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一脉承腔 > 第七十二章 博物馆

一脉承腔 第七十二章 博物馆

作者:关中老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20:23: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要表演的这一首曲子名为《十样景》,张德林敲鼓,锣也被放在了最前面,这是一场纯粹的打击乐演奏。

表演到激动处,张德林甚至跳跃起来,在舞台上舞动,众人呐喊着,为大家展示了原生态的老腔音乐。

一曲弹奏结束,下面才是《将令一声震山川》。

随后又是一场纯乐演奏《大汉遗韵》。

表演一个接着一个,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都惊呆了。

全都是第一次看到老腔,原本以为老腔只是单纯的唱腔而已,但是他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惊喜。

最后的演出依旧是皮影戏《三英战吕布》。

表演全部结束,民乐系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湾亲自登台点评。

“华阴老腔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

李湾现场为学生们讲解老腔,很是专业,私底下下了很多功夫。

“我们可以看到,老腔的伴奏乐器有惊木(枣木块)、自制的月琴、胡琴、梆子、钟铃、战鼓、大锣、马锣等,还有没有固定调的长号,和陕西地区的秦腔相比,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

李湾字字珠玑,说的很是到位,刘兴武也频频点头。

不愧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

“老腔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的学生们,老师们有兴趣的都可以去做这方面的研究,老腔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可史学价值,我说老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应该不过分。”

台下的师生们都微微颔首,很是认同。

老腔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性,是其他的曲种所没有的。

李湾说到最后笑道:“外国人玩摇滚乐,我觉得我们才是最早玩摇滚乐的,老腔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摇滚乐。”

自己说和别人说是不一样的,李湾这么说,就是定下了调子。

张禾满脸惊喜,没想到李湾的评价居然这么高。

这一下,老腔不火天理难容。

台下再度响起掌声,很多师生们都跑过来要和老腔艺人们做交流,合影留念。

等全都搞完,众人疲惫不堪,返回了酒店休息。

第二天,众人来到学校里,在一个会议室里面交流。

“刘主任,昨天晚上的录像我们已经全部整理好了,光盘也已经刻录完毕,这是我们送给你们的。”李湾将一个盒子递了过来。

刘兴武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一沓光盘,一共有十份,这里面存着的就是老腔昨天表演的内容。

刻录光盘的事情早就商量好了,给中央音乐学院留下来教学资料,又没有什么损失,刘兴武和老艺人们都答应了。

“谢谢李主任。”刘兴武将光盘收起来。

这份礼物以后可以留着,也可以送人,老腔保护中心送这个礼物再合适不过。

“刘主任,我们想和你们谈一谈合作的事情,有关于这个光盘的销售。”李湾缓缓道。

几个人闻言眼前都是一亮。

“销售?”张禾惊讶道。

“没错,昨天我回去之后,我们一个老师提议说刻录光盘完全可以销售出去,卖的钱大家一起分,也能为你们增加收入,我听陈教授说过,你们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李湾缓缓道。

“这能卖出去吗?”刘兴武有些狐疑。

这年头是有好多人买光盘看电影,看电视剧,也有人买光盘听歌,买光盘听老腔,这倒是没有。

“不卖怎么会知道呢?要是售卖了我本人一定会买的。”李湾笑道。

“这些就让我们老师跟你们谈吧,我不太懂。”李湾说完,看向了另一边的一个老师,这件事情就是那位老师提议的。

几人开始商量起来,刘兴武和张禾最终都答应了。

既然不用出成本,那就可以做,老腔艺人就这么多,就算是每天都演出也不可能满足全国的观众,光盘一旦开始销售,肯定会有人买的,只是卖多卖少的问题。

出来一趟居然还找到了做生意的门路,这是一条财路,挣到的钱可以作为老腔保护中心的经费使用。

具体的事项还要等回去之后和冯浩商量一下,但是光盘的销售肯定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开完会,去和学校的学生们交流,随后众人返回了陕西。

