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 第459章 藩王宗室封建海外

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 第459章 藩王宗室封建海外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7 07:31:16 来源:小说旗

最终藩王封建海外的原则形成定制,如下:

第一,藩王封建海外,所属一系要全都迁往过去。

第二,藩王有一定的军政大权,这个一定,是指地方官吏的任免,可以由藩王决定,但是中央官员的任免,必须报京师批准才行。

藩王可以掌握地方治安军,各地的治安军数量皆有定数,不得超过,另外其藩属国必须要有朝廷正规军驻军,粮草物资由藩王负责。

朝廷正规军平时不会出动,只有藩属国治安军无法解决的军事问题,才能出动朝廷正规军。

第三,藩属国所产各类税收,要上贡两成给朝廷。

第四,如果朝廷觉得有必要,藩属国就必须响应,包括但不限于派兵协助朝廷等等。

第五,藩属国如果有困难,朝廷就有帮助解决的义务,稳定藩属国。

这个藩王封建海外的新规一公布,顿时在藩王宗室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应。

就隆庆朝的藩王宗室来说,都是被朝廷圈养的“猪”,平日里只能待在王府,富贵不愁,别的就不可能了。

如今,封建海外的话,至少能有真正的藩王样子,这让不少不想混吃等死的藩王心动了。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就是他们思想的写照。

另外,如果藩王一系的年代久远,那就有很多旁支,连生活都很困难。朝廷对于他们的俸禄,能赖就赖,不能赖就拖,或者少给;家里有了子女,想要登记到玉蝶上,那是真难。

如果能迁去海外的话,这些困难肯定不会存在,而是会成为真正的人上人。

因此,就算有藩王没有志向,就想着混吃等死,可他的亲戚绝对不愿意,能把王府都踏平了,游说藩王争取封建海外的名额。

一来二去,各地藩王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飞向京师,纷纷向隆庆帝请愿,表示愿意就藩海外。

这一下,有点出乎隆庆帝的意料了,他赶紧把李文贵和内阁高拱和张居正招去商量情况。

最终的结果,就以前面几封奏章先到的为准,就是开封的周王和太原的晋王。

另外,倭国那边,分为两个藩属国,一个是九州岛和四国;另外一个藩属国,就是本州岛了。

这么一来,就解决了两个藩王供奉的问题,给朝廷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回头还能从藩属国拿到两成税收补贴国内,算是不错的买卖了。

说完这个事情之后,隆庆帝笑呵呵地指着御案上的一大堆奏章说道:“卿等且看,这还有一大堆,你们说,该怎么办?”

要是能把国内的藩王宗室全都封出去,朝廷就能省下不知道多少钱,他得到了好处,已经心动了。

高拱一听,有点为难,看看张居正,又去看看李文贵,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相对于他们来说,李文贵的脑子才是扩张的脑子,一看这场景,当即想也不想就说道:“这还不容易,还有谁得罪我们大明朝的,就照这个事例来办就是了!”

张居正听到这话,看着李文贵说道:“安南?”

安南那地方,以前打下来过,但是后来又放弃了,等到嘉靖朝,名义上又属于大明了,但是实际上,那边自成一家,还在那打仗,战火都烧到广西过的。

就目前来说,要说得罪大明,那安南是肯定的。

李文贵一听,想也不想就说道:“那就安南好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倭国那边已经受到重创,不需要那些名将都在,把戚继光调回来,刚好京师这边,新式燧发枪已经又有五万支了,让他整编出一支军队,把安南解决了!”

高拱一听,眉头一皱说道:“不妥!”

说完之后,他看到李文贵有些诧异地看向他,便开口说道:“打安南之前,最好先解决西南的改土归流事情,等这些稳固了,才好出兵!”

李文贵一听,感觉很有道理,便回答道:“是我急躁了,确实先解决改土归流问题为好!”

隆庆帝是个没主意的,就听他们怎么说。

最终,朝廷下一步的重心,就是改土归流。

………………

再说倭国这边,大明远征军的营地内,一片繁忙景象。士兵们正在进行日常操练,喊杀声震天。

远征军统帅谭纶身着战甲,身姿挺拔,正在营帐中查看军事地图,思索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突然,一名传令兵匆匆闯入营帐,单膝跪地,急切禀道:“大人,朝廷急讯!”

谭纶眉头微皱,心中暗忖,这消息来得如此之快,着实有些奇怪。

他接过信件,展开一看,更是诧异,信件之上竟无朝廷印信。

谭纶目光如炬,盯着传令兵问道:“这信怎无印信?消息从何而来?”

传令兵赶忙解释道:“大人,是这样的。朝廷新修建了一种名为光学信号塔的物件,通过它传递消息,速度极快。京师的消息,半天不到就能传到登州。如今,这信号塔正往辽东和朝鲜方向修建,日后,说不定咱们在倭国的消息,一天之内就能送达京师。”

“此次消息,便是通过光学信号塔传来,故而未及加盖印信。正式的消息,由快马传递,还需要等个把月才能送到。”

谭纶听闻,不禁大喜。他深知,如此便捷的通讯方式,对前线战事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能让他们与朝廷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获取指令,把握战机。

高兴之下,他立刻吩咐道:“快,将戚将军和俞将军请来!”

不多时,戚继光与俞大猷匆匆赶来。

两人进入营帐,见谭纶面带喜色,心中好奇。戚继光率先问道:“谭将军,如此匆忙唤我二人前来,可是有何要事?”

