京剧,逛商场,更好玩坤角儿和女戏子。从二十刚出头,吃喝嫖赌就已经玩得相当精湛老到了。

洪效儒其实不喜欢的就是这个儿子,但他毕竟是洪家的长房长子,又没有母亲,只要不闹得太出格,也就这么姑息着了。

好在这个儿子倒也并不一味纨绔,顶个警察署长的名头对洪家还有些用处。而且从洪福承个人角度来说,他也比较适合混迹官场。

别看他破案无能,但擅长交际。而且因为家里有钱,也并不克扣属下,用来应酬同僚、上司甚为大方,各方各面人缘都好。

特别是靠一口地道的梅派青衣,很得高官显贵们的欣赏,各处政府机关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这就有了一定青云直上的基础。

只是可惜他这人聪明却浮躁,有才情却无坚持。因此唱戏全凭嗓子的宽厚,不耐心钻研,身上不行。

有一次唱《探母坐宫》,竟然把“孩子”拿倒了。自此人送外号“电台红(洪)”,意思只能听,不能看。

这一点又限制了他在上峰前露脸的机会,否则或许早就做了警务处长或副局长了。

但话说回来,这样的一个人,故事必然不少。就比如当初他对待自己的小院儿,就十分的标新立异。

敢情刚搬进新院儿的时候,洪福承手里刚纳了一笔不小的贿赂,就很想好好布置一番。

几番考察过后,他便决心要挖地三尺为池,池上建桥,桥上修亭。在自家院里造一让人心服口服的雅致景观。

于是那亭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几次,先取名“流云”,之后改“飞瀑”,然后又叫“花渊”,最后定为了“听雨”。

继而为池中之水也是大动干戈。洪福承先是找人来担,但随担随渗,家里井都快枯了,也仍不满一池。

他便又外雇专人来担,精卫填海般,不分昼夜担水不止。

之后,因为听某人说京西香山樱桃沟见一块奇石,他更不惜重金,千辛万苦从山里刨了出来,运回家中,摆在池畔。

熟料,那石没了野趣便索然无味,配在池边完全一副死眉瞪眼的傻相。

他便又着画匠在上头点缀绿皴,用以仿效青苔。

效果倒也的确夺目,他的媳妇洪家大奶奶便有很中肯的评语,“花了上千块,居然弄回来个千年的王八壳子!”

有石有亭,那还得有竹。他便又托人花大价钱,购得珍贵名竹“金镶玉”,栽在了“王八壳子”旁。

但竹不扎根,没几天就黄叶儿了。

他便只好又移来松树苗,用杆子绑了,期许着将来能长成像“卧龙”、“凤眼”、“莲花”这样的名松。

可他性子急,却又受不了松苗生长慢,最后索性彻底拔了,又要改种长得快的“响叶儿杨”。

这下洪家大奶奶可急了,哭求到父母面前。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间不栽鬼拍手(杨树)。立之他胡闹到了这个份儿上,非在家里要栽这么不吉利的东西,我要再不来禀告,就是我的错了……“

这么着,洪效儒实在不能不插手了。

最终,老爷子一发话,池子填了,亭子拆了,杨树拔了,“千年的王八壳子”也给拉走了。还在西墙角上还开了个月亮门,以便于随时对长子进行约束和监督。

而洪福承耗费了近万大洋一无所得,只落了个净光净的平整大院儿和一顿训斥。他一赌气,也不爱费心打理了。就索性破罐破摔地着人把大院地面彻底给抹平了。

却不成想,无心插柳,此举在冬天的时候竟另有妙处。

到时只需沿墙留出一米多便道来,其余部分围土泼水,待冰厚两三寸,便可得一偌大的人造冰场。

人在上面滑行,竟和“太庙”冰场效果一般无二。

于是洪家人便算是在这儿过足了溜冰瘾头了,晚上甚至还牵引出了电灯照明继续滑。

长此以往,几个冬天下来,就连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大奶奶都学会溜冰了。

所以这个东跨院,曾经给洪家人的冬天带来了许多快乐和热闹,在洪家人的口中也叫“冰场院儿”。

洪衍争、洪衍武和陈力泉听闻后,愕然不已,他们这才明白为什么东跨院的地基,会比西跨院突兀地低了半尺。

想来,这便是当年大兴土木刨坑挖池运走了一些土,然后重新填埋时,就只能挖院里其他地方的缘故了。

而且洪衍武更是大感到尤为可惜,怎么洪家这么热闹的时候,偏偏他没有出生呢!

哎!生不逢时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