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王之友 > 190|0190.@

帝王之友 190|0190.@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01:33 来源:小说旗

别说是如今了,送走那封信的如此长一段时间内,他每每想起自己竟然还真的一时冲动,写得如此……露骨,他就想以头抢地死了算了。

这种状态已经蔓延到,他随时随地只要想起崔季明会看到他写的那些字,就想以手掩面,钻进地缝。让时间再跳回几个月前,他绝不会再做这样的蠢事!

现今看到她回信里小小的嘲讽,他手将信纸扣过去,扑进枕头里,发出想死般懊恼的叹气,狠狠的揉着脸。

殷胥觉得自己是没法连贯看完她回信的。

不单是因为要把美食留着慢慢一口口吃的不舍得,更是因为他怕自己心头跳得太快,一口气看下去能死在信前。

往后看去,她写道:

“什么叫我不是那样子,你又没看过,怎么知道我摆不出那姿势来。我在马上倒着劈叉再来转体三周半都能做到呢。别用你那点可怜的见识来想象我。再说本来我就该教你,奈何某人太过要脸,不许我乱动乱说,要不然早成了。不过你年纪还轻,干嘛那么急,要让别人知晓了,怕是说我老牛吃嫩草。”

外头似乎传来了某个下人走过的声音,殷胥看的本就心里发颤,一点动静也可使得他惊到合上信装睡。然而下人走过,并不敢推门进来,他心里把那句“你怎知道我摆不出来”,翻来复去的想。

她腿很长,腰也窄,纵然身上有薄薄的肌肉,但也很柔韧……头发垂下来刚刚碰到肩膀,汗湿的发丝会贴在面颊上。

他忍不住要想,却越想越不敢想。

殷胥手指再度展开信纸,侧脸躺在软枕上往下看。

“你也真的不嫌腻歪,何必急于一时,待我回去,在长安多待几个月。到时候怕是要天热,但愿你能被我这奸臣蒙蔽,失去片刻的公平圣明,用点特权,带我去行宫避暑。”

她也知道她是奸臣啊……

殷胥像小孩子读书一样,不由自主地将最后几个字音浅浅读出声,再用牙齿把字音咬碎。

“战事很顺利,叛军虽然兵力不弱,但毕竟没有什么经验丰富的主将,守城太久失去锐气,不太好打,但也应该不会输。拦住徐州后,就要攻打兖州了。我认为再过三四个月,应该就能把叛军全都赶至新泰以东的山东半岛上去。那时候就该回来了,记得好好给我封赏升官啊,我想当个整个儿八经的主将。”

“其实好多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想跟你讲,拍死了一只蚊子有好多血这样的事,也想写在信里。可惜墨不够用,我们也要把话攒着一点,这几年都说完了,往后无事可说,你觉得我无趣了该怎么办。虽然什么都不说的相对而坐也好,但我还是恨不得有永远都说不完的话才好。以前还总觉得写信好浪漫,好细腻,现在觉得不够,单几行字能传达的东西太少了……”

明明话很简单,他却下巴抬起在手背上砸了好几下,越看越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滚烫。

“你说的对,虽然十几年都是自己睡,但是跟你躺在一块,没几次,就好像忽然变成了好多年的习惯。行军的矮床太窄,我还是喜欢大床,但是我总是蹬人,可以用两床被,夜里想摸摸你,就伸手探到你被子里去找你的手。你也可以来找我,冬天的时候我比较暖和。不过我还总是掉头发,可能一觉起来,床头一缕缕全是我的头发。你说为何夫妻要结发呢?是不是因为夫妻许多年,就算是面各自相对,发也能缠在一处呢?”