谭纶笑着将信件递给二人,说道:“二位将军,且先看看这朝廷急讯。”

戚继光与俞大猷接过信件,仔细阅读。读完之后,二人也是疑惑。

从信件中看,这是朝廷对他们上次的奏章回复,但是,计算路程来说,朝廷的答复绝对没有这么快的,这让他们有点想不通。总不能是朝廷未卜先知,提前知道了他们的奏章内容,然后提前发来了消息吧?

谭纶一见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在疑惑什么,便笑着给他们解释了一遍。

俞大猷听了,不由得感慨道:“这光学信号塔当真神奇,有此助力,我军如虎添翼啊!”

戚继光点头称是,说道:“确实如此。不过,朝廷询问我军是否要轮换,不知谭将军意下如何?”

谭纶目光坚定,看向二人,说道:“二位将军,我意是不需要轮换。如今我军士气正盛,且已制定好作战计划,若此时轮换,恐影响军心,也不利于战事推进。不如一鼓作气,争取彻底解决倭国问题,再班师回朝。二位以为如何?”

戚继光与俞大猷对视一眼,齐声说道:“谭大人所言极是,我等愿听大人安排!”

于是,三人围绕着作战计划,再次展开深入讨论。

他们决定充分利用水师的机动性,对盘踞在本州岛的倭军展开更为猛烈的打击。

数日后,大明水师战船如黑色的蛟龙,破浪前行,向着本州岛进发。

本州岛沿海的倭军据点,早已被清理了,如今他们要深入内陆一些,才能有倭人的城池。

在制海权之下,可以随便选择地点登陆,完全可以说,是防不胜防的。

这不,又有一座倭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了大明远征军的突然袭击。 一时间,喊杀声四起。倭军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却被明军杀得丢盔弃甲。

与此同时,俞大猷则带领另一支队伍,直扑附近的其他倭军城池。这座城池乃是倭军在沿海的重要据点,城墙高大厚实。但俞大猷早有准备,随身带来了攻城用的大将军炮,攻打城池不要太轻松。

只要坐等大炮轰开城墙,明军就能杀进去。

就如今倭军的战力,根本不能和明军相提并论,失去了城墙的保护,只能是刀板上的鱼肉。

就算倭军想要抵抗,但是也挡不住明军,很快就能攻下倭军城池。

明军占领城池后,按照既定计划,将城中的人口和财物进行转移。

就和以前一样,几乎是搬空了整个城,不但是财物,包括人口,也全都带走,只给倭军留一座空城,继续养鱼,回头再来攻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明远征军凭借水师的机动性,不断在本州岛沿海登陆,对倭军发起攻击。

他们如秋风扫落叶般,接连攻克了数座倭军城池,每到一处,便搬走人口和财物,让倭军苦不堪言。

织田信长等人被明军的行动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原本他们想着游击战,结果实际情况是,好像明军才是在用游击战对付他们,并且还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不会在本州岛长期逗留。

随着明军的不断打击,倭军在本州岛的势力范围逐渐缩小。

然而,狗急都要跳墙,就不用说人了。

倭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开始采取一些更为隐蔽的抵抗方式,如游击战、偷袭等,给明军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日夜晚,明月高悬。一支倭军小队趁着夜色,悄悄靠近明军营地。他们企图发动偷袭,给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明军早有防备。戚继光安排了大量的巡逻士兵,在营地周围严密警戒。

当倭军小队靠近营地时,巡逻士兵立刻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一声令下,营地里顿时响起了警报声。明军士兵迅速起身,拿起武器,准备迎敌。

倭军见行踪败露,便不再隐藏,嚎叫着冲向明军营地。但明军训练有素,他们在戚继光的指挥下,迅速组成防御阵型。长枪兵在前,盾牌兵在后,弓箭手则在后方不断向倭军射击,更有燧发枪,不需要点火,能直接开枪。 倭军的偷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在明军的反击下,死伤惨重。

经过一番激战,倭军小队不得不狼狈逃窜。

谭纶得知此事后,意识到倭军开始采取更为狡猾的战术。

他与戚继光、俞大猷商议后,决定加强营地防御,同时派出更多的侦察兵,密切监视倭军的动向,防止类似的偷袭再次发生。 在与倭军的不断周旋中,明军也在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作战策略。

本州岛的一些倭人见没有胜利的希望,终于也想着投降明军,甘愿充当明军的眼睛和先锋,把想要顽抗的倭军一一暴露在明军视野内。

有了他们的帮助,大明远征军在本州岛的战事,就更是顺利了。

倭军残余,在织田信长等人的带领下,已经越退越远,退到本州岛中部以东去了。

这个时候,朝廷新的旨意也传到了九州岛。

谭纶看了之后,立刻召集戚继光和俞大猷商量。

只听谭纶对他们说道:“朝廷对倭国的处置已经有了结果,就是把国内的周王和晋王一系封到倭国来。具体的事情,你们自己看。”

戚继光和俞大猷一听,都有些意外,连忙去看了消息。

对于大明朝的官员来说,只要稍微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大明朝开国将近两百年,宗室问题,已经压得大明朝不堪重负,如果能把藩王宗室都封出来,对朝廷绝对是大好事。

因此,他们几个人看了消息之后,都是非常高兴。

其中谭纶给他们断言道:“打完了倭国,我们估计还得继续去打其他的,得抓紧了!”

戚继光和俞大猷一听,都是很高兴,正好朝廷的补给很快就要到了,他们便在这个基础上,立刻商量怎么解决倭国残余的倭军。

这时候的他们,其实对倭国的情况已经很了解了。在商议之后,很快议定了一个方案。

在大明远征军的连番打击之下,倭国残余,其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就如今而言,城里都不敢待,就怕被明军突袭;但是,一直住野外的话,条件太差,没法住久了的。

面对这种情况,哪怕是织田信长都有点绝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