然而,中央音乐学院的这一场表演已经传了出去,在小范围内引起了讨论。

回去也没闲着,《关中古歌》表演成功,得到了最专业人士的认可,可以拿到舞台上表演了。

其他的老腔艺人们也很快将这首曲子学会。

华山那边的演出也没有耽误,这首曲子也被放上去了。

以前很多人来华山是为了爬华山,现在还真有一些人不为爬华山,就为看老腔。

时间久了,热度略有削弱,但是老腔剧场里面人依然不少,足以满足剧场的开支。

等到光盘上市,销售成绩果然不错。

有些外地的人在电视上看到了老腔,但是又来不了陕西看演出,现在有了光盘,在家就可以看了。

中央音乐学院录制的光盘画面清晰,声音也很真实,几乎还原了现场。

张禾也彻底熄了在外地开剧场的想法,剧场有华阴这一个就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再开那么多。

华阴老腔要以艺人为主,而不是以剧场为主,艺人们在,老腔就能传播出去。

抽着空,张禾前往了一趟西安,专程请“关中曲艺”的老板朱兰吃了顿饭。

那天晚上,要不是朱兰将场地借给了他们,指不定现在老腔还是什么样呢,老腔走到今天,有很多贵人的帮助,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

“朱老板,上次的事情十分感谢。”张禾笑道。

两个人面前摆放的都是茶水,没有喝酒,面前是简单的关中菜,朴实无华。

“我已经把剧场关了,那块地方租出了,租金比我唱戏还挣得多。”朱兰笑道。

看起来很开心,但是眼神中有些苦涩。

明明是唱戏的,结果租金比唱戏挣得多,有些可怜,有些可惜,但是又无能为力,如今的社会就是这样。

“朱老板,那你现在还唱戏吗?”张禾询问道。

“当然要唱了,唱戏都进了骨子里了,丢不下,就是死了骨灰里面都是戏。”朱兰回应道,神色很平静。

“张老板,我现在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上班,那边现在还不错,每天都有很多国内外的游客来这里旅游,每天的戏曲表演是我和我的徒弟们负责的,现在也是领工资的人了。”

“博物馆?”张禾疑惑道,赶紧在脑海中搜寻了一下。

好像是有这么个地方。

一个民间闲散的艺术家被收编进队伍当中,开始驻扎在博物馆里演出,虽然有些不自由,但是比以前要好,以前可是连观众都没有。

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游玩的游客将里面的东西转一圈,看戏是肯定会看的。

“张老板,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下。”朱兰说到。

“谢谢朱老板了,我有兴趣。”张禾感谢道。

有朋友好办事,之前还不知道这条路子,现在知道了肯定不能错过,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老腔的知名度。

知道的人多了,喜欢的人也就多了。

“我给那边说,到时候给你电话。”朱兰缓缓道。

虽然剧场关门了,但是有其他地方可以表演老腔,她现在也看开了。

一顿饭吃完,张禾回到了虎沟村。

回去没几天,朱兰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张禾,博物馆对老腔很感兴趣,已经决定了请你们来演出。”朱兰笑道。

“真的啊?”张禾惊喜道。

“还能有假,你准备准备,他们要来华阴考察。”

聊了聊具体的情况,张禾挂掉了电话。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可不一般,地点在秦岭终南山南五台脚下,主要建筑有四十院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和园林景观等。

里面的这些古建筑都是经过拆分、标号之后运到博物馆里面,按照砖瓦上的标号逐块按照原样垒成,院落中的绿植都是按照原样种植。

这个博物馆收集、抢救和保护从古至今以来关中地区的一些民俗艺术,藏品分为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九个类别。

华阴老腔也在他们的收藏范围之内。

不光是张禾他们在做,很多组织也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天,一辆车就来到了虎沟村里面,车上下来一队人马,都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的人。

张禾早已告知了刘兴武这件事,一起在老腔保护中心接待了他们。

“刘主任,张先生,我们博物馆非常欢迎老腔艺人们能够入驻。”一个男子说到。

看起来四十岁左右,着装很正式。

这个人是博物馆派来的代表,名叫齐汉瑜,是博物馆的一位副馆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