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361章 期待那一天(新年快乐)

高拱表态了,以他的个性,回头肯定会重视这个拦路收费的问题,这事,也就算有个了结的时候了。

张居正这边,忽然开口对李文贵说道:“文贵所虑,很有道理。互通有无,不但产出之百姓会获利,且用之百姓亦能得益,最终,朝廷同样能获利。但是,也还有一个问题,便是这些措施都做了之后,文贵之前所担心之事,也还是会发生,如之奈何?”

听到这话,不少人想了下,立刻想到了张居正所说,不无道理。和李文贵的担心,无非是时间更久远一些而已。

因此,他们都转头看向李文贵,想听听李文贵这个最先提出担心的人,看他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而李文贵听到张居正竟然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张居正想得更长远一些了。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国内市场最终无法容纳生产出来的物品,那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对李文贵来说,自然不是问题,他想也不想,便开口回答道:“如果大明境内已经达到极限,或者即将达到极限,不是还有邻国么?邻国之外,还有邻国,对吧?”

听到这话,张居正当即摇头道:“非是朝廷管辖之所在,他国未必会配合,此法不妥也!”

其他人听到这话,正要点头时,却听李文贵毫不犹豫地先一步反问道:“他国未必会配合,那就让他们必须配合便成?以那时候大明之实力,难道还会难么?”

张居正听了,不由得一愣:“……”

其他人,包括隆庆帝,高拱在内,也都是一愣:“……”

李文贵的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平平淡淡,但是,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真要那么去做,并且要做到的话,可绝对不会是平平淡淡的了!

有点不客气地说,这可是有点霸道了!

不过,张居正显然不是迂腐之人,他第一时间回过神来,当即眉毛微扬,看向李文贵问道:“文贵之意,出兵微压之?”

华夏自古以来,其实对外并不软弱。虽远必诛,就是文人墨客称颂的天朝上国心态。之所以最终疆域几千年保持不变,不是因为缺少开疆拓土之心,而是这些个时代的交通以及通讯情况,限制了中央朝廷掌控的疆域,就只能这么多了!

此时,李文贵听到张居正的话,想也不想便回答道:“视情况而定。如果有必要成为大明的疆土,那就成为大明的疆土;如果没有成为大明疆土的资格,就成为大明商品倾销地,继续带动大明本土的经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要有武力保护的。再一个,蛮夷畏威不畏德不是,这也需要大明展现力量的。”

“能保持大明经济一直发展的话,相信朝廷有钱,军队也有足够的实力去保护,对不对?”

在场的人,听到李文贵的这些话,没有一个人说这样仁不仁义的话,而是只在思考。其中,高拱就先反问李文贵道:“如何判断是否有成为大明疆土的必要?”

如果是一般人,他会认为,肯定是蛮荒之地,比如辽东,西域什么的,不是苦寒之地,就是荒漠,就没有成为大明疆土的必要。

但是,李文贵的言行,往往有出人意料,而李文贵此时又不简单明确说出有否必要成为大明疆土的原则,以这个来区分,估计是有他的说法。

因此,高拱作为大明首辅,就很想听听李文贵对此,是个什么样的说法?

他问出了这个问题,其他人便先放下了自己的思考,看着李文贵,等他答复首辅的问题。

李文贵听了,倒也没有犹豫,马上就回答道:“当然是好处多不多了?比如说,有的地方,是交通要道,不说其他方面,光是坐地收钱,收过路钱就能有很多的,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就可以成为大明疆域!”

一听还有这么好的地方,高拱便立刻打断了李文贵的话,当即追问道:“比如?”

隆庆帝听到这里的时候,也明显有了兴趣,竖着耳朵,比刚才听得仔细多了。

李文贵似乎也不考虑,脱口而出道:“满剌加,那里有一条海道,是从南洋往大西洋那边的必经通道,如果那里属于大明,来往船只必须要交税的话,就是个不错的地方!”

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共识,就是和海外做买卖,有两条路,一条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就是通过西域前往波斯等地;另外一条路,就是海上的,当年郑和所走的下西洋的海路。

至于通过太平洋这边,并没有什么商道,最多是和倭国的通商而已。

因此,李文贵说满剌加,在场的这些人,大部分还是知道其重要性的。因此,李文贵一说之后,不少人都点了点头,觉得那地方确实不错。

此时,李文贵还在那继续说道:“另外,我还了解过,当今世上,比较有钱的国家,一个是波斯那边,另外一个,就是越过波斯,再继续往西的那些国家。”

“波斯那边的国家,称之为中东,多是阿拉伯商人,他们赚取的不少财富,其实就是贩卖我们大明的商品,运往西边的那些国家,而后再把西方的一些特产,运到我们中原来卖。”

李文贵所说的这些事情,哪怕这会儿只是刚开海不久,但是对这些大明朝最高级官员来说,和开海有关的消息,比如郑和当年七下西洋所带来的信息,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

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李文贵的这些话,大概还是能听明白的。

但是,李文贵接下来所说的话,他们就有点懵逼了:“……我有了解过那边的情况,在西洋的西边,就是刚才所说东边的位置,有一小段陆地,大概几十里吧,隔开了大海,如果船只航行到那里,想要继续往西,就必须走陆路再走海运,非常不方便。”

“如果要一直海运的话,要一直绕过一个叫利未亚的大陆,非常远。可是,如果我刚才所说那段几十里的地方挖一条运河的话,就能联通两个海,船运过去,运过来就非常方便了。占据那个地方,我就认为很有必要。”

对于华夏来说,挖运河的事儿,并不算是个难办的事情。几十里而已,能有多难?

