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扬帆1980 > 正文 第148章 水到渠成

扬帆1980 正文 第148章 水到渠成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10:37: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周总说得对,两块土地的升值潜力没法评估,只能请第三方机构评估现时价值,根据现实价值比较差价,再用现金补齐。我也同意赵总的观点,若要论升值潜力,城市土地升值空间无疑会更大一些,既然二者都没法评估,就按周总的意思,不如把这个问题搁置一边为好。”杨区长道。

“薛总觉得怎么样?”周建平问。

“你们说的都很好,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就按你们说的办。”老薛觉得自己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他只得同意对方的意见。

“评估自然是委托第三方,但是如何确定评估机构呢?”

杨区长认为赵馨梅提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接触具体细节了,“对,为了使评估更加公正,最好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薛总有什么好办法吗?”赵馨梅问。

老薛在头上挠了一把,“我没多少见识,想不出什么办法,你们见多识广,还是你们定吧。”

气氛陷入了短时的沉默,过了几分钟,周建平用目光环视众人,“我说个意见,咱们把两块土地同时委托给一家评估机构,就说这是同一个单位的土地,不告诉对方任何目的,只让他们给出评估数据,不做任何文字评价,大家看看怎么样?”

“嗯,周总这个方法很实用,把两块土地委托同一家机构,放在同一个平台,这样做,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平公正。薛总,你认为怎么样?”杨区长道。

“我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周总这个方法就是最好的了。”

“薛总如果不放心,咱们可以一同寻找评估机构,不告诉对方咱们是两个单位。”赵馨梅道。

“对,这样大家都可以放心。”

“我跟周总和赵总还不熟悉,其实杨区长了解我的为人,刚才周总提出的方法很好,赵总的担心没有必要,这些事情我又不懂,既然你们都认为这样比较好,那就按你们的思路办。把两块土地放在一起评估,由你们确定评估机构,我就不参与了,放心吧,周总赵总,我信得过你们。”

还真像杨区长说的那样,这位薛总的确是个实在人。

“我再补充一句,评估费由各自承担,对不对?薛总。”杨区长说。

“当然啦,刚才我忘了,杨区长补充得很好。”

老杨再次举起酒杯,“周总,赵总,薛总,你们的交易可以达到双赢目的,我提议为你们的成功交易干杯!”

酒局结束前,赵馨梅让服务员准备买单,服务员去总台查看账单后,得知已经有人交了押金,她回来禀报:“女士,你们这桌已经有位薛先生提前交了押金。”

“薛总,怎么回事?”赵馨梅非常诧异地看着老薛。

“哦,没什么,好几次我都想请你们吃饭,却一直没有机会,今天机会难得,就让我表达一下心意吧。”

“这怎么行?我们给杨区长举办的欢迎宴会,哪能让你结账?”周建平也不同意。

主意是老杨出的,老薛觉得有点尴尬,见此情形,杨区长说:“周总赵总,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因为达成了交易,也许薛总高兴,既然他想请客,咱们就给他个机会吧。”

“这是两码事呀!今天我们专门为杨区长举办欢迎宴会,怎么能让薛总买单?”赵馨梅道。

周建平也看出了老薛的尴尬,他认为是杨区长在背后指示老薛这么做的,如果让老薛下不来台,老杨最终也会尴尬。

“也好,今天就算薛总请客,今后机会很多,到时候我们再请。”

好事多磨,健生公司这块地皮很早就被弘达公司惦记,两三年前就想用土地跟他们置换,因为当时健生公司不想搬迁,再加上方式不当,不仅未能如愿,还让周建平对老薛和老杨非常反感。做事讲究水到渠成,现在,健生公司即将搬迁,他们主动寻求土地出让,老杨又以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跟周建平沟通,两下一合拍,天时地利人和,交易便达成了。

半年后,健生食品公司连同公司机关和食品分厂整体搬迁到滨城镇的新厂区,新的办公场所是一栋五层大楼,装修也很气派,这回看上去才像一家大公司的样子。

生产区和生活区都经过了精心布置,显得紧凑而不失大方,厂内空地上绿草如茵,不同季节,多种花卉吐露着芬芳,整个厂区给人一种整洁优美的感觉。

......

健生公司的两处蔬菜基地,双碑村的经济条件原本就要好于元坝村,自从建了蔬菜基地以后,村民们的条件又有大幅改善,村里的各项公共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这方面,元坝村就差远了。

周建平抽空回了一趟老家,叔伯二哥周建良知道他从城里回来,赶忙跑来家里跟他见面。

“建平,这一晃咱们哥俩又有好长时间没见面了吧?”

