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360章 预言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第360章 预言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9 14:46:34 来源:小说旗

李文贵这一开口,顿时都让所有人,包括隆庆帝和高拱在内,有点无语了。

本来挺和谐的一幕,这么一说之后,还真有缺点了!

好在隆庆帝的脾气好,而高拱等人,对于李文贵的想法,一向都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高拱在听到李文贵的话之后,便立刻转头看向他,认真地请教道:“那文贵说说,还有什么地方有待改进,查漏补缺,善事也!”

李文贵倒不是为了显得有能耐,而是知道高拱等人,确实是做事的人,有问题真能解决问题的人。

穿越过来,能遇到他们主政,也算是一种幸运,因此,他当然是想让大明朝的百姓过得更好一点。

因此,他在高拱问了之后,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他,便开口说道:“当下倒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基于眼下的情况,着眼未来,我想提醒几个事情。如果朝廷能未雨绸缪,说不定事情就会更顺利!”

高拱听到这话,立刻非常感兴趣地说道:“不错,有话尽且道来!”

李文贵自然不会客气,就给他们说道:“按照如今的局势,特别是废除人头税之后,百姓的日子会比以前好过不少,相对应的,人口就会显着增加。这么一来,更多的人口,就会有更多的物资需求。一个最为关键的,还是粮食。要是人口暴增,而粮食产量跟不上的话,就容易出事。”

对华夏来说,一直都有粮食大于天的说法。高拱听到李文贵的这番话,立刻严肃了表情,点头称赞道:“不错,这确实是要值得注意的事情!”

李文贵等他说完,就接着往下说道:“一些常用的增产手段,比如开荒之类的,肯定不用我说了。我就是想介绍下其他几个增加粮食产量方面的建议。”

“第一,我们不是已经开海了么?可以运用关税手段,出海的商船,如果在回来的时候,是运粮回来的,可以给予关税上的优惠。只要从海外往国内运粮,那国内的粮食终归是会多起来的。”

高拱、张居正等人听了,微微点头,显然赞同。

“第二,不同地方,不同气候,会有不同的动植物,吃得东西,也未必相同。北方是小麦,南方则是水稻为主,便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例子。”

“那么,我们大明和海外其他国家的百姓,在吃方面是不是会有不同?海外百姓吃得东西,不管是调味品,杂食,还是主食,是否会和我们大明不一样?如果有不一样的,朝廷该鼓励出海的商人带回异国他乡的食物种子。”

“如果能在我们大明种活的话,不管最后这些食物的作用有多大,都是对我们大明朝食谱的有益补充。如果其中几种食物能变成像小麦水稻一样的存在,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说到这里,李文贵特意强调道:“这个事情,我觉得朝廷必须要去做,哪怕希望不大,也要鼓励去做,说不定将来有一天会开花结果,那便是天大的好事了。”

他知道,番薯、土豆、西红柿之类的,都是明朝末年传入国内的。但是,根据他的印象,这事至少要到万历中期左右。而如今,还只是隆庆年间。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些外来品大都是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带到吕松,再由大明朝的商人带入国内的。

比如说番薯,带入国内后先在福建种植,然后自然传播到江浙一带,成为当地百姓的必要口粮之一。

明末的徐光启,就是后世上海人,和这个时代的徐阶是老乡,知道了番薯之后,亲自种植,得到番薯的种植情况记录,然后便向朝廷上书《甘薯疏》,极力主张朝廷出面,全国种植。

但是,很遗憾,他的这个提议没有被采纳。至于原因,李文贵没查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不过如今,他这么建议之下,以高拱张居正的实干能力,还有他在隆庆朝堂上的话语权,只要真得发现了不错的粮食作物,那就必然能得到推广,让徐光启的遗憾不至于重现。

此时,高拱听到李文贵从南水稻北小麦想到了海外,要是一般人,他会觉得这是奇谈怪论,但是,李文贵就不一样,他的格物,那是出了名的准,有道理,因此,他听到李文贵说了之后,便立刻点头说道:“此提议甚好,反正也不费朝廷什么事情,算是搂草打兔子,能有就最好了。”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张居正,吩咐道:“太岳,此事就交由你去操心一下了。”

张居正一听,立刻应了下来。

高拱见张居正回应了之后,便转头看向李文贵问道:“还有什么提议么?”

李文贵听了,点点头,然后继续说道:“粮食方面,犹如京畿之地的不少地方,都是大平原,如果人工劳作的话,费人费力,如今已经有蒸汽机作为动力,我会让人去打造铁牛试试……”

“铁牛?”隆庆帝听了,有些意外,插嘴问道。

听到隆庆帝说话,李文贵便转头看向他,给他解释道:“就是代替牛,甚至更进一步,犁田,平整土地之类的,是不是都可以由蒸汽机驱动的铁疙瘩来解决。”

他说到这里,看到眼前的人都有点惊讶地样子,便连忙补充说道:“只能说,可以试着做做,能不能做出来,多久能做出来,还需要时间。”

“要是能做出来的话,平原地带的土地,种植粮食就能轻松不少了。甚至辽东那边,也有大片的平原,还有河套平原等等,就都可以开垦出来作为粮田,能极大地增加我们大明朝的粮食产量!”

听到李文贵的描述,隆庆帝和高拱等人,还是有点难以想象。用蒸汽机驱动的铁疙瘩,怎么去干农活?

