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93章 圣地

重返1977 第693章 圣地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花城向来流传有“食饭到北园,饮茶到泮溪”之语。

因此12月10日一大早,洪衍武又叫了三辆“的士”。

专门带着大伙儿,去了与“北园”、“南园”合称为花城三大园林酒家的“泮溪酒家”喝早茶。

“泮溪酒家”坐落在“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

外围粉墙黛瓦,绿榕掩映。

内部布局迂回曲折,层次丰富。

在这里,人们慢慢享受“一盅多件”点心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洪衍武正是因为喜欢这里金碧辉煌的木雕檐楣,泛金套色的花窗尺画,喜欢这种诗情画意和轻松舒适,所以每次来花城,他才必到这里喝茶。

至于其他人,被这种高雅格调吸引还在其次,关键是花城的早餐实在是有着太多的花样和选择。

就只是普通的肠粉、生滚粥、叉烧包、虾饺,就足够让他们看直了眼,一个劲流口水的了。

而其中的绝妙滋味,更不是他们这些向来只靠油饼豆浆、包子糖耳朵敷衍肚子的人,所以能想象出来的。

结果这一吃,又都管不住嘴了。

“马蹄糕”、“奶黄包”、“鱼片粥”、“鱼球粥”、“娥姐粉果”、“蜂巢香芋角”、“椰皇蕉叶角”、“像生雪梨果”、“蜜汁叉烧包”、“绿茵白兔饺”、“蟹黄干蒸烧卖”,流水价似的呈上。

这帮小子坐在宛如船状的“泮溪画舫”里,一个个吃得眉开眼笑,极端雀跃。

说实话,就连洪衍武也深感不虚此行。

因为有一道“奶油白篇糕”,是这个年头“泮溪酒家”独有的招牌点心。

糕皮之间是松软的蛋糕粒、甜糯的椰蓉,和香脆的榄仁。

就连他也是第一次吃到,十分惊艳。

这应该算是特殊的时代福利了。

当然,埋单的时候,代价也是不菲的。

由于泮溪酒家是极高消费地方,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那年代在此处吃饭,本来就是薪金微薄的一般民众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再加上北方人人高马大本来就能吃,这一顿早点,居然差不多相当于昨天一顿正餐的钱。

于是乎酒足饭饱之后,众人又不免又发出感触。

“好吃,真是好吃。没想到,天下还有这样的好日子啊。大清早就能跑到馆子大吃而特喝,老广真会享受。”

“切,瞎掰,你也不看看,全是带着大金戒指的港客掏腰包,其他作陪的才是本地人。就拿咱们这桌来说,一顿早饭吃了五十多,靠工资哪个吃得起?就靠卖货,不也得卖上十几件、二十几件,才能赚到呢。”

“就是,我看港客也是硬充大头蒜。昨儿跟咱聊天那仨港怂不是说了嘛,香港人平均工资一千三百港币,现在一百港币官价兑十八块人民币,黑市兑二十三块人民币。这么算下来,他们挣得也不多。就连咱爷们都超过他们的收入了。”

“哈哈哈!”聊到这里,大家不免都笑了。

那是一种颇有自豪,又有些欣然的心理满足感。

要这么一想,这顿饭贵是贵点,可就冲这个,那心里也舒坦。

不过尽管再喜欢这里,待到早上九点钟过后,洪衍武他们也得走了,因为今天就得办正事了。

毫无疑问,洪衍武带大家要去的第一站必定是“群众街”,也就是着名的“高第街”。

这个地方,现在的人或许听来陌生,但这对于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的个体户们来说,却无疑是圣地。

因为这条街既是全国开放的第一个工业品市场,也是全国第一个服装批发市场。

不但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倒爷都要来这里淘货,九十年代也是国际倒爷扫货的重点。

那时甚至一度流传着“到花城不去高第街转转,都不算来过”的说法。

洪衍武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差不多十点钟。

人还没进那个标志性的石砌牌楼,就发现果然名不虚传。

往来的都是跑城乡和临近城市的贩子,也有些港澳同胞,尽管还是上班时间,却仍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尽管秩序绝对没有洪衍武的夜市好,可繁盛程度却要超出不知多少倍。

进街一看,更觉得这里似乎有做不完的生意。

许多地方都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比较正式的店面。

尽管暂时,是还没有店面的摊贩占了大多数。但路边也一样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有的就散在地上。

电子表、计算器、首饰、耳环、珍珠项链、洗发香波、化妆品、鲜艳多姿的时装,应有尽有,价格便宜,有批发,有零售。

几乎全是从香港传过来的新潮样板,让人眼睛都不够使了,兴奋、激动,大有采购欲。

最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才这个年头,“高第街”竟然已经出现专营户了。

就是说只专营一类商品的商户。他们要么全是衣服,要么全是百货,或者全是玩具。

像有个卖衬衣的,竖起一块木牌,一个小小的摊子后面居然挂了上百件。

男式的,女式的,港式的,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罗列一处,分外醒目、新奇。

自然而然呈现出一种专业化倾向,给顾客一种信誉感,极具吸引力。

本来就热得身上难受,洪衍武他们便再也忍不住,每人都上去挑了一件港式衬衣。

价钱倒也不贵,才不过两块五毛钱一件,“力本儿”试着划了一下价儿,免了零头,二十块拿下九件。

只不过北方人身量与南方人不太一样,像陈力泉这样一米八几的个头极其少见,摊上根本没他的号码,摊主得带他去巷子里的库房取下货。

再加上“刺儿梅”想换衣服得找个私密的地方,也就一同去了。

可他们实在没想到,当那个戴项链、留长发、其貌不扬的小青年,领着陈力泉和“刺儿梅”到了他家里,打开两间房门,简直叫人大吃一惊。

整整两间房,居然全摞满了衬衣,粗估一下,总有两三万块。

“刺儿梅”忍不住有点激动地问,“这都是你一个人的?”

摊主却满不在乎伸出小指。“唔,这并不多呀,我是这介……”

无意中的触动,带来的震撼才是最强烈的。

后来再逛的时候,“刺儿梅”就特意注意了一下。

最终她确定,这里几乎所有搞个体经营的年轻人,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家。

就拿一个花枝招展卖烧鹅的姑娘来说,换个地方,准会让人以为是归国华侨的。

因为那姑娘不但穿得好,烫着头,脖子上还有明晃晃的金项链,耳朵上还有闪人眼的金耳环。

她绝对敢打赌,那些都是实打实的真货。而且一切高档穿戴,大约就是靠卖烧鹅挣来的。

最关键的证据就是,这里摆摊的人,精神面貌太不一样了。

京城里那些靠摆摊谋生的人,大都是实在走投无路才干上的,脸上还往往会显露出低人一等羞惭和不自觉的躲避。

但这里的人不一样,招揽生意的吆喝声里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振奋。

她不知道那是一股子什么心气儿,但与逼上梁山的无奈绝对相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里的人绝对不会羡慕国营单位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反倒有一种明目张胆、唯我独谁自豪感。

这就像一种耀眼无比的光亮,把她那潜意识里对未来不多的一丝疑虑也消融了。

让她对这个城市不自觉地萌生了一种亲切感。

她似乎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相信京城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念,总有一天也会变成这样的。

她甚至开始想象,未来的自己,如果也能像这里的年轻人,拥有专营某种产品的小店。

那又是该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开二群了,群号:

?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