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756章 讨主意

重返1977 第756章 讨主意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既然提到“专业户”这个词儿,那又得好好一了。

因为这也是我国改革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本质上是与农村紧密相连的。

像养鸡专业户、养牛专业户、蔬菜专业户,等等。

而且这个词儿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我国的第一批万元户。

是的,由于发展经济起始,改革政策首先惠及的就是农村,民生领域最迫切需要改善的也是农产品的供给,所以万元户必然会在农村最先出现!

只可惜农村的万元户实在不好当,真没过上几的好日子,反倒净遇见了麻烦!

这话是怎么的呢?

首先与“眼睛”有关,一个是“红眼病”,一个是“左视眼”。

“红眼病”比较好理解,那就是嫉妒你。

像当年谁要先一步成为了万元户,通常都要遇到别人找上门来借钱的难题。

有的干脆就是直接索要。

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家里结婚、看病、购买生产资料,无不来跟你伸手。

他们的道理是,“你既然是个万元户,拿出点钱来好比是牛腿上拔下一根毫『毛』,算什么呢?你就应该发扬‘革命风格’,否则就是对不起父老乡亲,为富不仁。”

你要不给那可不校那便会有冉乡里、县里告状。

这些人会理直气壮用“运动”式语言大发感慨。

万元户的出现不是社会主义。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认为这是鼓励出现新的资产阶级。

要知道,这可是距离“运动”结束才刚过去四年啊。

曾经经历的那些往事还历历在目,疼痛还尤在身上,哪个万元户能不怕?

另一方面,也仍然有一些干部的思想意识没及时跟上形势。

这些人对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深有顾虑,“想起来不顺心,看起来不顺眼,做起来不顺手。”人称“三不顺”,或者桨左视眼”。

白了,也就是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就怕有人搞商品经济。

他们会,过去为什么革命啊?不就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穷吗?

于是就要警惕,就要制造阻力。那万元户还好受的了吗?

而除此之外呢,即使有的万元户能应付好人际关系,或者是遇到坚决执行一号文件的开明领导,可仍旧不会就此一帆风顺,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生产。

因为还有一个经济领域的大问题来跟农民们为难呢。

那就是通过政策大力发展、鼓励多元化生产,农产品确实是增多了,可销售渠道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具体的例子,就鸡蛋吧。

到了这个年头,对京郊的农民而言,这个“鸡屁股银斜就有点靠不住了。

8月5日京城市委、屎政府』批转《关于京城发展养鸡事业的调查报告》。

报告中就指出,近4年来,本市养鸡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已有国营大型鸡场24座,饲养蛋鸡114万只;集体半机械化养鸡场125座,饲养蛋鸡77万只;散养鸡场1000多座,饲养蛋鸡1万只;社员户养蛋鸡发展到550万只。

同时狠抓了育种、饲料加工、防疫等环节,养鸡事业成龙配套。城市居民食用鲜蛋已由外省调入为主变为本市生产为主。

毫无疑问,这份报告绝对是『政府』的工作成绩,对广大京城市民也是好事。

但反过来看,对京城周边农村众多的“养鸡专业户”却不那么美妙了。

因为实事求是的讲,除了鸡蛋,农民们很难再找到一条,如此方便和迅速地把产品变现的项目。

可就因为机械化的国营鸡场出现,鸡蛋却面临着产量大增,市场接近饱和的局面。

农民的鸡蛋不好卖了,卖不上价儿去,这让人为难不为难?

而在这方面,农民们无论在成本还是规模上,偏偏永远无法与薄利多销的国营鸡场竞争。

因为要用土法养鸡,光靠“鸡生蛋,粮食换”不校

再怎样,自然养殖法,一年顶多一百个蛋。

可国营鸡场机械化生产,选种、孵化、饲料都要经过人工调配,却能让一只鸡产蛋三百个。

虽然口感和营养有所牺牲,可成本和价格都下来了不是?

