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94章 民间智慧

重返1977 第494章 民间智慧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说完了夏日的鲜货,其次也就该说说夏日的住了。

昔日住过大杂院的人们,或许都曾记得旧时夏日的炎热。尤其是数伏之后,昼夜闷热得喘不过气来。那真是天上下火,地上蒸笼,躲没处躲,藏没处藏。

当年京城有一俗语,叫“暑热无君子”。意思是最讲究衣着整饬的君子,盛夏亦可赤背而不被人耻笑。

至于不在“君子”之列的粗人,则不仅男人打赤膊成了“膀爷”,五六岁男童可以全身一丝不挂,赤条条满街跑着亮宝,美其名曰“小茶壶”。

甚至就连上年纪的老妇,由于自觉已经是过来人了,什么都不在乎了,也不让须眉地成了“膀奶奶”。

但有一样,这只限于六十岁以上的老太太,而且只能待在室内,还必须避讳同龄男子、长辈极尊贵亲友。

像老妇中有些敢于挑战世俗的极端者,在公共场合照样如此暴露。说好听的叫“落落大方”,说难听点这可就太不论秧子了。那一身囊膪落与邻人眼中,绝对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负担,是可以引人做噩梦的。

要说在这个年头,京城里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们,确实是没有什么去暑热的好办法的。除了打赤膊就是摇蒲扇,要么就是用凉水泼洒地面。

男子尚可以自来水管子底下冲一冲头。倒是男孩子比较舒服,睡前和晚饭后,母亲会拿了脸盆接了凉水,让孩子手撑在地上的盆里,给孩子“冲光脊梁”。

再有,也就是傍晚乘凉和露宿街头了。

最后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屋子闷热如同蒸笼,午夜时也进不去屋。街头尚有凉风,铺张凉席既能入睡。

于是放眼望去,横躺竖卧,四仰八叉闭着眼张着嘴,幸好还有那交响的鼾声,否则着实令人恐怖非常。

由此可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里,这夏季的高温完全让人无法可想,是一种绝无可能回避的磨难。

想想也是,冬季再冷尚可以加衣,哪怕在家守着火炉子捂着被子呢。可热就没法了,总不能扒了一层皮去?

所以有些人往往还会自我安慰地感叹一句,“难受是难受,可这也是最公平的日子口儿!”

那言下之意,当官的、有钱的,在这种天气也一样无奈。只能靠忍,靠熬度过,和穷人遭一样的罪。

但要说实话,这就是属于纯粹阿Q精神了,可能也搭上穷老百姓对真正富足的日子难以想象,才会得出这种自以为是的绝对化结论。

其实面对同样的暑热,还真就是不一样的。最起码人家房多,每个人拥有的空间就不同。

一间小屋塞进三五个人和一处独门独院自己住着能一样吗?在街头的大槐树下面聊天,和在自己小院儿的花果树下面纳凉能一样吗?

就更别说像洪家旧日那般,游廊广厦,能搭凉棚,还有自己的花园子的豪门大宅了。那更是没法比,天壤之别。

这具体过日子的差异有多大呢?

其实也甭说旁的了,咱们只要拿洪衍武和“糖心儿”为例,单看一看他们俩在“栖凤楼胡同”里的独门小院儿,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如果按旧时京城老令儿来讲。谷雨后,有自己宅院的人家就要为夏天做准备了。

其一,先要从布置庭院里的花木开始。

独院而居的人们要把过冬的盆栽花木由室内移到园中,并在小院的路两侧种上“草茉莉”、“鸡冠花”、“凤仙花”、“薄荷”、“牵牛花”等各种花草,还要把入冬后挪到院子角落的荷花缸等重新移到院子当中。

这一点洪衍武和“糖心儿”也照做了。

由于“糖心儿”喜白色,他们便在墙边阴凉处移种了大片大片的“玉簪花”,向阳处又移种了一点“薄荷草”、“草茉莉”、“凤仙花”。还在院里立了个架子,种上了丝瓜。

此时大致过了谷雨多半拉月,从时间上算,并不打紧。还真别说,到七月的时候,这些花草是长得真好,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只是荷花大缸却是没有的,“阿狗姐”是沪海人,并没有京城人养金鱼的喜好。又是女人,这大家伙可折腾不起。

其二,阴历五月十三之后还要收拾下房子。

旧时京城的妈妈令儿里有一句,“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是因为那一天是关云长过江会吴“单刀会”的日子,经常会下“磨刀雨”。

