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458章 慎重决定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第458章 慎重决定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7 07:31:16 来源:小说旗

李文贵听到问话,便摇摇头回答道:“这是我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还没和陛下说的。”

一听这话,高拱有点无语,沉思片刻之后说道:“那此事由你给陛下去说,看陛下是什么态度?”

说到这里,他又看向其他人说道:“诸位也且先回去想想,藩王宗室封建海外是否可行?”

随后,他便宣布本次会议结束。

李文贵当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而是后世的人在网上提出来的一种法子,至少他也是赞同的,所以他才会提出来。

会议结束之后,他想了下,便去找了隆庆帝,说了这个事情。

还真别说,隆庆帝听说了之后,立刻就重视了起来。

有关宗室的问题,嘉靖朝的时候,就来过一波。

如今的内阁辅臣李春芳,正是牵头之人。

不过当初修改的宗藩条例,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临时救急下,回头还是一堆麻烦事。

因此,隆庆帝虽然平时不靠谱,喜欢当甩手掌柜,躲在后宫温柔乡里,但是,涉及到宗室这么大的问题,他还是相当重视的。

于是,他当即传旨,第二天在文华殿内议事。

在接到隆庆帝旨意后,司礼监迅速行动起来。

先是安排小太监们清扫文华殿,将金砖地面擦拭得光亮照人,又在殿内摆放好桌椅,每个位置上都整齐地放置着笔墨纸砚。同时,派人通知六部九卿以及内阁成员,告知会议的时间与议题——商讨衍神公李文贵提出的藩王分封海外之议。

会议当日,天色未明,官员们便身着朝服,头戴乌纱,神色凝重地陆续向文华殿赶来。

守卫在殿外的禁军身姿挺拔,枪戟林立,愈发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氛。

卯时三刻,随着一声“陛下驾到”,隆庆帝在太监的簇拥下步入文华殿。

众人赶忙整齐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隆庆帝走上御座,微微抬手:“众爱卿平身。”

待众人起身,隆庆帝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群臣,神色凝重地开口道:“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因衍神公李文贵奏请将藩王分封海外。此议关系重大,涉及宗室、朝廷各方利益,更关乎我大明未来国运。诸位但说无妨,不必拘谨。”

衍神公李文贵作为始作俑者,自然是在的。

他率先出列,向隆庆帝及众人躬身行礼后,再次详细阐述了藩王分封海外的提议:“陛下,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宗室繁衍日盛,朝廷供养负担沉重。而海外倭国等地,新经战事,正可作为宗室藩王的封地。如此一来,既能减轻朝廷财政压力,又能借宗室之力开疆拓土,宣扬国威于海外。”

户部尚书赵俊明皱着眉头,率先表达忧虑:“陛下,宗室分封海外,初期朝廷需拨出大量钱粮以助其建立根基。这对本就不宽裕的国库而言,无疑是一大笔开支。再者,海外局势复杂,若藩国发展不顺,这笔投入恐成泡影,反而加重朝廷负担。”

礼部尚书孙崇文也出列奏道:“陛下,藩王分封海外,其藩国与大明的礼仪关系需明确。藩王虽远在海外,亦为宗室,其藩国朝贡之礼、藩王觐见之规等,都需细细斟酌,以维护我大明天朝上国的体统。”

兵部尚书王勇面色严肃,抱拳道:“陛下,藩王至海外,军事保障必不可少。但给予其多少兵力,如何调配,都是难题。若兵力过少,恐难以抵御海外蛮夷;若兵力过多,又担心藩王拥兵自重,威胁朝廷。”

刑部尚书周正清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藩国律法当如何制定,亦是关键。藩国内部案件审理,与大明律法该如何衔接?是完全遵循大明律,还是因地制宜,需有定论,以确保公正,维护朝廷律法威严。”

工部尚书陈宏业则躬身奏道:“陛下,藩王海外建藩,城池、府邸等基础设施建设需大量人力物力。工部可提供技术指导,但资源调配方面,需与户部等协同商议,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六部尚书显然都事先有准备,因此能第一时间发表看法。