但是,李文贵说出来的,那一定是有实现的可能,甚至可以说,是必然可以实现的。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中原王朝还能扩张到辽东和蒙古草原,这都是鼎盛时候才能做到的事情。

原因也很简单,不是打不过敌人,而是驻守需要消耗的后勤物资太多了,不是鼎盛王朝时期,那是消耗不起的。

比如河套平原,就曾经几次都被中原王朝占领,但是国力稍微弱了一点,就不得不退回来了。就是因为关内输送物资的消耗,太大了。

如今,按照李文贵的说法,可以把这些地方变成产粮地的话,驻守军队就是很轻松的事情,甚至还可以迁移百姓过去,从而让大明朝的边疆,变得更远,是属于开疆拓土的了!

想到这里,高拱都兴奋了一点,对李文贵说道:“那就期待你的铁牛了!”

虽然说,中原王朝的疆域,自从秦始皇之后,就都差不多了。但是,华夏文化,其实一直崇尚于开疆拓土的。

凡有开疆拓土之功,那都是可以封爵的。封狼居胥,更是最高荣誉。

就说大明朝自己,非皇亲外戚,也只有军功才能封爵。而军功从哪里来?自然是开疆拓土为先了!

不要说武将,就是文官如高拱,张居正,当然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像王守仁那样文官封爵,那是最好不过了!

李文贵看到他们都兴奋地样子,他也高兴,因为他的想法都是靠他们去实现的。

此时,他稍微停顿了一会,就又开口对他们说道:“还有一个,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目前的商业明显繁荣了起来。到钱庄贷款的人数以及金额,都比去年翻了几倍还多。”

“这可不只是京师的钱庄,还包括南京等地。并且我从贷款的资料审核上统计看,很多人贷款并不是做买卖,而是成立作坊之类,也就是制造业,比如各类家具,有木头做得,也有竹子做得,养蚕种桑树的,如此种种,会有产出的这些,我都统称为制造业!”

有些概念,李文贵会记得及时解释下,免得他说出来的话,自己觉得是常识,但是这个时代的人会听得一头雾水。

“这制造业的发展,还多亏了分家的那项制度,由此而产生的需求,带动了这么多的制造业繁荣。这是好事。”

“毕竟物资越多,百姓就能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改善生活,日子越过越好。”

李文贵说到这里,表情变得严肃了一分,认真地说道:“不过也要未雨绸缪,事先对事情的发展有个估计,做一些提前的准备。”

高拱、张居正等人,之前听得很是高兴,因为这是他们的政绩,但是听到后来,李文贵说未雨绸缪时,他们便下意识地认真了起来,竖着耳朵听李文贵的话。

只听李文贵继续给他们说道:“比如说,当这一波分家的**过去,对于家具、宅子之类的需求会少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关的作坊生产出太多的东西却卖不出去,甚至有可能亏损关门,从事相关行业的百姓就会没活干,没钱赚……”

他说的这个事情,一般很少人会在意,但是只要真得去考虑,这个结果也不难想到。

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实干家,自然也能想到了。

因此,他们的表情,都是比较严肃。如果这种失去收入的人多了,那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可以预见的。

李文贵这边,不需要他们问话,就给他们继续说道:“要解决这个事情,第一个是钱庄方面,我会让钱庄注意审核贷款发放,该收紧的时候要收紧,该减少还款期限的,也要注意减少还款期限,从而让那些制造业方面,防止无序一窝蜂地去做同一个事情,控制源头上的产出。”

“第二,就是要帮助他们,让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卖出去。不是说去帮他们吆喝,也不是官府去买他们的东西,而是在商品流通这个环节,要朝廷出面来下功夫。”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只要交通好了,东西能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才会有更多的主顾买东西。这么一来,就算本地的需求饱和了,买的人少了,那至少还有外地的人可以买。”

“毕竟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北方就没竹子,如果有竹制品运到北方来卖得话,我相信还是有人会买的。诸如此类,在方便百姓的同时,还能让制造业继续制造出更多的东西赚钱。”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不只是路要修好,而且也要减少流通环节的货物成本。我上次去南京一趟,路上就看到好多地方设卡收钱。其中有不少收钱的点,还不是朝廷收的。朝廷如果加强这方面的管控,减少商品在运输上的成本,从而能让商品卖到更远,就越是有利于我们大明的经济发展。”

他这话还真不是吓人,隆庆年间就已经这样了,到万历年间,就更多了。各地关卡收钱的,多如牛毛。

李文贵就曾在一本资料书上看到过,有人发现两地的某种商品的价格,竟然相差两三倍,觉得有利可图,就收购了那商品,用船运过去卖。

结果,一会一个关卡,都还没到目的地,商品的收购价加上这路上的开支,已经超过了目的地的商品价格,就算往回运,那都还要收钱。最终,那人一气之下就烧了商品。

这种危害,靠地方上还真不行。因为你不说,别人的地盘还是可能收的,必须要朝廷重拳出击,打击这些非法收钱的才行。

刚好,高拱和张居正他们,就有这个能力。因此,李文贵就趁这个机会,把这个情况说了出来。

果然,高拱听完他的话之后,顿时面现怒容道:“此事,早有听闻,只是没想到,如今已是愈演愈烈了。必须要整治一番不可!”

其实,李文贵说的这个事情,对于当官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那些设卡的地方官府和豪强,或者宫里外放的宦官,都看人收钱的。

当官的,有权的,一般都不会收,或者少收,对这类人来说,基本就没多少感觉。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影响就非常大了。

李文贵此时把这事提升到大明经济危害的高度,那就由不得当官的不重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