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大圣师 > 第五十五章 冬衣

我是大圣师 第五十五章 冬衣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4:48 来源:小说旗

刘昌郝扭头看,是梁得胜。

他挤开人群,走过去:“汝上次去吾五叔家造谣生事,吾没有计较,居然当吾面污蔑。”

梁得胜还未开口,张德奎也挤了过来。

有张德奎在,梁得胜敢说什么。

刘昌郝不是喜欢动手的人,他继续盯着梁得胜说:“若汝继续污蔑抹黑吾或吾家人,吾即抽汝脸!”

“少东家,抽否?”张德奎问。

刘昌郝啼笑皆非,说:“饶其一次。”

张德奎喝道:“小人,滚!”

梁得胜落荒而逃,议论纷纷的人群也变得鸦雀无声。

韩大虎也在看,他说道:“贱哪!”

刘家好好地待你们不是很好吗,非得骂着打着才老实。

刘梁村这情况也要看的,若是刘昌郝能将刘四根压下去,又将日子过得好起来,可能就会渐渐树立好的风气。

韩大虎又说:“昌郝,池子渐要建好。”

棘岭寨也有地,地更差,产量更低,加上王安石变法后,赋税更沉重,刘昌郝家的工钱对于棘岭寨大多数人家来说,皆是一个小惊喜。而且刘昌郝用工也灵活,忙了回家做自家的活,闲了来做工。韩家现在情况变得稍好一点,不过韩大虎当年从河东逃来,是棘岭寨的人收留了他,妻子也是棘岭寨的女儿,所以问了一问。

“韩叔父,还有活,正好,吾来说说。”

他将韩大虎带到边上,一边说一边用树棍子画图讲解。沤池快全竣工了,但还有池子,沼池。

沼池比沤池小得多,可在刘昌郝预算里,它们的花费也更多,十几个沼池,而且是沼池,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求更严格,建设更麻烦。但再麻烦,它们只是池子,不是房子。但还有一项庞大的工程,山塘,它离竣工还早着呢。山塘之外,还有横纵各五条路,活多着呢。

“为何如此沤肥?”韩大虎狐疑地问。

刘昌郝一边讲一边画图,韩大虎也不傻,他听懂了,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至少有两点,一是建造沼池更繁琐,二是成本更高,需要石盖,需要大量的青砖、石灰,甚至一些糯米粉。

“其有些危险……然其乃是肥料之王,十倍于普通肥料。”

“有何不同?”

有何不同,我说了,你能听懂吗?

“韩叔父,吾用来开山之药,皆是常见之物,吾稍加处理,威力惊人,其理不同,其理亦同。”

韩大虎终于听懂了一点,肥料经过这样的处理,肥效会更好。若不相信,看看那个开山的火药威力有多大。不过有活做,总是好事,当然,他也是好心,才问了一问。

韦小二走过来说:“少东家,车装好了。”

受路的影响,刘梁村的车皆不大,一个人拉就好了,顶多在紫峰口上坡那段,安排人在后面推一下。

不过眼下正在修路,路上有许多炸开的碎石,一部分路段也未来得及平整,想将鞭炮拉到乌头渡,必须多请一些人在后面帮忙。

“好。”

刘昌郝正要去叫人,王叔在边上说:“少东家,能否让韦二哥子在京城探听厚实麻葛价?”

今年旱灾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不过对秋收影响不大,所以去年冬天没有人逃荒。到了今年春天,灾情越来越重,还好,宋朝对蝗虫不迷信,官府鼓励百姓用各种办法杀蝗虫,甚至劝百姓吃蝗虫,也会拿钱出来购买蝗卵与蝗尸,当然,官府买去不是吃的,而是烧掉,虽花了钱,但会减少蝗灾爆发的可能。

蝗虫是旱灾的伴生物,今年也有蝗虫,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灾害,可是现在百姓抗灾能力弱,旱了半年,夏收肯定什么也收不到,自二月起,大批流民逃出灾区,来到京城或洛阳乞食。

都是春天出来逃荒的,那可能会带厚实的衣被?

秋天正式降临,王叔父想到了冬天。

让他们回家取衣服那是不可能的,那怕会骑马,路途远,那些破破烂烂的衣服,还不够租马的钱。庄木匠与秦瓦匠两家是例外,他们两老家还有不少财产,但秦庄两人敢回去么?

那么宋朝人是如何过冬的?