因此,在场的人听说挖运河的事情,并没有觉得这个事情很难!他们在思考的,只是李文贵所说这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而已?

因为开海,他们有去了解过一下消息,却也没法了解那么远的地方,更详细的信息!

此时他们虽然听不明白李文贵所说这些,但是感受到了李文贵对那边的熟悉。

在皇帝的面前,在诸多朝堂高官面前,李文贵肯定也不会瞎编。按照这么说的话,这地方似乎也不错!

不过,他们虽然觉得不错,却也有自己的考量。

这不,就听高拱开口说道:“这些有的没的,对我们大明来说,并不实际。按你说法,这是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就算再好,也是鞭长莫及了!”

其他人听了,哪怕是张居正,也是点点头,显然是赞同高拱说法。

可是,李文贵说这么多,就是要勾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又怎么可能就这么罢休了。

于是,就听李文贵立刻认真地反问道:“这么远就算远了么?我觉得不远。等我的火车打造出来之后,就算是从京师到山东济南等地,只要火车开通了,在车上睡一觉就能到,如果再修得更远,以后格物学再发展,一日千里,那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再远的地方,又能有多远?”

高拱等人,当然知道李文贵在搞的蒸汽机作坊有很大的前景,但是,更具体的印象还是没有的。此时,李文贵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从京师到济南竟然睡一个晚上就能到,那就真得有点不可思议了!

在这个时代,京师到济南,大概有近千里路之远。如果人走的话,就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马车的话,一般不会不计畜力,就和人走差不多,也是要二十天左右。如果是坐船,那就更慢了。

也只有驿站紧急传递公文的快马,可能三四天就可以到。如果是八百里加急,那就要更快一点,但是至少也要两天左右的时间。

在场的人,也就隆庆帝听李文贵具体说过,此时再听说,就很是开心。贵为皇帝,也有出去走走的想法,只是阻力太多了。什么劳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可要是睡一晚上就到济南,那至少可以驳斥下一些反对意见的。

因此,他先开口对李文贵说道:“文贵,应该不要一年,就能做出来了吧?朕和诸位爱卿,可都在等着看的,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啊!”

李文贵听了,便看向他回答道:“蒸汽机的车头,其实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是铁轨的经验,这个会在矿区先行实验。估计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掌握铁轨的铺设。然后就可以在京师和济南两地开工。如果人手足够多,又是平原,用一年的时间铺设完成,就有可能!”

铁路的铺设技术和注意事项,如果是自己摸索的话,时间肯定会很长。但是,李文贵以前写穿越文的时候,就有仔细查阅过铁路建设的资料,这些东西都在他脑海中,因此,有他这个理论指导实际,那铺设铁路的进度就会大大缩短。

此时,隆庆帝一听这话,看了高拱一眼,便马上对李文贵说道:“废除人头税还有一年的时间,这铺设铁路之事,要是在废除人头税之前的话,朕下旨征召两地沿途的民夫都来修这条铁路,人手上,肯定是没问题的!”

高拱听了,稍微犹豫了下,不过并没有说什么,显然,对于皇帝这个说法,他最终是不反对的了。

李文贵听到隆庆帝的话,当即点头,然后看向所有人,认真地说道:“这个天下,确实很大,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去专门学格物学,并且学以致用的话,我相信,这个天下,又会变得很小。以前觉得遥远的距离,都只是一天的时间而已。这不是吹牛,而是我根据格物学得到的一个推断!”

他说这个话,那绝对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此,说话之时,自然就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

他的强大自信,在场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一时之间,颇多的人,为之惊讶!

以前觉得遥远的距离,都只是一天的时间而已?

要是一般的人说这种违背常识的话,他们肯定不信。但是,李文贵却是已经把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他的经历,又让他们很难不信。

等到傍晚时分,随着众人离开皇宫,有关在这次家宴上的一些话,自然也随之传开了。

朝廷对各类作坊,各类买卖的支持力度,肯定会越来越强,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也因此,能做点什么,就成为了这年末很多户人家的一个议题。

另外,一个更吸引眼球的话题,就是财神正在忙碌的蒸汽机作坊了。

不但是因为蒸汽机作坊的股权,涉及到了大部分人,更因为蒸汽火车的未来畅想,有点颠覆他们的认知。

因此,很多人都期待,要是蒸汽火车真得能如同财神所说那样的话,他们就都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了。

在这个时代,出门,特别是出远门,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不少人,如果要出一次远门的话,就很可能再也回不去的。

大部分明朝的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老死,都只是生活在方圆百里左右而已。

人会向往更远的地方么?至少年轻人应该是有这个冲动的。

如果借助蒸汽火车能轻松到达更远的地方,那当然是要去看的了!

因此,所有人都开始了期待。

隆庆二年,就这么过去了。

隆庆三年,崭新的一年,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