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王之友 > 308|305.0305.#

帝王之友 308|305.0305.#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01:33 来源:小说旗

殷胥想过要和谈,但和谈有个前提,就是要打的对方足够痛,知道畏惧了才可以谈。若南周觉得是可以将他们打回长江北岸去的,他们就不可能坐的下来。

然而问题是,其他两线推进迅速,而崔季明却被暂时阻隔在了岳州一带。

在打下荆州没几日后,宜昌的那部分凉州兵这才顺水而下,朝廷的船只早早从陆路运到宜昌,但由于带队的考风粮草被切断,不得不暂时进入山中躲避。虽然他们一路有些狼狈,却击退了大部分南周的士兵。

崔季明尝试进攻过一两次洞庭湖,却也因为比较缺乏湖内作战的经验,都没有讨到好去,于是决定不如先和凉州士兵向西,收复长江沿线。

此时蜀中大捷的消息也传来,裴敬羽的后方部队被洱海而来的小国蛮兵和大邺士兵联手拦截,裴敬羽则决定继续进入蜀中,因突发事件而主将不在,必定是方寸大乱,后头半截没头的蛇身一时间筋脉寸断,一直被击退到黔中的思州一带,洱海士兵因行军太远而有些不满,进攻的势头暂时停歇在了这里。

说是停歇,这些半民半军出身的南周士兵却更像是生活在了思州,只是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微妙改变。

裴敬羽手下的这一支入蜀军队,一小部分是他留存的裴姓私兵,绝大多数是各地征收的军户,他入军后,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是裴家手下的,底层官员才是从军户之中选拔出的。而裴敬羽带不到一半的兵力入蜀,如今已经千里之隔,留下的这部分兵力中只有几人是裴家手下,绝大多数都是军户出身。

裴敬羽人走了,传令还在,一次次从蜀中传递消息要他们反攻入蜀。但是他们刚刚被击败,哪里有这种心力,几位收到消息的裴家手下看军队不听使唤,反而愈发恼怒,以不听军令者斩的决心,逼几万奔波逃亡的将士继续进攻蜀地。

不听军令者斩——于是下头的军户,果断把他们几个斩了!

这几个裴家将领被掉在大树上,剩下的人都开始犹豫该怎么办了。

黔中以前不少是大邺蜀中延伸出来的地域,土地肥沃,且在蜀地百姓退走之后空了下来,有些人本来家里就是种地出身,这两年刚被划作军户,年岁又不大,啥也不想,就是想在这儿圈一片地儿自治,就在这里生活。

另一部分则脑子里还留着蜀中繁华的印象,想要带人去再劫掠蜀中,但这次获得的东西就都是他们自己的了,不再用眼巴巴的看着上头拿钱。如果运气好,他们就能趁着裴敬羽与大邺角力,自己偷偷分一杯羹。

最后还有一部分少数人,大概就是当年有陈胜吴广的气魄了,大邺取消军户制已经快有八十多年,除却地方有府兵制度,那也不多是一州、一县六百八百个人而已,还不用离家——凭什么他们再一次被划为军户!打仗是可以卖命赚钱的,但也是主动报名进入招募才去参加的,不抓壮丁不强行征兵是大邺的自信和传统,是这些人心中理所应当的事情。

再加上中央朝廷的世家性质上就是最大的地主,就意味着对土地兼并的管理不可能严格;各公还为了掠夺赋税建造私兵军营,于是大肆去隐匿户口,无数百姓没有户籍归在他们的管理之下,天复皇帝想管就要闹大,也就没法打仗了,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就导致无数没有户口的百姓成了所谓“庇护”他们的世家手底下的半个奴婢。