内阁首辅高拱听得微微点头,也出列说道:“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从内阁角度看,藩王分封海外,治理模式是重中之重。藩王在藩国的权力边界必须清晰。臣以为,可考虑让藩王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与地方治理权,但关键官员的任免,应由朝廷与藩王共同商议,以达制衡之效。”

次辅张居正接着说道:“陛下,关于藩国资源归属,可规定藩国资源一部分留作藩国自身发展与藩王用度,另一部分按比例进贡朝廷。如此,既能激励藩王积极经营藩国,又能使朝廷有所收获,增强国力。”

事关重大,隆庆帝这次没有听高拱的,而是看向其他臣子,示意他们都说说。

于是,围绕着这些观点,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对于藩王权力问题,有官员认为:“若藩王无实际军政大权,恐难以在海外立足,更无法应对复杂局势。”

但立刻有人反驳:“权力过大,必生隐患,历史上藩镇割据的教训不可不察。”

在资源分配方面,也存在分歧。一些人主张藩国资源应更多用于自身发展,以增强海外实力;而另一些人则强调朝廷对资源的把控,以保证国家整体利益。

……

隆庆帝静静地聆听着群臣的争论,时而沉思,时而微微点头。待众人稍作停歇,他缓缓说道:“诸位爱卿的见解,朕已尽知。此事关乎重大,容朕深思熟虑后再做定夺。但无论如何,决策的初衷皆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还望诸位爱卿以大局为重,继续为此事出谋划策。”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见隆庆帝表态,立刻高声宣布:“今日会议到此结束,诸位大人退朝。”

群臣再次跪地行礼,而后有序退出文华殿。

这场在文华殿召开的会议,虽未当场做出最终决策,但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朝堂之上激起层层涟漪。

隆庆帝不当场决断,可能是慎重,也可能是想听听更多的意见。

不用说,这个消息就进一步扩散,引发了更多的讨论。

自文华殿这场关于藩王宗室分封海外的会议消息如旋风般传遍京师,整个京城瞬间陷入了沸反盈天的热议之中。

从繁华热闹的前门大街到幽静深邃的胡同小巷,从高谈阔论的茶楼酒肆到忙碌喧嚣的集市商铺,人们无不就这一震撼性的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当然了,也是京师这边,吃饱了撑的人多,关心政治时事的人多,才会有如此热闹讨论。

就在书社的书友会社里,一群书生正围坐在一起,激烈地争论着。

为首的一位年轻书生,身着素色长衫,手持折扇,神情激昂地说道:“此乃我大明振兴之良机!藩王分封海外,可效仿前朝先贤,开拓疆土,传播我华夏文化,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实乃千秋伟业!”

旁边一位稍年长些的书生却皱着眉头,反驳道:“话虽如此,但藩王久居海外,天高皇帝远,若不受朝廷节制,恐成尾大不掉之势,重蹈历史覆辙。况且宗室向来养尊处优,海外之地艰难险阻,他们能否胜任开疆拓土之重任,实在令人担忧。”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引经据典,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谁。

很显然,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只要没有权威认定,就是各有各的理了!

不但书生讨论,商贾也很关心这个事情,他们三五成群聚着说这事。

“这藩王分封海外,万一局势不稳,海外贸易恐怕要受影响。咱们在海外的生意,可都得仰仗当地太平啊。”

“依我看,这说不定是个大商机。藩王到了海外,肯定要大兴土木,建造府邸宫殿,咱们的瓷器、丝绸,那可都是紧俏货,销路肯定更广。”

“……”

对商贾来说,自然是盘算着如何在这即将到来的变局中谋取利益。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闲言碎语几句,也是有的。

“这藩王都去海外了,朝廷会不会把给他们的钱,都摊到咱们老百姓头上啊?咱本来日子就紧巴巴的,可经不起折腾。”

“谁说不是呢,不过要是真能把海外的地方变成咱大明的,以后说不定咱日子能好过点。就是不知道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