殷胥不知她何时竟也会说起这样的话,她写下细腻的心思,实在是太要命。

他从不知道自己也会就因为这不足为道的几句话,咬着指节在嘴里,感觉眼眶也跟着微微发烫起来。

天啊……他怎么如此没出息。

男儿有泪不轻弹,说这话的人,是没遇上过这种境况吧。重逢一面、千里来信,自以为愚蠢的一时冲动,得到回应的是对方的心意与满足,这种幸福实在是太烫太值得回味。

殷胥手背蹭了蹭鼻子,下巴抵在枕上,两只手紧紧抓着信沿,生怕它会碎掉会飞走一般,继续往下看去。

她写完了这话,似乎回头看去,有些肉麻的害羞,有些修改不了的尴尬。她还是不习惯这样温柔,立刻转了话,尽力掩饰:“不过想来,还是以睡遍大兴宫为目标的你更有本事。我跟阿公说了我们二人的事情,阿公有点生气,但没打我。不知道跟阿耶说了会如何,等到回长安,我就告诉阿耶。要是他把我打的半死了,你要来探望我才行。他总不能把圣人挡在门外吧。”

殷胥吃惊了一下……她居然说了?

是因为贺拔公也听到了传言么?

她是怎么说的啊,是怎么跟贺拔公讲他的啊!难道他们认识的经过,也都告诉贺拔公了么?

她愿意去与旁人说了……那她阿耶会怎么想?

崔式本来就很有能力,礼部的事情接手很快,他要不然用升职加薪来贿赂贿赂,不知道崔式会不会对他印象好一点?

殷胥想想,居然有点紧张起来。

崔季明又说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儿,这张信纸快到最左边了,她似乎没有再拿一张纸的打算,就写在竖线的旁边,歪歪扭扭一行小字,来做结尾:“手作妻的事儿吧,不宜太频繁,要不然会头晕眼花的。还是好好养着,等我回去吧。可以吃胖点,你太硌手了啊,但是就别再长个了,再高我真的以后就要跳起来亲你了。”

殷胥又气又觉得好笑,自己也没注意到的低声骂了一句:“胡说八道。”

他往上又扫回信的开头,一遍一遍的看,她写字连笔很重,有些习惯的写法,他觉得再看几遍,就能模仿出她的字来了。

殷胥不知道是不是天下人遇见对的人,都会这样。

他的心好像……一直都在变得奇怪。

明明知道这样的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却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不会有头。

就像身边的老者在说着人老了一定会感到世事重压、无能为力,但年轻时候就算知道也不能阻止这一刻的锋芒毕露,肆意追逐。就像身边也有许多或不幸或苦痛的婚姻在说人心的易变,目睹了却也不能阻止他此刻满心倾覆,相信谁也不会改变。

殷胥直觉地认为,他可以一辈子都对着崔季明的事情,如此敏锐且在意。

就算有朝一日,情意的暴雨渐歇,也会化作细水长流。

就算苍老许多,细水逐渐蒸发,也能变作烟雾化作云。

他觉得不过是改变了状态,但本质好似不会改变。

殷胥伸手将信纸折叠,撞入信封的筒内,放在枕下,转过身去枕着它。

殷胥知道自己的世界很平面单薄,绝大多数的光彩都是围绕着崔季明而映来的,她一人,兼任着他的挚友、家人与爱人。他该给她这份辛苦的工作,付足了酬金才是。

不知道让她作为他一切事务的优先,这酬金够不够。

殷胥侧过身面向床内,忍不住微微弯起嘴角,只觉得一夜好梦。

连带着耐冬也感觉出来了,似乎从前线接到了那一串药包,殷胥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他都怀疑是不是崔季明送来的是什么秘制药方。

他好似在朝堂上每次再遇见什么令人憋屈的事情,也不会从高台上走下来后满脸疲惫,就像是虽然绕了弯路,但相信一切都能尽如人意。

而这时传到长安城来的重磅消息却是永王病死兖州。

殷胥听到后惊了一下,却也忍不住摇了摇头。

不知道兆的尸首如今在何处,若真能攻到兖州,或许……可以考虑允万贵妃与他在一地,也算作母子没有分离。

兆怕是当年去兖州的路上,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吧,行归于周发现自己暴露后,干脆想要大张旗鼓行事,永王这个幌子活不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