奴婢制再一次以曲线的方式在南周复辟了。

这一波人,就想打到建康去,就想轰轰烈烈的闹一场。

而殷胥知晓此事之后,立即派遣北机和一小部分将士过去,一是挑拨,二是传播。

三方混战,又都是抓壮丁抓上来的,大多也都不太脸熟,混一两个小兵进去还是很容易的,挑拨倒是没太起什么作用,因为他们自己闹的就够厉害了。

要老老实实种地的那拨,天天被想打蜀中和想反抗朝廷的两拨人抓回来打仗,想打蜀中的势力刚强大起来,就听闻到裴敬羽蜀中大败,渝州都被大邺夺了回来,裴敬羽正遁走山道,他毕竟是为了扩大势力去打仗的,绝对不会拼命,带上一家老小,那几千士兵去当肉盾送命,自己带老小和亲信,正在南逃蜀中。

这消息确实是真的,但也没有那么夸张,蜀中对抗裴敬羽确实是一场苦战,但裴敬羽输了之后也确实也抛下众多将士而逃。消息自然不可能这么快传入闭塞的黔中,这其中有北极的手笔。

知晓此事后,打蜀中的势力一下子怂了。大邺已经没有敌人了,他们要去打蜀中不就是撞在了拳头上么?!一大批军士立刻倒戈,昨天还喊着“打成都、富万家”,今儿就喊着“天复狗皇帝,还我条生路”,于是可怜的种地帮就被扩大后的起义军抓了壮丁,几万人倒转了刀口,捅向了溪州辰州。

他们这些人,将领水平比较一般,还不太了解这两州到底是个什么位置。

而北机知道啊!洞庭湖的南侧有三条河流汇入,溪州与辰州分别是两条河流的上游,也就是如果他们有船,顺游下去,就是能抄了洞庭湖的底啊!

不过北机中大多是平头百姓,反倒是殷胥派过去的几位将士渗透的极好,几乎已经成了这支粗糙的起义军的中层将领。

挑拨没有起到作用,传播却全靠北机了。

几乎建康和整个南州都知道,不但裴敬羽输了,裴敬羽手底下好几万兵力居然反了!

南周皇帝勃然大怒,然而殷胥和莫天平还掐着荆州鄂州的命脉,虽然打不下岳州却在不停的扩张势力,崔季明带凉州兵逆流而上,收复沿江的城池,和蜀中大胜后顺流而下的军队汇合,在刚刚入冬的季节,正式将整段流域纳入大邺掌控之下。

这样的状况下,南周怎么还有余地派兵平反。

崔季明一边赢,一边有时候想,不知道那个在建康的人有没有愁白了头。

她一面心想:他以为当上了皇帝,他就可以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再也不受别人颐指气使,然而他根本没法全面倾覆报复世家,他还要靠他们而维持统治,他这个皇帝做的脖子上挂满了带绳项圈,但另一端世家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南周的无数烂到深处的问题。

其实看到南周在短短两三年逼出这样的战斗力,不论是殷胥还是崔季明都是佩服的。崔季明虽然不忍心打仗,却期待过他手底下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然而有些无法刮骨疗伤的沉珂已经注定了南周的后劲不足——

或许不是面对战争,或许世家不是一开始那么强势,以他的手腕,多过几年,南周或许也能发展的不错。

只是要她心中,单看能力与原件,她是毫无疑义的认为殷胥更甚一筹。

不论是因为殷胥前世也有过好几年为帝的经验,还是言玉多年周旋世家和出身带来的局限性,崔季明认为这个差距一直存在的。

只是殷胥不论是因为战况还是因为她,都对于言玉有一种不愿意提的态度。

如果他知道崔季明心里把他和言玉暗暗比较过,不论比较的结果如何,都要吃醋难受闹上一番不可。

随着崔季明和大军回到荆州一带,也昭示着蜀地的线路在三线之中最早的大获全胜,这和蜀地与凉州兵两批兵力的强大,南周攻打蜀地本身不具有优势都有关系。蜀地到荆州一代的商路再度畅通,殷胥命户部拨款给蜀中几大被毁掉的州城,并确定除了商贾易货税以外,各工场和农户赋税全面减免一年。

