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一脉承腔 > 第七十一章 关中古歌

一脉承腔 第七十一章 关中古歌

作者:关中老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20:23: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腔保护中心一直在进行老腔的改编和创作,现在演出多了起来,经费也多了起来,很多事情可以做了。

“嗯,是该拿出来了。”刘兴武点了点头。

给老艺人们报喜结束,刘兴武赶紧拿出手机,给陈少阳打了个电话,专程道谢,能去北京演出还是沾了陈少阳的光。

“没关系,我们都要想办法让陕西的音乐走出去嘛。”陈少阳回复道。

电话挂断,老腔艺人们开始准备去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出,有了上次的经验,这一次大家轻车熟路,编排好节目,一行人坐火车前往北京。

从华阴到北京,坐火车要一天多的时间,买的是卧铺票,老艺人们的东西只能随身带着,不过还好一路都在卧铺车厢,就那么睡过去了。

等到了北京的火车站,众人都有一股长见识的感觉。

在场的人还都是第一次来北京,以前都没有来过。

火车站门口,一辆大巴车停在路边,上面写着“中央音乐学院”的字样。

看到老腔艺人们的打扮,车边跑过来一个女生,手里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华阴老腔”四个字。

“各位爷爷们你们好,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老师让我来接你们,车就在这边。”女生缓缓道。

“你怎么认出来的?”张禾疑惑道。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你们。”女生笑嘻嘻道。

老艺人们忽然有一种自己已经是名人的感觉。

众人坐上了大巴车,几个前来迎接的学生一起帮忙,将东西放进了车上,随即前往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区。

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表演依旧是专场演出,老腔原生态情景音乐会,面向的是全校师生。

因为长途跋涉,中央音乐学院这边没有要求老艺人们一来就表演,先是休息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才开始演出。

演出地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之中。

“这里就是我们学校的音乐厅了,各位艺人,请。”民乐系的系主任亲自在前面带路。

“李主任,我们今天来还带了一首新曲子,希望你们能够指点指点。”刘兴武笑道。

“还有新曲子?”李主任又惊又喜。

老腔艺人们愿意把新曲子放在这里演出,也说明了态度。

“没错。”刘兴武点了点头。

众人走进了音乐厅之中,舞台已经布置完毕,同样很是高端,比西安音乐院的设备还要专业。

将表演需要的东西准备完毕,演出正式开始。

舞台比以前演出的地方大了好几倍,舞台背后是一块彩色的大屏幕,可以显示图画。

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大家都是第一次,这次要排练排练,不然那有些紧张。

民乐系的李主任名叫李湾,他本身也是一名音乐教授,对民族器乐很有研究,这次老腔能来,他在会议上也很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舞台下的观众席上,密密麻麻的坐着上千名师生,还有校领导,其中一些人物都是曲艺界有名的前辈。

老腔艺人们为他们表演,压力也很大。

“爷,你就放宽心,好好演就行了。”张禾鼓励道。

这次他们没紧张,倒是老艺人们紧张了。

一群农民站在舞台上,为一群专业的音乐人士演出,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一向调皮的张德云也有些沉闷。

“爷爷们,不就是一个中央音乐学院,咱们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是国家认定的曲艺,你们的实力绝对没有问题,把咱们渭南人的精气神拿出来,不能在人家首都人面前丢脸啊。”刘兴武打着鸡血。

果然,一听这个,老艺人们都打起了精神。

这次来中央音乐学院虽说是表演,但是他们代表的是华阴老腔,代表的是渭南,代表的是陕西。

不能在首都人跟前露怯,要展现出关中人的精气神。

“伙计们,咱们上台!”张德林喊到。

几个老艺人全都站起来,向着舞台迈步走去。

张禾和刘兴武望着老人们的背影,也从后台走下去,来到了观众席上就坐。

下面的时间将是属于老腔艺人们的。

“下面请欣赏,由华阴老腔艺术团为我们带来的《关中古歌》!”