就算不是永王谋反,叛军仍然还蹲踞着山东,河南道前节度使杨让为叛军主帅,在兖州不断的发起反击,使得贺拔庆元大军的脚步被胶着的战事暂时阻隔在兖州外。

殷胥也稍微对山东一带放心了些,他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到南地去。

和州已经在泽到长安没多久之后被攻占,这时候已经扯掉了流民暴动的遮羞布,各地军镇掀起大旗,南地的局势混乱到一天一个模样,长安如此滞后的消息甚至没法判断。

殷胥的选择,就是将处理整个南地叛乱的权力,交给前线的刘原阳。

刘原阳当年在凉州的战绩,可谓是足以拿出来成为一座大营的主将了。更何况如今南地比北地缺兵缺主将的多。

南地三座大营,台州水军如今成了行归于周的囊中之物,蜀地的维州大营要时时刻刻盯紧吐蕃的动向,从维州到江南又距离太远,调兵不太现实。更何况蜀地富庶是绝不能放走的地区,殷胥甚至打算命维州再招兵扩充,分散几处军镇,牢牢守住。

而最后一座大营,则是实力最弱的广州清海军,岭南五府经略通任,主要是平定岭南蛮族,维护广州附近几处市舶司,管理岭南境内渡海而来的胡人。

这样的大营,是不具备远途调兵作战能力的。

刘原阳手中根本没有什么能用的步兵水军。

殷胥面对这种状况,也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加上听闻开春后,流民过多,南方部分地区开始爆发伤寒疫。伤寒传播爆发极快,从东汉的伤寒大疫爆发,到三国曹军因得伤寒而死伤无数。虽然对方因这场疫病而虚弱,但伤寒的传染速度太快,他也不会让刘原阳带着一群兵南渡送死。

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既然如今无兵可用,没办法的办法,就是封锁战线,让南地自生自灭去。

殷胥命剑南节度使、渝州和益州刺史、以及蜀地大营主将即刻进京,保险起见,蜀地大营主将带两千兵力同时随行,避免中途遭遇意外。

他一面商议朝廷给出政令来发展、优待蜀地,将这一片盐、丝重地握在手中,避免江南动乱对大邺的基础物资造成太大的影响;另一面则放权给刘原阳,朝廷给他一切他想要的,他自行招兵屯兵,在淮水至长江之间的区域设立大营驻地,阻止行归于周两侧合军。

这个做法,几乎是把整个江南地区放掉,先顾山东一地,切断了行归于周伸出的这一只爪子。南地管是军镇独立、流民造反,他也不管。

纵然百姓苦,可殷胥也没有办法,他若是向南地送粮,相信根本到不了多少到百姓口中,反而是养肥了一方叛军。

他在长江北一代,命各州以第一年免租税为由,对外大量放官田,招工匠,来引部分近江百姓南渡。虽然可能是杯水车薪,但他就是要做出江北江南两岸的落差来,行归于周会用世家共治的那一套来招揽世家,难道朝廷就不会用“爱民如子”来招揽深陷水火中的寒门官员将领和百姓么?

这不在于谁的喊话好听,而在于谁的嗓门大。

殷胥相信朝廷如今是比遮遮掩掩的行归于周嗓门大得多。

而江南在开春的动乱,必定要在秋末收成之时得到孽果,他既然无兵可打,不如画一道线,待到冬季都折腾累了最虚弱的时候,再发兵击溃。

当然……天下还是有很多人满腹野心,觉得自己在大邺成不了事,到了行归于周好似就能抓住机会成人中龙凤一般,如今行归于周已经撕掉了半面伪装,怕是有很多本不属于行归于周的人,因此蠢蠢欲动了吧。

