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道自倡 > 第30章 我成专为他讲解《道德经》的了

我道自倡 第30章 我成专为他讲解《道德经》的了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9 20:26:09 来源:小说旗

晚课时间,我又到了经堂侧室。清风见我到来,笑逐颜开地请我上座,然后说道:“小颜啊!你还真是灵光!就你说这内视之法,我试了下,还真有效!虽暂不能开天目,明察一切,达到神游紫府,无我状态,但练后真是神清气朗,遍体康泰呢!”

他这么一说,倒使我吃了一惊。莫非我真的瞎猫碰着死耗子,误打误撞真打开了吕洞宾那修仙之门?但我始终怀疑那些都是诓人的,却又不敢言明!

不过,静坐内视,与练气功也有类似功效,能醒脑提神,这倒毋庸置疑!但能否真达到吕洞宾所言那般神效,我是不敢断言的。反正我是不大相信的!倒是我所明悟的“无我”境界,却不好与清风说了!

清风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今天下午说过了哈!今晚你就专为我好好讲讲《道德经》!时间长点儿,多讲点儿!”

看来,他是完全迷信起我来了!

不对,也不应该说是迷信!毕竟我说的是正确的。应该是完全相信我所讲了道理了!

看着他那热切的目光,我哪好有半点推辞!的确,我自己所理解出的道理,也是希望更多人知道的嘛!这就是搞理论的人的大公无私之处!晓得了真理,巴望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晓得,绝不藏私!

于是,我便接着前面与他讲过的篇章继续讲解了起来: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此章应该算老子对“不争”理论的延伸,即延伸到“不满”“不贪”“不占”。即所谓“虚怀若谷”“功成身退”则近于天道!这为西汉初研究道学提出“天人合一”理念指明了方向。

在前面老子尚且从功利角度说了“身其后,不争”可成其私的效果(有阳谋的味道!),此章则抛开了私心这么回事,升华到天道层次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端着满满的一杯水,不如端适可而止而没有盛满的一杯水;把刀具等磨得很锋利,用不长久(所以有经验的老兵都不会把刀磨得太快了,否则上战场砍不了几下死得快)。说的就是“不满”。什么事做到极端了都不见得好,故而要适当保留一点量以存其“虚”。

既然不要“满”,就莫要贪。老子对个人利益一直持物尽其用、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态度,是很反感“贪”的。对于统治者的贪婪,提出了多次告诫。其实,他也挺无奈于统治者及其阶层(贵族、封建领主们)奢侈的生活又不好坚决地明面上去抨击,只能说搞坏世间风气的就是那些原因。而今我们纵观历史,却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坏事都坏在统治者贪得无厌上。哪回农民起义不是因为统治者过度盘剥造成的?整个统治阶层如此执行或更有趁火打劫的还不是上行下效,打着上头的旗号干的?王莽更狠,贪到要刮尽天下钱财,所以立即逼反天下百姓,绿林赤眉纷起,政权迅速败亡(汉武帝打击豪强以充实国库,尚有点平衡民间心态的作用,并没有把手死命地插向底层百姓。王莽就凶,除发行大钱、加重赋税外,还来个一锅端,把天下土地都收归国有,自己一个人当地主。农民分种国家的土地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达到均田地的,但那赋税地租太高了,种地就是亏损,根本活不出来!王莽还不允许百姓去打工,必须种地!老百姓只能啸聚绿林了事。)老子对统治者“贪”或许还没认识到如此深度,仅说了个“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淡淡地劝诫一下而已。其实,“贪”更深层次的危害还是造成大量资本闲置,对社会生产而言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或许老子说的贪还可有更广的含义,包括贪图权势、功名等等。反正都有过犹不及之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算很中肯的劝诫了。贪而致富、富而愈贪(老子在后面感叹“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也暗恨人之贪念,不合于道!);富贵而骄、骄而横行无忌,再大的祸都惹得出来。故老子说,贪,就是为败亡埋下祸根!犹其是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老子深恶痛绝,斥之为“盗竽”,即强盗头子。

其实,社会人心的贪念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平引起的失衡而造成的。人民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但绝大多数老百姓仅是在乎生活质量而已,并不是非要搞个出人头地而持贪心的。那种一心非要混出个“人上人”的人,其实就是老子所谓的“智者”,为达目的什么招都去想!

