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79章 良宵

重返1977 第479章 良宵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至于洪衍武,他很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自己要演正经节目通常是不会有什么显着效果的。所以他的表演是走得曲艺路线。以“脱口秀”的形式,一连给大家讲了三个有关粽子的笑话。

应该说,效果是真不错,可一个笑话比一个不正经,惹得大家笑骂并举。

第一个,洪衍武绝对是挟私报复,先拿大哥来打镲。

从桌旁站起来,他就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

“我亲爱的父母家人,兄弟姐妹,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什么吗?对,粽子。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咱爸刚刚说过的,为纪念屈原这位诗人。可为什么用粽子纪念屈原?据民间传说,是怕汨罗江里的鱼虾王八吃屈原的遗体。嗯!这一点其实大有可讨论之处。洪钧不认可,我也不认可。可偏偏大哥却认为是自古不变绝对不可讨论的真理。所以说,在大哥看来,粽子就是百姓拿来喂王八的。那么现在请问了,今天大哥自己吃粽子的时候,心里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呢?谁能回答,有奖!”

最后一句一出口,才思敏捷的洪衍文当场一口“桂花陈”就喷地面上了。

在克制不住地哄堂大笑声中,醒过味儿来的其他年轻人也无不指责洪衍武犯坏,变着法儿的挤兑人。

洪禄承和王蕴琳这对父母却齐齐相视苦笑,无比为儿子这不肯吃一点亏的性情发愁。

唯有洪钧这小不点儿,和躺在妈妈怀里的洪镒没听明白。

好在大哥大嫂倒是没生气,只是全都怕了洪衍武的口才举手投降了。

徐曼丽说,“你这个坏老三!真是开罪不起!我们认输!”

洪衍争则说,“你小子还是口下留德吧,算我怕了你了!”

洪衍武赶紧笑着冲大哥大嫂抱拳请罪,表示只是玩笑并无恶意。跟着,第二个笑话便脱口而出。

“端午要举行龙舟赛,各位都知道这个风俗吧?这一天,饭馆里的各色糕饼也去参与。没想到烧麦争先,一个闪失被挤到水里。跟着粽子想都没想,脱了衣服就跳下去救,只是它这个决定太草率,自己也直往下沉。眼瞅着这俩货色就都要没命了,索性会水的汤圆也在场,施以援手救了它们。但才一上岸,汤圆就忍不住骂了粽子,‘你小子是不是傻呀?一看见穿裙子的就不要命啊!’”

这一次,因生动的拟人化表达和另类的想象,大家又被逗乐了。

只是在这个年头,这完全可以算带色的“荤段子”了。于是这就造成女人们纷纷脸红,男人的笑声不多,大家都强忍着的效果。

甚至还遭到了王蕴琳的一番正色斥责。

“老三,这个笑话可不好,上不了台面。好在也就是家里说说,没人笑话你,要敢去外面胡诌,我可不答应!接下来你赶紧说个好的,要是再像前两个一样这么讨人厌,我就罚你自己个明儿把整个院子都扫了!而且不许泉子帮忙!听见没有?”

这个提议是大得人心。大伙儿纷纷起哄。洪衍争更是连拍马屁,直夸母亲大人圣明,终于说句公道话,不护短了。

而就这工夫,“糖心儿”居然冲洪衍武也做了个鬼脸。那意思是同样想看他的笑话。

整个一个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啊。

好在咱洪三爷可不是非常人物。老家贼的肚儿,那是杂货铺儿啊。幽默的段子数不胜数。什么分寸的都有,这难不住他。

洪衍武略一思量,跟着第三个又出了口。

“咱还说饭馆里的糕饼界的事儿。端午这天晚巴晌,米饭和包子打上了群架。米饭仗着人多势众,一碗饭好几千米粒撒出去,见了来帮包子的就打,什么菜包、肉包、豆沙包,蒸饺、水饺、糖三角,无一幸免。就连粽子都被逼到墙角里。幸亏粽子有急智,情急之下把衣服一撕,对米饭们大叫一声‘众位兄弟们,都看清楚喽,我是卧底!自家人!’”

“哈哈哈!”

这次的笑话真可谓奇思妙想,浅白易懂。不但把大家给集体逗乐了,就连洪钧也听明白了。自然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誉。

洪禄承给的评价也很高。说这个笑话和《饽饽阵》有异曲同工之秒。应该放洪衍武过关。

这样洪衍武冲四座拱了拱手,终于一身轻松的坐了下来。

只不过洪禄承可没想到,他这一句饶了洪衍武,却又给他自己个添了事儿了。

因为大家都没听说过什么《饽饽阵》,不免都好奇上了。不但几个儿女来打听《饽饽阵》是什么,洪钧也闹着要爷爷讲一讲。

老爷子就告诉大家伙。说《饽饽阵》是说相声的唱的太平歌词。内容是将几百种饽饽名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篇两军对垒、摆阵征战的故事。