这些事情他一件件处理着,殷胥或许是年轻,或许是被事态逼着的急迫,与他冷静的言行不同,他推行的政令却相当之大胆。

而薛菱却给出了一项关于治理蜀地的建议,他竟觉得两人想到了一处。

本来以为薛菱要开始养老,然而她似乎还是放心不下,总是来书房帮他处理些事务。就像是袁太皇太后不论做了什么,她一定会坚决的拥护殷姓的统治,殷胥认为至少在如今的状况下,他该信任经过两帝,经验老道的薛菱。

合并了薛菱的意见,他在会面蜀地几州刺史后,决定废除整个蜀地的州郡制度,合整个蜀地极其密集的二十余州为剑南道,统一整个蜀地,设整个剑南道的唯一治所为成都府。

各州军镇不再完全自治,削他们手中军权的同时,各军镇的一切军饷、拨款全权由朝廷支付。这是类似于七座大营的管理方式。

成都府具有剑南道二十几州的最高管辖权,但节度使军权降低,成为成都府门下官员。成都府虽然也有自治权,但出兵、改地方政令等等大事仍然必须请示朝廷。

这简直就像是个特别辖区,上一个是这样待遇的,还是洛阳周围的京畿道。

朝廷上反对之人不在少数,蜀地的统一需要的大量拨款,显然也为朝廷加重了负担,但如今殷胥决定暂时割裂和朝堂之间控制关系,特殊时期,他不能再按老规矩来走。

殷胥甚至下令着手修建蜀地至长安的官道,但由于蜀地地形复杂,这条官道怕是要好几年才能修成,而且成本也高的离谱。殷胥确认为南地运河的南段被控制,长安必须要有和其他富庶之地的通路,长安至蜀地连通,是为了让北地在暂时抛弃建康的形势下,也能各项不受影响的关键。

不但是朝廷,几乎是整个长安都在惊异于这位圣人行事的逻辑和速度,他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更能看清如今大邺的短处,不为了那可怜的帝国尊严去鸡蛋碰石头。

而郑、王两姓的宗主,也开始以告病为由频繁休朝,殷胥一直不顾朝堂上的言论了,他怕是自己再让这两人告老还乡后,朝堂上郑王两党的附庸也跟着跑路,朝廷空了一半再引起大乱。

他决定暂时不去管长安内的这几家,毕竟崔季明也在外,外部的矛盾也是更迫在眉睫的,他就算觉得身边埋着刀子,也要顾着自己还不足的能力,选择更优先的一方。

随着春中,天气愈发暖和,关于南地伤寒疫的急报越来越多,而刘原阳也以军报汇报了目前滁州建军的进度,殷胥感觉终于能送了一口气。

随之,他也收到了山东地区的军报,说是贺拔庆元已经收复了兖州附近的许多县镇,决定向兖州发兵。主军向兖州进发,贺拔庆元则带部分兵力突袭郓州,速战速决,迅速收紧山东的战线。

南地虽然混乱持续,但这一截行归于周的断肢要不再蹦跶了,也算是好事。

崔季明估计这次在军中也会立了不少大获,他到时候要不要让人好好美化一下辞藻,在朝堂上夸赞她几分。只是她要是真的作为一方主将了,是不是要常年在外,离他更远了。

虽然她权势水涨船高,是殷胥乐意见到的。但或许意味着,以后大邺用她领兵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了啊。

不行,他还是要选个离长安城稍微近一些的地方做主将,要不然两三年见不到一次,他就疯了。

崔季明为了龙体圣安,也该经常回长安才是。

怪不得说奸臣近臣荧惑帝王视听,她一点小事都能让自以为理智冷静的他失了公平,要是往后她再吹点什么枕边风,他会不会变成昏君啊……

虽然他也知道崔季明怕是不会这样做,但对他而言,这也算是某种甜蜜的担忧。

今年的春天很漫长,崔季明与他都畏惧的夏暑迟迟不来,长安城一直维持在令人舒服的春风中。

这一次的小朝会,殷胥并没有穿的太正式,赭黄圆领长袍罩件外衣,头戴黑色软冠,在风气随意的大邺,这样就能去上朝。

只是这一次,他还在侧殿没有进入两仪殿主殿时,群臣还在随着燕道低着头往朝堂上走,就听见了长安城内四处的钟鼓鸣响,那样纷乱的节奏,不要命似的敲砸,在殷胥的印象中,还是好多年前……

