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一脉承腔 > 第七十四章 培训班

一脉承腔 第七十四章 培训班

作者:关中老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20:23: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表演的地方在一个宅院里面,这个地方名叫梨园,泰定元年建造,明、清时期返修,现在还保存的戏楼等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原址位于陕西合阳。

齐汉瑜带着众人走进去,给大家一一介绍。

梨园,最早的定义是梨树园子,喜好艺术的唐玄宗经常在太极宫的梨园里教习宫廷乐坊,于是后人才把梨园跟西区、舞蹈、器乐演奏联系到了一起。

梨园门前的卧兽门墩石上铭文“泰定元年正月吉日立”,门墩上的狮子呈爬卧状,时刻保护着梨园的安宁。

张禾站在门楼下方,入眼处即是一副对联,“国史流芳赐酒之恩荣如昨,家风继美联珠之作述依然”。

“这个戏楼是古戏楼,我们将戏楼重新复建,现在用来在这里演出西戏曲,对面那个是看戏楼,顾名思义。”齐汉瑜缓缓道。

戏楼也很是高档,高大的石基,整个戏台都是彩绘装饰,看上去非常立体。

戏台的两侧也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游游古院看看秦腔三尺舞台幻万象,品品香茗聊聊文化一壶龙井说千秋”。

比华阴的小剧场要豪华多了,张禾不服不行。

张玉喜那些艺人看到这一幕也很是惊讶,想到以后能在这里唱老腔,满脸都是喜色。

当天下午就有演出,齐汉瑜本来只是提了一嘴,没想到老艺人们要求在下午就马上演出,试一试感觉。

齐汉瑜没有拒绝,马上让工作人员将道具全部搬上来,乐器是新做好的,板凳也是新做好的,仿照着原本的样子一比一制作,表演使用的皮影也有,既可以唱老腔,也可以演皮影。

等到演出的时候,梨园里面已经有了不少的游客,有的是外地人,休假来这里游玩,也有一小部分外国人,专程来这里感受中国的文化。

看戏楼和戏台下都是人。

齐汉瑜和张禾坐在看戏楼上,面前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桌子,桌上放着一壶龙井茶。

“张先生,我们已经临时将华阴老腔在这里表演的事情宣传出去了,这些游客都是第一次过来,其他地方都不逛了,专门过来听老腔的。”齐汉瑜笑道。

舞台下面,游客们议论纷纷。

“没想到这里居然还能听到老腔,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啊。”

“我本来还打算去华山那边听的,既然这里都可以听,我就不用专门去华山一趟了。”

“我还买了老腔的光盘,唱的确实不错,现场听感觉肯定更好。”

众人好奇地望着舞台,等待老腔的表演。

没过多久,讲解员开始讲解起来。

“下面即将表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老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是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老腔朴实而高亢的唱腔犹如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

本来不知道情况的游客听完讲解员的讲解也对老腔有了认识。

后台,张玉喜等人调试好了手里的乐器,随即缓缓登上了舞台。

看到这些老艺人的模样,观众们都惊讶起来,打扮的都很朴素,没有丝毫的花哨。

张玉喜望着台下的观众,神色带着些许感慨。

他坐在了摆放在中央的板凳上,将手里的月琴放在了腿上。

虽然他之前在团队里是拉二胡的,但是月琴也会,如今来到这里,毫无疑问的担任了主唱的位置。

其他的艺人们也纷纷落座。

等到其他人也全都准备好之后,张玉喜一声大吼道:“伙计们,都准备好了没有?”

“好了!”众人齐声喊道。

“准备好了,那咱就给大家来上一段!”

“好!”

几声吼声,将观众全都吸引了过来。

张玉喜手指在弦上一拨,唱到:“军校!”

“嗨!”众人齐声喊道,一脚跺在地上。

“嘭!”

一声响声从舞台上传来。

观众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惊讶之色,几个外国人更是傻眼了,嘴里喊着一些诸如“Good”之类的英文单词。

“备马!”

“嗨!”

“抬刀伺候!”

“嗨!”