虽然“单刀会”与北方没什么实质关联,但端午之后,京城确实经常会有不期而至的大雨。

旧时的单弦演员荣剑尘常唱一个“岔曲”,叫《风雨归舟》,其中有几句道,“西北天边风雷起,霎时间乌云滚滚黑漫漫……哗啦啦大雨赛个涌泉”。

这描述的就是京城伏天雨景,特点是只需片云便可致雨,不但来得快,而且来得猛。的确生动。

因此立夏之后,天气好时,很多人家就要对房屋进行岁修,抹顶子,刷青灰水,铺油毡,还要对墙缝、屋檐处进行补漏。

这些活计不难,却很是琐碎。“栖凤楼胡同”的小院又是私房,有毛病公家不管。洪衍武便只有请单先生派俩小工儿把这些事儿给干了。

虽然添了不少麻烦,可这事儿也得两说着。

别忘了,当初洪衍武和“糖心儿”还多亏了京城夏日里的一场大雨,他们的关系才得以突飞猛进的呢。他们可算是“风雨归心”了。

所以谁能腻味这样的天气,他们也怪罪不得。

其三,小满前后还要搭天棚呢。

旧京还有句堪称口号的俗语,叫做“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头半句说的就是京城夏日情景。

所谓“天棚”就是夏天用竹竿为架,苇席做顶,在院中居住的房屋前临时搭盖的纳凉凉棚。从五月开始搭起,到“中元节”后拆除。

从事这种行业的叫“棚匠”,历史可一直追溯至明代。

京城的棚匠搭凉棚有一点特绝,他们不同南方搭棚需要动土挖坑,是平地树立杉篙,且支搭安全,不惧飓风。顶上席子还有拉绳可任意舒卷。

另外由于这是由官家传入民间的办法,所以当时就连宫廷和王府亦要搭盖凉棚避暑。

像电视剧里夏日炎炎,皇宫内院还是让房殿暴晒的情景,真放在过去,皇上就是不热出一身痱子,内务府的官员也死定了。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句了,早年间京津两地的院落必用方砖漫地,不种大树(多进住宅过厅交道院除外),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便于暑天搭天棚。

所以这一条也是紫禁城里的大部分院落没有大树的原因之一。而网络上列举诸多理由却未有此说,大约是了解过去生活方式的人太少了。

不过对这一点洪衍武和“糖心儿”倒是没有照搬照学,不是因为没人会弄。单先生找来的“架子工”就是原来的“棚匠”。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地方。“糖心儿”的院儿小,而且也就一侧东厢房,真搭个天棚太不方便。

另外时代也不一样了,这天棚材料容易失火,在洪衍武看来,算是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单先生的工匠不亏是见多识广的老师傅,居然又给出了个绝妙的好主意。

他说过去的普通人家即使没有能力和地界搭天棚,也会在自家东西厢房的窗户檐下搭一种小型的棚子或帐子,叫“雨吊搭”,既能遮阳,也可避雨。

而凭他的经验,其实山西太原附近有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在东西房檐下直接加挂钩,然后就把卷席挂上。自可任意舒展,起到控温作用。

还真别说,洪衍武照这办法一试,简直绝了。又经济实惠,又方便凉快,通风性还好。由于房檐和窗户有一定距离,即使帘子全放下,屋里也不至于全黑。

他赶紧又运用到观音院里,以解大哥大嫂和妹妹之愁。

这下子别说洪禄承和王蕴琳看了啧啧称奇,都说巧妙。那三家邻居们也是纷纷效仿。

嘿,一个高招儿,让大家还都受益了。

其四,房子拾掇好了,还得置办五花八门的夏季生活用品呢。

东西不一样,生活品质照样不同。

是,这年头普通百姓是没有地方买空调去。但至少燃气灶、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洪衍武给自己家和“糖心儿”这儿都给置办全了啊。

还真甭小看这些今日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如果谁体验过把炉灶搬来搬去,身后闷热,前面干热,还要忍受烟熏的苦楚就知道燃气灶的妙处了。

如果谁体验过拿搓板洗衣裳,明明坐在阴凉处也能揉得自己一身汗,加之手红发痒的滋味,也就念洗衣机的好了。

如果到了三伏天,在夜里也纹丝风没有,摇蒲扇能把人手摇折了的时候。再对比一下有电风扇,有冰箱的滋味,那简直要人三呼万岁,对这些电器的发明者叩首礼拜了。

更何况“糖心儿”的小院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呢,那就是有自己用的厕所,不用去外面的官茅房忍受恶臭和肮脏。

洪衍武还使人简单地改造了一下,贴上了瓷砖,按上了莲蓬头。并从莲蓬头下的水管接出一根带扳手开关的胶皮管来。

这样只要把这根馆子插进暖壶里去,靠着水流自然的吸力,能洗上热水澡了。即使是冬天,四个暖壶,也绝对能让一个人洗痛快了。

什么叫民间智慧?这就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