有钱人家好办,室内生火炉,或者置木炭盆,开地坑(深火坑)、建火墙(中式壁炉)。盖的是毡毯、绒毛被子,穿的是皮裘。

情况一般的也好办,室内生火盆子,有的烧木炭、石炭(无烟煤),有的烧干牛粪饼,有的烧木柴,盖的是稍差的毡毯,穿的是粗加工的各种兽皮衣服,如羊皮、狗皮等等,或者劣制毛褐。

情况差的难熬了,木炭石炭舍不得用,衣被更简单,用厚实的麻布或葛布,往里面塞茧头,或者芦絮,或者柳絮草绒,往往遇到大寒天气,便会冻死许多人。

棉花呢,它还在岭南,等着朱元璋强行下令全国种植呢。其实就是老朱将棉花推广到全国,因为种植不得法,棉种差(粗绒棉),产量低,许多人家依然缺少棉衣棉被,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天,还会冻死人,当然,有了棉花与没有棉花终是两样的。

秋天渐深,回家去取衣被那是不可能了,再说,即便取来了,又有几件好衣服。

那么只好买,刘昌郝给了一些工钱,其实在农村,工钱给的不低,但来刘家的时间短,手中钱不多。但也有办法,他们在京城或乞食或做活,略攒了一些钱,这是必须的,否则秋天到了回到家还是死路一条。真不够,秦瓦匠与庄木匠出来也带了不少的钱,还不足,差一点向东家借也不会难的。不过从头置办,好一点的过冬衣被那肯定是舍不得,只好打听既厚实又便宜的麻布与葛布。

“王叔父,勿用探听,过段时间,吾自会替汝等置办冬衣被,”刘昌郝随意说,忽然他顿了下来。

刘昌郝想的比他们更早,在未去京城请他们之前便想到了,秋天来了,秋天去了,冬天便降临,相对于他另一个时空的故乡,开封是北方,北方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似乎用不了多少钱,况且还有鞭炮。

真到来临时,刘昌郝刚才想了一想,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对了,还有鞭炮,也是一个用钱的黑窟窿。

难道前身的天赋如此之差?黑猫大人将刘昌郝弄到了宋朝,灵魂过来了,记忆多半打入前身的脑细胞里。

之所以没有想到,多半是前身智商不够。

他不由地拍了一下脑袋。

王叔产生误会:“少东家,钱吾等出。”

“王叔父,吾家乃三代积善之家,吾虽非良人,亦非恶人,即将汝等带至吾家,过冬衣被,岂让汝等出钱。吾讶然,与此无关。”

发现问题,那就得解决问题,刘昌郝走来走去,努力想着解决的办法。

第二天刘昌郝厚着脸皮去李阔海家,李家的门开着,开着也不能随便进去,刘昌郝叩了叩门。

一个下人走了出来,不过下人认识刘昌郝,他对刘昌郝说李阔海去李家田头收租子去了。刘昌郝又问李家的田在哪里,下人也答了。刘昌郝只好去李家田头。

李阔海家这片耕地全是一流的良田,入眼处,皆是金黄色的稻穗。

但放在刘昌郝眼里,水稻长势不是好,而是依然很差,差到极点!他转了转,没有看到李阔海,于是问人,说李阔海骑马去了油坊。

刘昌郝抹了一把汗,李阔海骑马跑起来是很方便的,可俺是走路的。

又兜了一个大圈子,气喘吁吁地来到李家油坊,才看到李阔海。

李阔海正在看榨油,一边还与油坊里一人说着话。

“大官人,出油率提高乎?”

上次刘昌郝离开后,李阔海仍让他家下人改进工艺。李阔海想法也简单,他不相信这个方法是刘昌郝自己想出来的,必从那本书看到的,或那个渠道听来的。或者是“大秦”那边的方法,刘昌郝祖父对刘父说了,刘父又对刘昌郝说了。一成五的出油率并不是空穴来风,自家出油率只有一成一,那只好找原因。

先是不停地调试改进工艺,出油率是上升了一点,约从原来的10.9%上升到11.2%,但与15%相比,这点上升是微乎其微的,另外他也察觉到豆子品种对出油率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出油率高的豆子与出油率低的豆子能相差0.5%,这些天便安排人手大规模地采集各地豆样。

秋收来了,秋收也快结束,这时候就要准备开始大规模购买豆子,得知道什么品种哪里的豆子出油高,这才能安排人手专门购买这些豆子。

这些没必要对刘昌郝说,于是李阔海摇了摇头。

他这样做真的不好,若不轻视刘昌郝,与刘昌郝仔细沟通,刘昌郝说不定就会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李阔海不欲说,刘昌郝也不会追问,他开门见山地说:“大官人,吾欲向汝复借五百缗钱。”

“汝为何复借钱?或汝随汝叔父陷于赌债?”李阔海吓了一大跳。刘昌郝手里有多少钱,一千多缗钱,在刘梁村那个贫穷的地方,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这才多少天,怎么花下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