演唱正式开始。

待到一曲唱毕,观众们的掌声也纷纷响起。

齐汉瑜神色欣慰,观众们喜欢老腔,说明他这一步没有走错。

不过,即便是观众不喜欢老腔,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依旧会义无反顾地将老腔带到这里来,保护起来,防止老腔断绝。

这就是成立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和意义。

“齐馆长,以后这支队伍就交给你了。”张禾微笑道。

“张先生,请放心,我们博物馆一定会担起责任,将老腔传播出去。”齐汉瑜说到。

张禾站起身,道:“齐馆长,不用送了,我就先回去了。”

“请。”齐汉瑜和张禾一起从看戏楼上走下来。

推辞了齐汉瑜继续相送的请求,张禾一个人走出了梨园。

身后的戏台上,张玉喜正在唱着《六月六日降霜雪》的曲子。

“六月六日降霜雪,本待与你多讲话,鸡鸣犬吠魂难行”。

随着张禾的远离,耳边的曲声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回到话华阴,剧场重新安排。

张玉胜是主唱,担起大任,以后剧场就只有这么一支团队表演了。

有些观众是专门来看其他艺人表演的,张禾上台要亲自解释,安抚观众。

剧场的生意目前还算可以,也有一些外地游客来华阴旅游,顺带来这里看一场老腔。

去一趟老腔保护中心,刘兴武手里拿着一本书,兴高采烈。

“怎么回事?”张禾问到。

“不愧是专业的,教材已经搞定了,已经联系了印刷厂印刷,不过经费有限,数量不多,先拿了一个样书过来看看。”刘兴武笑道。

手里拿着的书封皮是白色的,只简单的写了一行字“华阴老腔教材用书”。

翻开一看,里面的内容有理有据,十分的详细,很专业,只有对老腔有研究的人才能做出来。

“我已经向文化局提议,开设华阴老腔培训班。”刘兴武继续道。

张禾点了点头,现在教材已经搞定,是该开设培训班了。

现在老腔的演出越来越多,一个团队去了博物馆,张德林他们不光要在华山演出,还要去外地演出,张玉胜他们在剧场演出。

就这些队伍,再也分不开了。

老腔的艺人极度缺乏,更重要的是需要年轻人来学习老腔,年轻人不学,就这些老人们也支撑不了多少年。

“你看看,这是暂定的招生广告。”刘兴武拿出一张A4纸。

张禾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的比较简单,介绍了华阴老腔和开设培训班的意义,介绍了课程内容和老师,学制一年,学费全免。

年龄要求在十五到五十五岁之间,男女不限。

条件是品德优良,嗓音洪亮,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报名地点在华阴市文化局那边。

“你要免费?”张禾惊讶道。

刘兴武摇了摇头道:“我考察了其他地区的曲艺教学,发现必须免费,不免费肯定没有人学,只有免费才能吸引人过来学,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中心的资金还算充裕,上面还拨了一些经费,趁着有钱赶紧搞,要不然就没法搞了。”

“林雄,你再修改一遍,我在上面圈出的红色圈里面的你再修改一遍,修改好了给我看一眼,重点要突出免学费,改好就送到电视台,让多播上几遍。”刘兴武吩咐道。

林雄将招生广告拿过来,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上去修改了。

堂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然要免学费才能有人学,这不是老腔一个这样,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没有办法的办法。

广告是面向全国招生的,但是没有经费去全国打广告,只能放在华阴电视台,最多放在渭南电视台播放一下,十分的简短。

“从今天开始,老腔保护中心要精打细算,把钱都省下来投到培训班上,学生不管多少,他们的乐器我们要提供,教材我们要提供,中午再管一顿饭。”刘兴武安排道。

钱如同流水一般花了出去。

不光是乐器和教材,还有老腔艺人们的工资,不能让艺人们白白出力教学,乐器坏了要更换,要买新的,都是钱。

隔壁的几个新建的老腔保护中心的建筑已经投入使用,正好可以当做教室使用。

一算账,老腔保护中心的钱少了一大半,还在不断地减少,但是这一步迟早要迈出去,

不过还好,招生广告投放出去之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刘兴武和林雄几个人忙活着,张禾也加入其中帮忙。

电话里面,不少人都对老腔很好奇,以前大家听老腔,没想到还可以学老腔,是专业的艺人们教导。

更重要的是学费全免,打消了很多人的疑虑。

让林雄和吴小倩坐镇老腔保护中心,刘兴武来到了市文化局,准备报名工作。

报名要的东西不多,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两张就够了。

报名第一天,一大群人都来到了文化局里面。

“你好,我是来报名的。”一个男子怯生生的推开门走了进来想,询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