“前段时间忙于公司搬迁,我记得咱们好像有半年没见面了。”

“公司搬倒新厂区了?都安顿好了吗?”

“安顿好了,要不我也没有时间回来。”

“村委们都很想念你,本来想跟你打电话,又怕打扰你工作,他们让我随时观察,只要你回家,都想跟你见面。”周建良道。

“好啊,想见面请他们来我家里。”周建平半真半假地说。

“来你家里还得麻烦玉玲,两个村来回跑,本来就够她忙的,我看还是去村委会吧。对了,这几年村里又新开张了几家饭店,抽时间去尝尝家乡风味。”

“玉玲正好不在家,可能去双碑村了,也好,就去村委会。”

路过村文书小周家,周建良让他通知其他村委成员,有时间的话都来村委会相聚。

元坝村的蔬菜基地兴建时间更早,随着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增加,村里的公共收入也比以前多一些,比如,村里的机动地往外出租,以前种粮食,租金很低,现在种植蔬菜,租金自然高多了。村委会有了钱,办公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以前开会商量事情,几个人围着一张旧桌子,现在也辟出一间屋当会议室,中间还有一张长方形会议桌。

周建良跟周建平到村委会等了十几分钟,许书记首先到达,周建平起身跟他寒暄一阵,其他村委成员也陆续来到。

因为既不是开会,也不是商量大事,只是简单的聚会,气氛自然轻松多了,周建平提到村里的道路,“以前下雨天,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没法走,我看这回都统一修成水泥路面了,再也不怕下雨天了。”

“是啊,有钱才好办事,这都是你在村里建设蔬菜基地,带领全村致富的结果。”许支书道。

“书记可别这么说,要说功劳的话,首先是你们村委会做了最大贡献,村民们的条件有了点滴改善,那也是村民们自身努力的结果,我只是给出了个点子。”周建平道。

“建平也别太谦虚,你为村里做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你不承认那是你的事,咱们不谈这个话题了。建平,现在村里的道路修好了,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条件,这是村委会力所能及的,本来还想为村里做些事情,但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村委会也是无能为力。”周建良道。

“是啊,只要条件允许,是该给村里多做些事情,你说的无能为力,指的哪些方面?”周建平问。

许支书接过话,“村民们都羡慕双碑村,有人说同是健生公司的蔬菜基地,你看人家村里,闭路电视有了,程控电话也通了,说实话,即使村里有钱,我们也不认识市广播局和电信局的人,没有熟人,这样的事我们可办不了。”

“是啊,就算你出钱立杆子拉外线,没有熟人,这种事也不好办。据双碑村的知情人说,他们就是找熟人办的。”周建平去年就知道常玉玲娘家通了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

“这样的熟人,我们几个村委成员一个也不认识,建平,你在城里这么多年,对了,当初我们村委会这个电话,你不是找熟人接的专线吗?现在还能不能找这位朋友帮个忙?把程控电话线拉到村里,杆子和线路我们村委会出钱。”

怪不得村主任周建良盯着周建平,他一回家便被请到村委会相聚,原来在这里等着他呢。

“这个事啊----,我也有很长时间没见到那位朋友了,如果找他,估计也差不多能帮这个忙。”周建平稍有为难,但并未拒绝。

周建良把话都说到这种程度了,周建平不答应,就有点故意推诿了。

“建平,除了程控电话,还有闭路电视,现在村里不少人家里都买了电视机,有些甚至是彩色电视,但每家都收不来几个台,而且收视效果很差,遇到天气不好,根本看不了。你有没有广播局的朋友?请他们帮个忙。”许支书也管不了那么多,反正厚着脸皮求周建平一回,干脆多提点要求。

“这个----,许书记,说起闭路电视,我还真不认识广播局的人,只是...,既然你提出来了,这又是村民们急需的,那我就试试,朋友托朋友,尽力而为吧。”

现在看来,村委会面对这两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周建平半年多没回家,他们也许早就想请周建平帮忙呢。

这一通交谈,转眼到了中午十二点,“时间不早啦,是不是该吃午饭了?”文书小周提醒道。

“对,村民新开的餐馆,中午去尝尝。”许支书邀请周建平走在前头。

......

常玉玲不知道周建平回家,她带着孩子在娘家住下了,周建平第二天就回了单位,他答应村里那两件事,得一件件去落实。

程控电话好办,上次给元坝村接专线,就是马兴伟在电信局的一个小学同学帮忙办理的,现在要装程控电话,当然还得找马兴伟帮忙。

闭路电视就不好办了,这方面周建平也是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