像什么“烧麦出征丧残生,窝窝头回营调救兵”,什么“槽子糕骑着一匹萨其马,黄杠子饽饽拿在手中”。皆为此类。

嘿,这简简单单吐露出的一两句,就能听出语言风趣至极。

可这么一来,大家当然也就更感兴趣了,都求洪禄承给来上一段完整的。特别是洪钧这个小人儿,扭糖似的摇着爷爷的胳膊缠磨。

没办法,盛情难却,洪禄承也就只好勉为其难,给大家唱了一小段。

还真别说,老爷子能票老生的嗓子还真不错。而且别看他时隔多年没有听过了,可由于洪家祖上就是开“饽饽铺”起家的,词儿还记得特别清楚,把几十种糕饼的顺序动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结果老爷子一唱完,那是好评如潮啊。众人公推,远超洪衍争的“电影串烧”和洪衍武的几个小笑话。

这样一来,老爷子的节目在曲艺范畴里暂时公认排在第一位了。

可这还没完呢。此时大家的兴致堪称最热烈的时候,未免都有点意犹未尽,仍旧盼望着有人能再演个精彩的节目。

于是在洪钧以两首儿歌作为中场小段儿暂时救场之后。洪衍武就又提出一个建议,说既然今儿爸都演了节目了,那妈自然也得来一个。

同时这小子怕妈推辞。还来了个大揭秘。自称他在家里的旧物中寻到一支洞箫,今天刚刚交到爸妈手里,爸说那玩意就是妈当年的爱物。显然妈是会几首曲子的了。

好,这么一来,王蕴琳想借口不会也是不行的了。老太太笑嗔了洪衍武几句,也就爽快地在大家的鼓掌欢迎下应了,说干脆给大家伙儿吹一曲《良宵》吧。

这样,在洪衍武小跑儿去屋里把一根紫竹九节洞箫取来之后,王蕴琳又拿手绢沾着“莲花白”仔细擦过了吹口,一阵悠悠的箫声便浸润在了清亮的夜色之中。

那曲调是特别细腻清丽,顷刻便将大伙儿的喧嚣瞬间平息,让整个院落都变得水一般静。

要说这曲《良宵》,其实原名叫做《除夜小唱》,是作曲家刘天华1928年除夕创作的曲目。

当时,刘天华的几个学生与他的亲朋好友到他家过年,室内温馨的气氛与室外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交融在一起,让刘天华的心情特别好。

所以这首乐曲曲调当顺畅柔美,极少跌宕,完全是为了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从情绪和氛围上讲,也就与今天洪家家宴贴切极了。

实际上正是如此,尽管园中的灯光映照之下,阁楼外树影婆娑。东侧粉墙依然,西侧紫藤依然,听着这般曲声,难免使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但圆木桌上的美酒和红烧黄鱼散溢出的香气,配上这曲《良宵》,无疑又为大家的心头,平添了一层温暖的家味儿,让人在想象与现实间感到了一种奇妙的舒适与温馨之气。

于是一时间,除了洪钧还能把精力放在吃上,洪镒躺在妈妈的怀里沉沉睡去。其余每个人,几乎都陷入了一种品味的沉思,一种慵懒的沉寂。

大家都只会默默地坐着,凝视坐在灯笼映照下的王蕴琳,看着她身后巨大的阁楼和楼外的树影、粉墙、紫藤,便会觉得此时此刻是这般的美好。

无论是谁,所有的听者在这箫声与月色之下,都不会再有一点燥热之感,沸腾活跃的思考也仿佛化作固定的符号,在脑海中淡化、隐退。

当然,每个人在想的东西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都会有各自微妙的体验。

比如说,洪禄承是在对历史进行重温与怀念。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他的妻子便在这里吹,他坐在这里听,如今依然如故。

多少年了啊!孩子们不但大了,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了!

而洪家的儿女们则大多在感叹,在佩服。只为他们意外地看到了母亲从未彰显过的一面。

妈吹得真好。妈怎么什么都会?琴棋书画,大家闺秀。但是却默默无闻地隐藏了这么多年。真不知道妈的身上还有多少秘密?

这才叫真人不露相呢。我们这一代人要比起来,实在太浅薄了。

糖心儿的心思其实也差不多。但羡慕感更加突出。

她觉得未来的婆婆年轻时必定是个大美人,哪怕是现在,她从王蕴琳的身上扔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吸引力。

在她看来,这大致应该就叫做“风韵”吧。那真是一种任何外在的修饰都难以企及的美。是一种永远不会慌乱、碰到什么都不会心虚的镇定自若。

她要是到了老的时候,也能是这个样子就好了。

唯独和大家有点不一样的是洪衍武,这小子思想境界十分堕落。

他美滋滋给自己点燃了一根烟,吐着烟雾又喝了两口汽水,不禁很有成就感地想着。

院子外面的那些人,脑子里成天装着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有什么劲啊?

瞎掰!还是咱家这副“万恶旧社会”的样子,才有点意思!

真别说,当地主老财就是好啊!在宅子里面就是完全自己的天地,怎么折腾都没人来指手画脚。

嗯,等我更发达了,我也弄几头熊猫儿回家养养,每天黄昏时分,全家一人一头,牵着花园子里遛熊猫儿去。壮哉!快哉!

不不不,这就有点太过了!司马昭笑刘禅的典故教育了我们,时刻也不能忘了嘚瑟必败!

对!幸福的人儿啊,要低调。省得那些不幸的人儿哟,受煎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