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44章 镇物

重返1977 第444章 镇物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可俗话说的好啊,人再得意也得夹着尾巴。

洪衍武这一眉飞色舞把实话秃噜了,反倒惹来了没必要的麻烦。

人家单先生一听说是“华夏工艺品”商店买的,就知道这肯定是阴差阳错从故宫流失出去的。

毕竟是故宫的研究员,职业的责任感马上爆发,单先生竟然提议让洪衍武交给国家。他表示愿意跟故宫收购部门说说,可以给他高一些的价钱把东西收走。

哎哟,得意忘形,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呀。

洪衍武这一下就苦了脸,直告饶。

“别啊,单先生,我们哥儿俩好不容易把这玩意弄回来的,容易吗?您别一句话,就给划拉到故宫里头去啊。那里头什么没有,可不缺这一件两件的。我跟您说,这东西年头可不够,按国家政策它不算文物啊。我谢谢您,您就别逼我了,好不容易捡个大漏儿,我还想当传家宝呢……”

见他反应如此之大,还说得如此可怜。单先生和王汉平都不由一起笑了。

不过单先生还在坚持,“你这东西确实算是国宝。难得的是一对儿,还无残破,已经足够进‘珍宝馆’的了。所以,你才该把他交给故宫啊,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民群众看到它……”

洪衍武一梗脖子。“那可未必,我的单先生啊。您别诳我,行里边的事儿我也知道点儿。真正的好玩意,可不是都给公众展出的。再说就是可以展出的,那就都是真的吗?比如说某些字画,某些瓷器……”

这几句正中要害啊,单先生一下支吾了。

洪衍武顺势又赶紧好言相求。

“单先生,说实话,这东西能到我手里,那也是缘分。您去‘华夏工艺品商店’看看就知道了,咱们什么好东西不是明码标价在往外卖啊?那叫出口创汇。还就属料器洋鬼子买的最多,因为咱这玩意儿是一绝,他们那儿没有啊。其实要不是我这对蟠桃树太不方便了,估计早流失到国外去了。我们这买下来,还算为国家立了一功呢。其实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您不就怕我倒手转卖,或是藏着掖着嘛。您放心,一是我保证好好保存,多少钱也绝不出卖。二我保证,以后绝对找个机会为公众展出。兹要有人看,我就天天敞开大门给人看,绝不关门。真要那样,那没准比交给故宫还更符合您的初衷呢……”

这几句话说的到位,单先生脸色还真犹豫了。

关键时候,王汉平又出面帮着洪衍武说了几句话。

“老单啊。故宫就是再有钱,总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收进去吧?人家自己花钱买的,不愿意交公就算了。你都不在职了,还操这心干嘛!何况小伙子这话也没说错,有时候这些东西在私人手里,确实比在公家手里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嗯,你能说不是吗?”

这么一来,单先生真就点点头不言语了。

洪衍武这才松了口气,心里既感谢王汉平仗义执言,也觉得单先生这位专家肯听人劝,还挺开通的,倒不算是食古不化。

可是他完全没想到,王汉平说这话居然也是有着特殊原因的。并不单是冲他这两盆蟠桃树说的。因为紧跟着,王汉平就对他仔仔细细说起了一件大事儿。

洪衍武等到听完了,才真正领悟了王汉平刚才这话的意思,更是为两位老先生来找他的真正意图大吃一惊。

敢情今儿单先生和王汉平撞见洪衍武和陈力泉一起运东西,并不是巧遇。两位老先生其实是特意等在大门口的。目的就是要跟洪衍武说个大事儿。

是一件什么大事儿呢?

为的是一件了不得东西。

这东西有多么了不得呢?

事关整个京城的安危。

这话听着邪唬吧。可话得两头说,这东西要真说出来,后辈的年轻人或许能够不当回事。但老辈儿京城人绝对一百一的认可。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得嘞,不卖关子了。直截了当,那东西是一块儿巨大的木头,金丝楠木,镇守京城的神木!

自明清起,京城就有“五大镇物”之说。

传言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京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了五个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宁。

中央属土,镇物是“万岁山”,实际上就是聚土为镇山的“景山”。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永乐华严大钟。

而东方属木,镇物就是咱们要说的这棵“神木厂”里的金丝楠木了。

据《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

还有“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岁久风雨淋漓,已渐朽矣。”

这些文字都清楚地记录下了“神木厂”在当时的真实情况。

“神木厂”具体位置其实是位于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南面。大约就是今天东三环“双井”地区。