各级京官也都有考虑,随后上皇帝上奏章,一时之间,奏章如同雪花般飞进宫里。

隆庆帝在几天之后,便传出旨意,他决定在金銮殿召开一场规模盛大的朝会,集思广益,力求为藩王分封海外一事定下最终的基调。

朝会当日,天色未明,百官们便身着庄重的朝服,神色肃穆地齐聚金銮殿外。

随着悠扬而庄严的钟鼓声响起,殿门缓缓敞开,官员们迈着整齐而有序的步伐鱼贯而入,依照品级高低依次排列。

隆庆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神色凝重地开口道:“关于藩王分封海外之事,近日来朝野议论纷纷,诸位爱卿也多有奏疏呈上。今日,朕欲在此与诸位爱卿深入探讨,务必得出一个周全之策。”

首先站出来的是一位御史,他躬身行礼,语气坚决地说道:“陛下,藩王分封海外,风险实在太大。宗室向来养尊处优,对海外艰难之地恐难以适应。且海外局势错综复杂,若藩王治理不善,有损朝廷颜面。再者,一旦藩王在海外拥兵自重,朝廷鞭长莫及,后果不堪设想,恳请陛下三思。”

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侍郎迫不及待地反驳道:“陛下,此乃我大明崛起之良机!如今宗室人口膨胀,朝廷财政不堪重负。分封海外,既能解决宗室之忧,又能为大明开拓新的天地。至于担心藩王拥兵自重,我们可制定完善的制度加以约束,让藩王在为朝廷效力的同时,绝无反叛之心。”

紧接着,支持与反对的官员们各抒己见,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有的从历史教训出发,强调地方割据的危害;有的则以发展的眼光,阐述海外扩张对大明的深远意义。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隆庆帝静静地聆听着各方的激烈辩论,心中也在不断权衡利弊。

待众人稍作停歇,他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关乎我大明的千秋万代,容不得半点马虎。朕以为,藩王分封海外,若能妥善规划,不失为一件利国利民之举。但如何确保藩王在海外既能开疆拓土,又能忠心于朝廷,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辅高拱见状,出列奏道:“陛下圣明。依臣之见,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在藩王选拔上,务必挑选那些德才兼备、有开拓精神且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宗室子弟。”

“其二,明确藩王权力边界,军政大权虽可让藩王执掌,但需规定军队数量上限,且重要军事行动必须向朝廷报备。”

“其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朝廷定期派遣专员前往藩国巡查,确保藩王遵守朝廷律法。”

次辅张居正听了,也站出来补充道:“陛下,关于藩国治理,可设立三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三司官员由朝廷选派,直接对朝廷负责,与藩王相互制衡。同时,在经济上,规定藩国每年按一定比例向朝廷进贡特产与财富,以增强朝廷国力。”

其他人听了,也有反对或者赞同意见的,随即又展开了讨论。

最终朝会结束的时候,隆庆帝也没拍板决定。

而是在几日后,隆庆帝将衍神公李文贵、内阁首辅高拱与次辅张居正召至御书房。

待三人坐定,隆庆帝缓缓说道:“关于藩王分封海外之事,经过两次朝会的讨论,朕心中已有几分定论。但仍需与三位爱卿私下再议,以求万无一失。”

李文贵拱手说道:“陛下深思熟虑,实乃大明之福。以臣之见,此次分封海外,不仅能解决宗室难题,更是我大明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但正如两次朝会讨论的那样,诸多细节必须明确,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高拱微微点头,说道:“陛下,臣以为在藩王权力、监督机制以及经济往来等方面,已初步形成可行之策。但仍需对藩国的文化教育加以规范,确保藩国虽远在海外,却始终传承大明文化,对朝廷保持向心力。”

张居正接着说道:“陛下,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藩王分封海外,可能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我们需提前做好外交布局,此事不涉及正常藩属国,而只是损及大明天威之国。”

隆庆帝认真聆听着三人的发言,不时点头。

经过一番深入探讨,最终,隆庆帝神色坚定地做出了决定:“朕意已决,藩王分封海外一事可行。但具体实施,需慎之又慎。三位爱卿,此事便交由你们负责,务必精心筹备,确保万无一失。”

李文贵、高拱与张居正赶忙起身,跪地领命:“臣等定不负陛下重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