主持人直接在后台报幕,不需要上舞台。

老腔艺人们走到舞台上,纷纷落座。

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台下的观众们都齐齐鼓起了手掌。

华阴老腔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这个并不重要,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大家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刘兴武和张禾都很期待下面的表演,因为这首曲子是老腔在舞台上的首秀。

歌词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一位作家听过老腔之后,专程赶到虎沟村拜访听戏,得知老腔在做创新之后,专门为老腔题写的歌词。

刘兴武他们立刻安排谱曲的事项,在保护中心里面练了很多遍,但是在外面还没有表演过。

不过凭借经验,这首曲子绝对没有问题,所以刘兴武才敢把这首曲子放在第一个表演。

台下的摄像机已经架好,好几台摄像机多角度拍摄舞台。

随着张德林开始拨弦,众人的手全都动了起来,曲声回荡在音乐厅之中。

“女娲……啊啊啊……”张德林唱到。

其他的老艺人们一起应和道:“啊啊啊……”

“娘娘补了天……”张德林唱道。

老艺人们应和道:“补了天……”

因为有王兴强在一旁弹月琴,张德林右手撒开,挥舞手臂,一边演一边唱道:“剩块石头成华山……”

“成华山……啊……”

“鸟儿啊……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张德林唱到。

老腔的曲调在众人的耳边回荡着。

台下的观众们都开始鼓掌。

刘兴武和张禾也是满脸喜悦,老艺人们的表现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出色,种种情绪拿捏到位,唱腔更是不必多说。

这首词写的更是好。

李湾笑道:“你们这首曲子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既有创新,又没有失去老腔原本的味道。”

“都是老腔艺人们的功底深厚。”刘兴武客气道。

台上,张德林摆弄着手中的月琴,满脸笑意,唱到:“天黑了,又亮了。”

其他艺人们跟着互相笑道:“天黑了,又亮了。”

也是拉坡,但是是不一样拉坡。

众人的后面,张德云和张冬雪两个人坐在条凳上,张德云手中拿着烟杆装模作样,张冬雪微笑地望着众人,就好像在村头听戏一般。

表演十分的自然,将观众代入了那个场景之中。

“人睡了,又醒了。”张德林继续唱到。

“人睡了,又醒了……啊啊啊……”

“太上啊……老君犁了地……豁条犁沟成黄河……啊啊啊……”张德林唱。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风儿吹,月亮转,东岸转到西岸边。”

“麦青了,又黄了。”张德林继续唱。

所有的唱词全都是用华阴本地的方言演唱出来的,虽然有些口音大家听不懂,但是其中的味道都可以感受得到。

“麦青了,又黄了!”

“人兴了,又张了。”张德林唱。

“人兴了,又张了。”众人应和。

张德云起身走到台前,跟着大家一起喊了起来。

“啊……嗨……嗨……啊嗨……”一段众人齐声哼唱出来的曲调。

这个曲调在老腔是是最经典的曲调,节奏起伏,在几个曲子之中都有,是老腔的代表曲调。

随着声音到达最高点,张德云跑回去,将条凳抬起来,拿着枣木块砸了下去。

“嘭嘭嘭!”

这里使用的是科子板,节奏明快,类似于快板。

“天空大地做伴了,鸟儿太阳打转了!”

“华山黄河做伴了,田里谷子笑弯了!”

“男人女人做伴了,镢把抡得更圆了!”

“女人娃娃做伴了,尻子拧得更欢了!”

“女人娃娃做伴了,尻子拧得更欢了!”

最后一句喊完,老人们高声大笑起来。

掌声齐刷刷地响了起来。

每一个人都被老艺人们的表演所震撼到了。

“好听啊!老腔居然这么好听,我居然现在才听到!”

“太震撼了,一群老人在舞台上表演,演出了最精彩的中国!”

李湾也是一个劲的鼓掌,赞叹道:“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理性和野性相互制衡,宗法社会让理性得以发扬,但也造成了野性的失衡,我在老腔里面看到了这种野性,张扬的生命力,这就是老腔的魅力!

高度的评价,让刘兴武和张禾的嘴巴从头到尾都没有合起来。

下一首曲子表演的是《劝孝歌》,张冬雪作为主唱坐在中间。

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出,不光是表演,而是要将老腔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曲目展现给专业人士,让他们点评记录。

台下的摄像机是用来录像的,录像之后要保存,要存档,存档起来作为教学资料保存,随时能拿出来给学生讲课。

或许在普通观众眼里,《劝孝歌》没有那么激昂,但是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完全不一样。

等到表演结束,掌声雷动。

随后工作人员将一个鼓抬了上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