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36章 流离

重返1977 第436章 流离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洪禄承这一代确实是哥儿三个。

老大洪福承,字立之。洪禄承行二,字益之。他们还有个三弟,叫洪寿承,字谨之。

而他们的父亲洪效儒之所以给三个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其实是取自商家传统道德标准。

因为古人为了防止生意人卖东西时欺骗顾客,在制秤时,将秤的前三颗星定名为福、禄、寿。

寓意是少给人一两缺福,少给人二两短禄,少给人三两折寿。这三者不弃,方为诚信。

至于这哥儿仨的表字自然也有含义,连起来就是,“立之为本,益之德行,谨守谨记”。

不过有一点与洪福承、洪禄承不同。洪寿承作为洪家最小的儿子,实际上是洪效儒的续弦夫人所出。

他与两个哥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恰恰这哥儿仨之中,也独独是他最为父亲所宠。

为什么呢?

倒不是洪效儒偏疼小的,也不是洪效儒喜爱继室,爱屋及乌,才专爱这个孩子。而是因为洪寿承在念书方面很有天赋。

前面提过,洪家的二进院里有两棵桂花树,那是洪家进京后,随着买下宅院栽种下的。

其中不乏有盼望洪家子孙将来也能“攀云折桂”,出个文华大学士的心思。

但可惜的是,洪家历代出的都是商人,没有一个人文采出众的,可以在学业功名上有所建树的。

熟料就是这个洪寿承,从小竟有过目不忘之能。他三岁便开始认字,从私塾念到崇实中学,一直品学兼优,深受每位老师的喜爱。

考上辅仁大学物理系后,更被本系教授看重,聘为实验室助手。实在是最有可能圆洪家这个梦的人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华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洪效儒自也不能免俗,必然就对小儿子青睐有加了。

他甚至还特意让洪寿承移居小洋楼,并给他配备了专门的管家、门房、听差、番菜厨师和佣人。为的就是让他提早适应西式生活,为日后出国留洋做准备。

可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不知是否出于嫉妒,洪福承对这个弟弟可并不如何亲热,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冷淡。

反倒幼年失母的洪禄承是由继室夫人一手带大的,他不但对继母很尊敬,也和洪寿承自小交好,两个人的感情,更胜原本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何况在洪禄承和王蕴琳的婚事上,洪寿承也是出了大力的。

在王蕴琳夜奔出逃的当夜,就是他命令门房把王蕴琳放进了洪家,并亲自带她直接去找的洪禄承。

日后他更为洪禄承和王蕴琳求母亲出面代为求情,又在父亲跟前说了不少好话,才顺利地成全了他们的姻缘。

所以哪怕在婚后,洪禄承夫妇也和这个三弟相处最好。他们不但时常一起出游、聚会,王蕴琳还有意把自己贝满女中的女同学介绍给他。希望也能回报他一段美满的姻缘。

但一切美好终结于国难。

“七七事变”京城沦陷之前,洪福承见势不妙,早早逃反去了南京。京城沦陷后,洪禄承夫妇作为洪家产业的继承人,也被洪效儒安排,经由津门去了沪海。唯有洪寿承仍旧留在京城,一边念书,一边陪伴双亲。

而国都沦陷之后,由于人心苦痛,山河无色,大学也被日本人干涉。洪效儒便不舍得留小儿子在沦陷区当亡国奴了。就酬了一大笔钱,提前送他去法国留洋。

可哪知道,洪寿承在辅仁大学就已经秘密加入“抗日杀奸团”了,早在北平参加过多次成功的刺杀行动。

因此到达津门之后,他并没有登上去欧洲的轮船,反倒是带着留学的巨款,彻底投入到了抗战斗争之中。自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别离岁岁如流水,几年之后,直到1941年的中秋节一早,洪家的门房才莫名其妙在窗户缝儿里发现一封洪寿承写的家书。

里面的具体内容是:

父亲、母亲:

我现在很好,在需要我的地方,您们千万不要找我。到了该回去的时候,我自然会回去。

写这封信,其实是为了告诉你们,我结婚了,是志同道合的结合。

现附照片一张。我们希望得到您们的祝福。并盼望您们身体康泰,万勿以我们为念。

不孝子寿承、儿媳婉华敬上

让洪家二老欣慰的是,照片上的洪寿承很英俊,那姑娘也很漂亮,看着很般配。俩人都穿着洋装,也有首饰,经济境况似乎还不错。

只是由于信中仅寥寥数语。他们对那姑娘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唯有那封信末的“婉华”二字,应该是代表了她的名字。