他又有意让渝州、涪陵几大城开放户籍登记,一是为了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去,保证不会被地方豪强隐藏户口;二则是默不作声的给当地的南周逃兵、败兵一条活路,只要脱掉战甲兵器,进入蜀地这几座城池,你就可以成为大邺今年免赋税的百姓之一。、

蜀地作为州城和百姓最密集的地区,敢这样的放弃赋税,也跟当地较高的商税易货税有关系,但是蜀商就能补足一大半的窟窿。

而黔中靠近洞庭湖的这批起义军,随着行军,收纳各地的民户,人数增加到足足六万多,势力范围也相当光,当然也用上了不少他们曾经诟病过的抓壮丁抢粮的手段,自己也早就不那么干净了。他们的高层,却在北机适当的助力下,冒出了一个奇怪又合理的派别,那就是归北派。

他们想要改革,想要有地可种,想要安居乐业,想要低赋税——于是想打到建康去。但以他们的实力真的能打到建康去么?一路上不知道该死伤多少,那不如去投靠大邺啊,大邺不就是符合他们想要的样子么?归北派又传起渝州几座富饶大城接纳南周旧部为百姓的消息,不停的鼓动下头的人跟他们一起逃去大邺,也就能住在渝州那样的城内,也就能安居乐业了。

然而另一部分不愿意,他们也不是真的要打到建康去,而是想当山大王而已。山大王派以起义之名掠夺财富,攻下城池,自封各种将军和王号,若是真归了大邺,说不定大邺会瓜分他们的军队,说不定连个普通将领都当不上。于是他们用大邺必定会认为他们是异己,说不定会驱使他们冲到前线去送死,去当炮灰这样的说法来说服自己手下。

而这时候起义军中的归北派主动派人向荆州送信了。

望着连绵军帐,精兵与无数战船的信兵战战兢兢的送上了这封信。内容不过是想投靠大邺,但是不知道大邺肯不肯接收,能给他们什么好处。

这封信很简短,大邺也表现得比较淡定,可殷胥知道这是件大事啊!这就意味着如果能有内部盟友,他们将减少多少伤亡,能少了多少战役。殷胥自然看过了这封信,却毕竟身份在,他说着,让俱泰以户部尚书的名义来回信。

信上没有直接表现出各种欢迎姿态,而是先说了季子介叛军之身,送八州给皇帝的事例。俱泰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们不带军功不带州城来,我们自然也会接收,但应该是一部分想进入军营的从军,继续当小兵,另一部分想种地的,大邺也会给他们安排户籍和落户第一年的免赋税。你们来,就是以逃难的普通百姓的身份来,我们绝不欺压,十分欢迎。

但如果你们献几州给大邺,那么大邺的态度就是对待季子介的态度。主将的官职可以保留,也会赏赐升官,甚至可以进入洛阳为官;而且手下队伍除了驻扎本地之外,其他剩余的还可以单独组成一军继续受到你的管理。如果你战功赫赫,大邺也愿意以高官厚禄相待。

这是有先例的正儿八经的招安。

季子介的名号,在南周传的够响亮,几乎这几句话,就把归北派和山大王派,两派人的心拧到一块儿去了。

俱泰继续写道,当初叛军独立,确实有一部分大邺的支援,如果你们能先攻下澧州或朗州且自行收买一部分船只,证明你们有势力帮助大邺攻打洞庭湖,大邺愿意给出粮草、兵器的支援,且派遣高官,帮助你们打下战争。

送信回来的是起义军派出去的信使带着一名大邺的信使,锦缎玉轴的卷轴和后头的官印,俱泰送上一块玉佩为结盟之意,已经证明了大邺的态度。当崔季明从蜀地归来,带着一部分支援他们的凉州兵回到荆州,正要说台州的水军基本都已经到达,就算有支援也难打的时候,这才得知殷胥给找来了这么一支后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