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85章 非议

重返1977 第485章 非议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世上有一种尴尬,叫做“自己的话打自己的脸”。

洪衍武就摊上了这样的处境。

六月底的时候,他才刚糊弄了陈力泉,把杨卫帆成名后在文艺界的处境往好里描述。

可转眼没几天,没想到就发生了特别糟糕的情况,连他自己都为杨卫帆着上急了。不得不紧急联系了杨卫帆,大夜里赶到了“海防歌舞团”的宿舍,跟他见面。

怎么回事啊?

敢情问题出在这个时期的意识形态上。

这可是1979年啊。“运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三年,可别忘了,这场“运动”却已经整整持续了十年。它的影响还根深蒂固。

而“拨乱反正”所纠正的错误,也仅限于现实层面带给人们的实质伤害。目前,还并没有人着手去改变这场“运动”施加在人们精神层面上的影响。

甚至许多人自己都习惯了这种精神束缚的滋味,别说不再认为有任何不妥。往往还下意识地反对别人去挣脱这种捆绑。

这种情况具体反应在文艺界里,那就是往往会有人对一些很人性化的东西看不惯,因而横加指责,出言打击,由此引起一场场的碰撞和轩然大波。

比如说1979年刚刚复刊的《大众电影》,就因五月刊封底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接吻剧照被人扣上了大帽子。

有人在写给《大众电影》的信中写道,“万没有想到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运动’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你们竟然堕落到和资产阶级杂志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

其语气恨不得给《大众电影》杂志社再来一次全员批斗,非得要他们在全国人民面前低头谢罪才可。

由于类似这种指责并不在少数。于是当时《大众电影》杂志社为了应对这场“政治”危机,就特意请示了“影协书记处”,最终决定为了分清是非,要把全文刊登,并同时让读者展开讨论。

这样从六月起始,无数读者就此事展开唇枪舌战。

一时间,两种观点打得难分上下。就连《大众电影》本身也成了其他同行的新闻焦点。实在堪称是一种时代奇观。

说起来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事实上,就连《桐柏英雄》这样的革命电影也因拍摄与以往的风格迥异,同样要面对这种类似的问题和刁难。

甚至于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大难为和压力还不是来自电影播放之后的观众反馈和社会风评,而是早在电影拍摄之初来自行业内部本身。

像摄制组把在黄山拍摄的第一批外景样片寄回“京影厂”时,厂里就发来电报,有领导批评说,“战争片不像战争片,像山水风光片,像神话故事片,建议全部重拍。”

这件事,幸亏女导演够机智,让人回了个电报,说季节已过,重拍事宜以后再议。借此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了。

可厂里的干扰声听不到了,还有小说原作者来难为。影片中有一场表现翠姑感谢养父养育之恩的戏,翠姑给养父下跪。原作者对此大有意见,说一个党员给另一个党员下跪成何体统?始终不肯放过。

最后逼得女导演再次发挥了聪慧,在剪辑时,先表现翠姑下跪的趋势,然后切入别的镜头。等审查完后,再重新衔接上来。

可哪怕是解决了重重的困难,最后还有一大关在“京影厂”党委、“艺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三堂会审上呢。

在审查《桐柏英雄》全部对白双片的这一天。当日放映才刚结束,“京影厂”放映室的灯光还没亮起来,炸了锅一样的批评声音就传来了。

“什么乱七八糟的,看得头都疼了。”

“这是什么玩意儿啊?会不会拍片子?”

持这种意见的关键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在彩色片中不断插入黑白片的倒叙、回忆、幻觉等,删去了原文学本中的大量台词。这种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让有些老同志很是接受不了。而他们的意见就是要把这部电影给彻底“枪毙”。

见此情景,整个摄制组简直失望透顶。他们都以外这部电影无缘再与观众见面了。

好在最终,“京影厂”的厂长挽救了这部影片。这位厂长极力要求先不急于否定,要邀请社会上电影界的专家来讨论一下。而在得到了文艺理论家和文化部副部长的肯定之后,这部电影的“政治关”才得以化险为夷地通过。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的“棍子”仍旧为数众多,反对人性化的顽固派拥有着很庞大的势力。

于是乎,杨卫帆的麻烦也就同样必不可免地到来了。

7月1日是“建党节”,当日“海政歌舞团”必然有重要的演出任务。大约是酝酿了许久,一些挑剔和反对的意见,借着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这一天开始冒头了。

就在“海政歌舞团”在对部队党政机关慰问演出结束后,当时就有两个军队里较高级别的政工干部表示要对《军港之夜》这首歌提提意见。

他们认为这首歌曲好听是好听,但曲调是和歌词不是太软绵了?他们建议这首歌曲最好能做一些修改和调整。一是增加点振奋向上的革命气势。二就是让演唱者表现出铿锵有力的革命意志来。

对待这样不合理的外行建议,当时“海防歌舞团”全员谁也没当回事。

但就和历史中原有轨迹中,词曲作者曾遭到的非议一样,这件事就像突然敲响了批判大会的钟声,引得各种批判意见接踵而至。

才过去一天,许多报刊就对此事发表了评论文章。

军队刊物是政工部门的喉舌,自然多以不点名批评、督促改正为主,大多从政治觉悟为出发点,认为两名政工干部的意见有道理。

而社会刊物是单纯以一个新闻热点出发,想让读者来信发表意见。民间反馈来的结果偶以支持歌曲原创和苏晓明演唱为主。

许多人是认为群众欢迎、战士欢迎,就是成功,说明方向对头。仅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军港之夜》有唱流行歌曲、模仿港台的嫌疑,应当想办法再改进一下。

就这样,两种意见各自为营,又展开了大讨论。

而社会刊物的立场则是和稀泥,对哪一方也不偏袒不帮助,坐看论战。像“国通社”记者写的内参就说,“苏晓明不可不唱,不可多唱,要适可而止。”

还有的报纸更聪明,又一个漂亮的“传球”,把问题扔了回去。

他们的观点是不反对流行歌曲这种形式,但也说,军旅歌曲首先要提倡部队风格。最好由军队领导和专家把一把关,应该分清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提倡的。

好,正是这一意见引发了一位军队音乐权威在公开发文,他宣称军队的歌曲确实应以反映部队生活为主,而且表演形式一定要端庄、肃穆。苏晓明的歌儿很明显在模仿港台风格,这种“靡靡之音”的表演方式调不高,离经叛道,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部队领导有审查不严的责任。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权威的指引之下,许多不满的声音一下找到了突破口。柿子专挑软的捏,纷纷对准了苏晓明这个柔弱的姑娘开火。大有再放任不管,我们的文工团女演员将会向资本主义歌女靠拢的担忧。

甚至还有人说,“对观众的掌声要分析,是真正的欣赏艺术,还是迎合了不健康的情绪?大家是为了听歌受教育,还是为了看漂亮姑娘撒娇,要是跳**舞看的人更多,难道也是好的吗?”

紧跟着,海军某基地俱乐部一个战士因无意中在有线广播中播放了苏晓明的《军港之夜》而受到处分,居然被支持反对意见的领导给关了禁闭。

这就更让“海防歌舞团”感到千夫所指,压力增大,内部便也对苏晓明的演唱有了分歧。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洪衍武看到了相关消息,一下想到了当年李谷一那首《乡恋》就曾被指为“黄色歌女”,并因此预感到这种形势继续演变下去还会产生更糟的结果。

才会迫不及待提醒杨卫帆,并来商量如何解决危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