自此,这封信连附带的照片,就被洪效儒一直贴身保留着。

可尽管每日都是望眼欲穿的期盼,但立尽西风雁不来,洪效儒始终也没能等到儿子回家的一天。

1945年光复后,老爷子和从沪海返京的洪禄承重聚,临终前只有吃力地指着照片和信件,把这件事托付于他。

“……益之,以后有了机会你得去找他……替我……叫你弟弟……回家……别忘了……让他们给我……坟上……磕个头……”

于是在此之后,洪禄承就按父亲的话,开始多方设法寻找弟弟的消息。他甚至恳求身在重庆的大哥一起帮忙。

但哪有那么容易?茫茫人海中找人,就似大海捞针一般。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以重金悬赏,终于得来一个比较确切消息。

有人说曾在沪海见过洪寿承。只不过那人还不太确定,因为当时听人叫洪寿承为“陆先生”。

洪禄承就抱着一丝希望,赶紧派人带着洪寿承的照片去沪海打探。

没想到真有了些眉目,他便带着保镖又亲自跑了两次,最后经一番仔细的寻访后证明消息的确属实,“陆”(绿)就是“洪”(红)。

从那些和洪寿承打过交道的人口中,他也得知了失踪兄弟的一鳞半爪。

“陆先生”是洋行的翻译,带着她的妻子一起住在沪海,他的妻子后来怀孕了,给他生了个女儿。沦陷期间,“陆先生”也曾进过日本人的宪兵队,但很快被德国人保了出来,倒没受什么罪。

可是光复前夕,“陆先生”倒似乎惹了什么不该惹的麻烦,总有些莫名其妙、凶神恶煞的人来询问他们的事儿……

所以最终,“陆先生”一家三口的行踪,在沪海完全地蒸发了。他们消失的无影无踪,连个泡儿也没冒。

而且特别让洪禄承感到遗憾的是,洪寿承一家在沪海曾经的住处不但在租界里,甚至距离他自己的住处只有两条街。

在那几年里,他们兄弟二人原本是可以轻易见面的,但就这样地错过了。这不能不说是命运对他们的捉弄。

后来到了解放后,洪寿承的情况便在洪家里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状态,除了洪禄承夫妇,再没任何人知道。他们再也不敢主动寻找了。

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种种迹象都表明洪寿承很可能是搞特工工作的。而且当年辅仁大学的“抗日杀奸团”不但团长是军统的人,也有许多人后来都加入了军统,如果泄露出相关消息,那必定会引来麻烦。

当然,洪寿承也有可能是红党的人,但这种可能性很小。无论从他的家庭出身考虑,和照片上的经济状况来看,都不像。他们怎么敢冒这个险呢?

于是就只能寄希望于洪寿承有朝一日能够信守承诺回家,自己敲响洪家老宅的院门。

而洪禄承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时时地偷偷把珍藏的照片拿出来看看,时时地叹气罢了。

再后来,他们被迫从老宅迁出,经历了历次“运动”,就更不敢对此提及分毫了。

甚至在“运动”期间,为了安全起见,洪禄承把那封信也塞进了火盆,付之一炬。

只是那张照片,他却怎么也没舍得下手烧了,就像王蕴琳的“翡翠扁方”一样。成了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要保存下来的东西。

至于眼下,由于这么多年杳无音信,洪禄承无疑已经接受了最坏的事实。

他觉得“下落不明”不外乎有几种可能。

死了,归依美国了,共和国成立时逃窜台湾了……

所以他今天触景生情,心情激荡地吐露了这段家史之后,仍然没忘了谨小慎微地告诫孩子们一番。

“这件事,你们知道了便好,今后不要再提。免得外人得知,咱们洪家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宁,再次卷入波澜动荡之中。但他日,你们如能得知有关你们三叔的只字片语,也一定要告诉我!”

而就在说出几句嘱咐的时候。眼泪溢出了洪禄承的眼眶,王蕴琳布满忧郁的眼神,同样显露出难以道出的悲凉。

这既是为了与“陆先生”失之交臂惋惜,也为了没能给逝去的长辈一个交代而沮丧,也或许是深深在怀念几十年前,曾经住在这个西洋小楼里的身影…

世界上的许多事不可思议。

洪家的不少内幕出人意料。

娓娓道来,房中泪语。这一天,洪衍争、洪衍武和陈力泉,他们都记住了洪禄承的嘱托,记住了这个残破不堪的西洋小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