这个地方的地名几经变革,后来又分别叫做“皇木厂”和“黄木厂”,最后被叫做了“黄木庄”。如今呢,就连住在那儿的人,也没几个知其来历的了。

可这个地方在明清两代却是极为知名的。

明初时永乐皇帝朱棣营建故宫紫禁城时,曾派人到四川、两湖、两广等地采办大量上好木料,这些木材经辗转运输,最后沿大运河运到京城,统一堆放木料的地方就是“神木厂”。

这些大木那都是世界罕见之物,其中尤以“樟扁头”这棵木头最为巨大,相传其具有神力,可避邪治病,此后便被民间称为“神木”。

到清代的时候,乾隆皇帝也曾两次到“神木厂”观览“神木”,曾御题《神木谣》并制成碑,其中有“远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汉舆”之句。更是正式坐实了“镇物”之说。

而因见大木“已渐朽矣”,为使“神木”不再受风雨侵蚀,乾隆皇帝又下旨,命人在“神木”的西侧建立了红墙黄瓦的方形御碑亭。同时还建筑了七间相连瓦木结构的廊房,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

后来到了解放后,1953年的时候,一个乐器厂建厂在“黄木厂6号”的位置上。神木连同御碑都被圈进了乐器厂的大院。

虽然此时,“神木厂”四周已变成菜园,为神木建的廊房和御碑亭也年久失修,屋亭倾颓,透风漏雨。但房中的“神木”却叩之依然有声。

跟着到了“运动”期间,御碑被埋入乐器厂食堂的菜窖。

那根担任着东方坐镇重任的神木待遇更惨。因嫌它占地方,厂领导终于下令工人把它锯成了好几段,破烂一样地扔在了院里晾晒。又让它重新遭受风雨。

后来王汉平被请到乐器厂做木工指导的时候无疑中发现了这个情况,搞清始末之后,心疼极了,就跟单先生通了气儿,想让他出面让故宫把“神木”收走,妥善安置。

可故宫的人看了之后,说那就是几大堆儿烂木头,什么文物价值都没有,就完全放任不管了。这么着,那木头还是只能那么搁着。

直到头几天,那乐器厂的新领导忽然又找到了“红星家具厂”来,说想用他们院儿里的那些木材跟家具厂换三十张写字台。给厂子里那些平反后重新上任的干部们谋个福利。

王汉平当然想答应啊,可“红星家具厂”的领导因为觉着乐器厂根本就用不着巴结,根本没容他说话,直接就给拒绝了。

家具厂领导说他们不缺木料,更别说风吹雨淋过的糟木头了。要写字台可以,得拿钱和工业券买。看在都是公家单位的面儿上可以适当优惠一下,但以物易物免谈。

这态度一下就气着乐器厂的领导了。走的时候撂了一句话,“你们家具厂别牛气哄哄的,我们乐器厂也有木匠。真以为离了你们,我们就得吃带毛猪?我还告诉你们,我们就拿那些‘糟木头’自己做,刷钢琴漆,保准儿比你们做的还漂亮……”

这话在家具厂领导的耳中当然无所谓啊。可王汉平听了简直魂飞魄散。

那可是明永乐建大殿的余材啊。天生楠木,专供殿庭楹栋之用。清王朝的时候,上品的金丝楠木就已经不好找了,那都没舍得挪用。

好嘛,最后居然给做了写字台了,还,还刷钢琴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落下这么个下场呢?

别说鲁班祖师爷要知道,气的都能从坟墓里蹦出来。今后这事儿也会让后人戳脊梁骨的呀。

六神无主下,王汉平赶紧就找单先生来讨主意来了。

单先生一听也急得够呛,俩人商量来商量去实在没辙,最后就憋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干脆,就用洪衍武修房的钱跟乐器厂买木料吧。

当然了,这肯定不是要私下里挪用造房款,坑洪衍武一把。

单先生的意思其实是,反正花厅院儿的木阁楼也得重造。他原本规划的是用两千块买杉木、榆木和香樟来修这个阁楼呢。

现在如果要能把金丝楠木拿下来用来造这个楼,那其实更好。虽说阁楼规制小点儿,那也总不至于像做写字台那样糟践了这样的材料,论起来洪衍武还占了大便宜呢。

只不过这中间有两点。一是必须得就此事跟洪衍武打个招呼,人家不同意也办不成。二是要按乐器厂三十个写字台的条件,两千块的木料款还不太够用,得说服洪衍武再给加点儿钱,另外还得弄些工业券。

这么一来,他们商量后就在洪家的大门口等洪衍武回家了。哪儿知道等来的是他正往家弄东西呢。

但这下倒也更证明了洪衍武的眼界和财力了。所以说完这番话后,王汉平和单先生都笑呵呵的。

他们无非是觉着这种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大概十拿九稳了,洪衍武肯定不会反对的。

可事与愿违。洪衍武听过之后琢磨了好一会儿,竟然深深吸了一口气,面露为难之色,摇了摇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