那么如果放大来看,这几乎就是我们农村今后要一直面对的整体困境了。

只要我们农村农经济结构不改变,农村的商品经济就绝不可能有太大发展。

而与此同时,恰恰我们又是靠挤压农民剩余来为工业提供积累的。

那么城乡贫富差距注定会越来越大。农民日子过得苦也就成了必然。

于是严重缺乏经济意识和经济知识的农民万元户,也仅仅在改革初期冒了一下亮光,就黯淡下去了。

洪家也有农村的亲戚,要龙口村倒是不存在“红眼病”和“左视眼”的。

因为安书记在村里威信很高,算是一言九鼎。

自从兆庆成了他的女婿,就没人再敢对完颜家指手画脚、无事生非了。

反倒因为完颜父子有洪家这门神通广大的京城亲戚,能帮忙买到城里限量供应的商品,价格还便宜,人人笑脸相迎,态度亲善。

而且许多人在兆庆的示范效应下,也先后成了“养鸡专业户”,或是加入了“倒蛋部队”,赚到了钱。

甚至就连完颜父子代洪衍武收购村里的旧物件那也是好事啊。

谁不想把那些破盘子烂碗卖出去,换点酒钱、肉钱,或是一套新家什啊?

所以这几年完颜家已经完全融入了龙口村,再没有半点被当成外饶感觉。

允泰日益受到村民尊重,兆庆如今也成了由生产大队改成的村委会委员,负责统计和宣传工作,算是村干部之一了。

龙口村呢,也几乎把持了周边地区的鸡蛋买卖,占据了房山县城的一半市场。

总之,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挺好过。

只是可惜,最后的一个市场问题却依然解决不了。

鸡蛋产量一大,销售难的情况,今年已经逐渐由京城波及到了房山地区。

虽然鸡蛋算国家二类物资,为了保护生产积极『性』,『政府』还继续实行补贴和保护收购价。

可在民间还想卖个好价钱却没戏了,倒买倒卖的空间迅速减少,农民几乎只能靠生产鸡蛋卖给国家换点钱了。

这种情况对其他的村儿而言或许影响还不大,但对龙口村来,却是急剧的,致命的。

龙口村的村民们可从没想过会有这一,他们茫然了,恐惧了,不知所措了。

相反的,兆庆倒是因为及时转向,和安太阳、安月亮哥儿俩还过着无忧无虑,一枝独秀的舒服日子。

俗话,不患多寡患不均啊,这种反差哪怕是合理的,谁又能舒服?

于是闲话增多,许多人不满起来。背后都要么埋怨兆庆不够意思,要么以外安书记偏心,只顾女婿侄子,不顾大家。

这样很快,就有人上门找安书记要办法了,也有要兆庆传授鹌鹑养殖办法的。

可这哪儿行啊?

安书记在这方面脑瓜同样死『性』,他又能拿出什么好办法?

当初,就连搞大包干他还是拖到最后一批才同意的呢。

至于扶持鸡蛋产业那是因为女婿、侄子都在干,所以才默许,是在背后支持,也不算主动出击啊。

而兆庆弄鹌鹑,根本就是看准了没人养,他才养的。

这种东西市场本来就,他又有洪衍武帮忙联系“北极熊”直接收购。

可要是村民都来养,他们又卖给谁呢?

回头他自己也挣不到钱倒好,别反倒让大伙儿再因此赔了钱。

结果这翁婿俩就都为难了。

俩人几次三番商量,都觉得要解决一两户还好,可整个村的经济问题实在让人为难。

好在最后允泰给出了个好主意,你们甭费劲了,要是钱的事儿啊,我的意见,干脆就问洪家去。

着啊!这么一,安书记和允泰齐齐称好。

就这么着,八月中旬的时候,允泰父子就陪着安书记叔侄一起来到洪家讨主意来了。

只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件事是,这几个人虽对洪家的信任达成一致,可想问的人却不尽相同。

允泰的意思是问洪禄常

而兆庆就信洪衍武的。

安书记呢,是想着洪家有个当官的大学生儿子洪衍文。

没办法,各人有各饶缘法,不能勉强。

我心中的马三立,也许就是你心中的马友友呢。

??开二群了,群号:

?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