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128章还都汴梁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第128章还都汴梁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4 来源:小说旗

还都汴梁?

听到这四个字,赵朴的脸色立时间变得绿了。

汴梁,位于中原地带,黄河边上,易攻难守。谁守着汴梁,谁就等于背上一个大包袱,大量的钱财,大量的兵力,都是投入了这个无底洞。而对手,只需要派上少量的兵力出击,就可以将汴梁拖死。

还都汴梁,等于是一脚踏入了鬼门关。

赵朴不怕死,可是却不想找死。

还都汴梁,除了得到可怜的少的很的政治意义之外,既得不到经济利益,也得不到军事意义。为了一点可怜的少的政治经济意义,将大宋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一个无底洞中,太不划算了。

只是片刻的功夫,赵朴就给宗泽下了一个定义:书生意气,不堪重用。

“这尚且押后,最重要的就是秋防,还有赈灾。金军南下,不知死了多少百姓,我们有罪呀?”赵朴恍然间有些叹息,“三司请速速制定赈灾计划,开支等;而枢密院,兵部快速制定秋防备计划,明天我便要见到奏章!”

这时,各个大臣,又是陆陆续续提出意见,鸡毛蒜皮不断,忙忙碌碌中结束了早朝。

而在早朝结束之后,赵朴向内侍道:“速速召见李纲,宗泽、张俊、黄潜善、吕颐浩、范宗尹、朱胜非、赵鼎…!”

………………

此时,赵朴正在翻看小册子,这个小册子上,写着宋徽宗、宋钦宗,乃至到他这一代的著名大臣的信息,记载了几百人之多。这是内侍为制作的,为的是帮助他认识朝廷内各个重要大臣。翻看着小册子,赵朴不觉感慨,太监果然是皇帝的贴心小棉袄,哪里需要那里来。

翻开一页只见上面写道:

“李邦彦,怀州人,字士美。太学上舍生出身。宣和五年,官至尚书左丞。生长市井,习惯猥亵卑鄙,应对便捷。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善歌唱,尤爱徽鞠,破技高超,曾以“踢尽天下毯”自诩。是微鞠组织“社会徽鞠队”小队员,自号“李浪子”,人称“浪子宰相”。陈东领导人学生,反对投降,曾上书言其罪。钦宗不得不让他出知邓州,又提举亳州明道宫。临走时李邦彦又推荐同是投降派的唐恪继任宰相。”

小册子上评价道:大奸臣。

赵朴轻笑道:“大奸臣未必,也是可怜人,只可惜生不逢时!”

“白时中,字蒙亨,寿州寿春人。进士出身,累官为吏部侍郎,因事出知郓州。不久又得召用。政和六年,拜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宣和六年,担任太宰兼门下侍郎,封崇国公,一切奉蔡京父子的意志。靖康之变时,时中建议钦宗弃城逃跑。后被弹劾懦弱。不久卒。”

小册子上写评论道:大奸臣!

赵朴又笑道:奸臣倒是未必,只是性子有些暗弱,身为宰相,是他最大错误!”

“吴敏,字元中,真州人。大观二年,辟雍私试首选。蔡京喜其文,欲妻以女,敏辞。因擢浙东学事司干官,为秘书省校书郎,京荐之充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敏未尝过省,不可,京乃请御笔特召上殿,除右司郎官。钦宗既立,上皇出居龙德宫,敏与蔡攸同为龙德宫副使,迁知枢密院事,拜少宰。敏主和议,与太宰徐处仁议不合,纷争上前。御史中丞李回劾之,与处仁俱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顷之,言者论其比蔡京父子,出知扬州,再贬崇信军节度副使,涪州安置。”

小册子有评论道:大奸臣!

赵朴脸上笑,只是道:“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奸臣!”

徐处仁,应天谷熟人,字择之。北宋末年大臣,钦宗朝宰相,神宗元丰间进士。大观间,知永兴军,反对童贯强平物价,以为如此则商贾不通,物价反增。入朝,奏请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钦宗即位,建言储粮设备以御金兵。金军北撤,又请伏兵袭其后队。靖康元年,为中书侍郎,旋拜裁决权,然于大政无补。旋罢相。

小册子评论道:大忠臣。

赵朴笑道:“总算是遇到一个忠臣!”