那一年冬雪季节,贺拔庆元踪迹消失在西域路上,而突厥大军压境至三州一线。

殷胥还在查看关于蜀地乐山附近麻葛产量的文书,听见那钟声他心中一惊,抛下书卷朝主殿走去。

当前头的重臣进入两仪殿内时,看着应该在他们全部列队后才来的圣人,已经背着手站在了高台上的皇位前。

他皱着眉没有看群臣,而是望向远处的宫门和大兴宫的屋檐,似乎焦急的在等待报信兵前来。群臣也在等,而高台上的殷胥,登基几个月,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一点紧张,他本就在长个的年纪,似乎每个月都在一点点长高的个头,和他大胆又老练的手段总有那么些不相称。

就在群臣等的以为那报信兵死在路上的时候,终于策马的身影绕过门洞,直接朝两仪殿而来,殿前台阶上的侍卫让开路,他一步三个台阶似的冲上来。

他跑进正殿内跪下就要行礼,殷胥心里已经猛地提起来,他高声道:“免礼!说!”

那蓬头垢面的报信兵喘不上气来,跟噎住了似的,半天才找到自己的声音,沙哑着喊道:“保皇上!臣乃河东前线信兵,几位河东主将夺下兖州!”

殷胥松了一口气,原来是好消息,这是说叛军已破么?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问,那信兵高声道:

“然贺拔将军带人突袭郓州,凉州大营的兵士与大同军遭叛军夹击、全军覆没!贺拔将军身死郓州!”

朝堂上一片静默,那信兵看甲衣并非贺拔家兵,却在说到最后几个字是,两行清泪落下,哽咽得再一遍道:“贺拔将军已身死郓州!”

殷胥懵了一下。

他以为他可以应对种种突发状况,此刻却没有反应过来。

为什么?兖州不都已经拿下了么?叛军不是开始节节败退了么?

贺拔庆元死了?在大邺行军几十年的三军主帅,没死在颉利可汗手里,没死在政治迫害中,最后却死在了大邺自己的兵手里?!

殷胥觉得自己不该,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崔季明,他已经无所谓这时候该说什么,声音已经先从口中发出了:“崔、崔中郎呢?”

和他同时开口的,还有从列队中迈出一步,满脸震惊的礼部侍郎崔式。

殷胥听到自己的声音还没有抖,他觉得自己□□了面上的神情。

他感觉到周围早就知道流言的群臣,神情也微妙起来。

那信兵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简短的军报,念道:“随军副将席毗罗、从军中郎崔季明皆随军而亡……”报信兵念着念着,就看见台上圣人脸色变得惨白,他声音也低了下去。

崔式倒退一步,若不是身后有人扶着,他几乎要跌倒。

殷胥似乎沉默了好一段时间,然而两侧群臣已经聒噪起来。贺拔庆元就像是大邺的不死军神,他被叛军诛杀,这对于前线的士气影响太大了,已经被逼到极点的叛军说不定能够借此反击,应该立刻作出部署才对!

然而半晌,群臣就听见了殷胥低低说了一声什么,那句话被窸窸窣窣的讨论掩盖。

报信兵跪在两侧群臣之间,看着自己的影子在身前拉的长长,遥远的圣人抬起脸来,他唇色都变的惨白,晨光却映的他的瞳孔墨如点漆。

他神色有一种即将崩塌前的脆弱,好似要做出坚定的样子。拔高的声音却有细微的颤抖,他道:“我不信!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不信!”

他绝不信,绝不会信崔季明会死在这个时候,会死在那些行归于周的无名小卒手中!

她是大邺的一方主帅,她会为他、为大邺守住最后一片疆土的!

他绝不相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