“唐恪,字钦叟,宋余杭钱塘人。北宋末年大臣,钦宗朝宰相,4岁丧父,后以父荫登第,哲宗绍圣元年,历任郴县尉、榆次知府、擢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至少宰兼中书侍郎。宋徽宗大观三年,任屯田员外郎,奉命招降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起义军有功,升为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未几,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出入中外,因与中贵人不合,被降为梓州、沧州、扬州、滁州、潭州、杭州知府。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汴京危急,唐恪受命浚治始除水患,以功升户部侍郎。靖康元年,进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金军南侵,引起朝野震动,唐恪与耿南仲等力主和议,主张放弃三镇求和,反对并排挤朝中主战派。钦宗逐吴敏、徐处仁等出朝,任命唐恪为宰相。金兵入汴,攻至,各路勤王军集结前来参战,主和议,割三镇,而恪下令不得妄动,于是勤王军不战而散,为御史所劾,罢相。后金军提出划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区全部归金。唐恪怂恿钦宗致函金兵统帅,表示完全遵从,引起全**民愤怒,在随从钦宗巡城时遭到军民的唾弃和怒打,被迫辞职。徽、钦二帝北掳后,金军立张邦昌为皇帝,唐恪予以支持,但在推戴状上签名后就服毒自尽。”

小册子评论道:“毁容参半!”

赵朴道:“聪明人是悲剧的!”

“欧阳?,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吉州庐陵,乡籍泉州**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北宋徽宗崇宁五年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丁父忧,?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不久河南开封城外围失守,京城很快就被金兵攻陷,欧阳?与钦宗被俘押送到燕京。”

小册子评论道:可悲

赵朴也叹气道:“可怜的老人家!”

这些都是钦宗时代的宰相,大牛,是昨日黄花。主张议和的,成为奸臣;而主张抗金的,则是忠臣。

有些偏颇,可事实就是如此。

“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人,少颖异,嗜诗书,文学有声。靖康元年,汪伯彦受钦宗召见,献上《河北边防十策》,因切合帝意,被任命为直龙图阁,知相州。同年十月,金兵攻陷真定,宋钦宗下诏迁真定帅府于相州,由汪伯彦统领。今圣上至应天,汪伯彦率兵相随。”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元符三年,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徽宗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为河间知府,兼任高阳关路安抚使。今圣上至应天,黄潜善率兵相随。”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政和二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宋钦宗即位,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后李纲又被起用。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靖康元年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安置,再谪夔州。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汴梁已破。然亦有人言,李纲名浮于实,不可以相。”

赵朴道:“他的人缘太差了,果然不是当宰相的料!”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以论弃太原三镇为言者所劾,罢归。张邦昌立为楚帝,遣其诣康王劝进。”

“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今圣即位,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除权户部员外郎。”

“宗泽,婺州义乌人。字汝霖,元?八年,被派往大名府馆陶县任县尉兼摄县令职事。元符元年至政和四年,先后任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等四县知县。政和五年,升任登州通判。宣和元年,年届六十的宗泽乞请告老还乡,获准授予主管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鸿庆寺的虚衔,后被人诬告蔑视道教,宗泽被发配镇江“编管”。宣和四年,徽宗举行祭祀大典,实行大赦,宗泽重获自由。先掌监镇江酒税,二年后调任巴州通判。靖康元年初,在御史大夫陈过庭的推荐下,朝廷召宗泽进京,出任台谏。后率师至南京应天!”

“杜充,字公美,相州人,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金国第二次伐宋攻破开封前夕,杜充镇守北京大名府,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以此阻身后追兵。”

“靠,我记住了,这货竟然掘开黄河大坝!”赵朴立时愤怒了。

金军兵临城下,议和割地,不可耻;被金军俘虏,投降不可耻;指挥无方,弃城而逃不可耻。人各有志,各有各的路,不能勉强。可是这货,竟然掘开了黄河大坝,麻痹的……赵朴彻底无语了。

后世的蒋光头,就是掘开了黄河大坝,结果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这时,赵朴才发觉,秦桧还不是最可恶的,有人比秦桧还可恶。

ps:这一章算是概括,介绍靖康年代,那个大巨变时的的主要大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