最后,老子只草草总结了一下,说“不要贪啊,事做成了就行了,这才符合天道!”这就是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几章内容要点总结起来延伸至具体到对统治者身上的素养要求。前面老子基本上都在说道如何圣人又如何,虽有潜在的希望统治者要像圣人那么去做,但还并未明确直接地提出落到实处统治者该如何去做。从这章起论述重心基本上开始落在这上来了。

“载营魄”是指人的精神活动,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载营,承载营运。魄,精神内核(如“气魄”指人的精神聚集而形成的一种外在表现,算一种神情气势,能为他人感知。古人认为人有三魂六魄。)。故“载营魄”在此指人内在世界精神活动的思想和自省等。道家也称之为“内视”,后演化成一种静坐修炼之法。

“抱一”指保持纯一。前面老子说过,“道”的特点于“无”的内在上是极其纯一的,他用“湛兮”来形容。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在日常思索、理解感悟世界时要能像“道”那样保持虚静纯一,从而更能领悟到“道理”(我们至今从汉语这些词汇上都还看得出道学对人们的影响来。“道理”“道理”,乃“道”之理,正确性不容辩驳)。“能不离乎?”说的就是思想活动能否达到不脱离“道”。很明显,老子要求统治者循道行事,肯定要强调统治者必须心中一直有“道”,才可能随时从“道”出发去考虑事情。

“专气致柔”也指内在修养凝炼而达到和顺纯一。“能如婴儿乎?”是老子对柔顺纯一状况形象性的比拟。老子后面也用婴儿的纯朴形象来说“圣人皆孩之”。此句可以说是前一句的具体说明。

老子讲究以柔克刚。他认为“柔弱胜刚强”,因此他心目中的“道”是柔顺的。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说的是清理自己的内心,能达到没有一丝瑕疵吗?“玄鉴”,玄奥的镜子。喻指人的内在观照世界,类似于佛教所说的“灵台”。拿某种说法就是人的“三观”。此句也可以认为是老子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依道行事必须自己清明纯一,才可能心中驻“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就很好说了。依道爱民治国,肯定就不会加入主观作为了。所以,老子所说“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科学治国思想,是按照科学的“道”那么自然地去治理,不是自以为是地主观妄为,也不是消极不作为(很多人把“无为”想成不作为去了哈!)。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人的“天门开阖”指的是打开脑门,开放性地去接纳世界。老子以雌性喻道,这前面说过。故此句是说敞开心怀,能像道那么样包容么?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何谓“四达”,即明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兵革也。”所谓夫家众寡,即丁户多少、人口数量;六畜车辇即民间财物多少;稼穑耕耨指土地产量;旗鼓兵革,指军事实力。明白此四方面,是统治者明了国情的基本要求!此句之意即是:要做到明白“四达”,能不靠感知么?因为心中有“道”,自可清楚一切,无需刻意去感知,故“无知”。老子在后面第四十七章又说过“不出户,知天下”。有人把此处的“知”通假为“智”讲,译成耍心机地去弄明白“四达”,窃不敢苟同。因为老子后面还有说依道行政,“使民不知”。因为百姓如坐春风,浑然不觉法令有个啥子,而称之“我自然”!故“使民不知”,是同一用法,皆指感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是前面说过的“道”对万物的态度。还是翻译下嘛!“道”作为天地之母,产生了世间万物并畜养它们。“道”产生万物,但并不把万物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品;“道”为万物奉献,却不会骄恃有功;“道”作为万物之长(首领),却不会主宰万物。“道”这种行为,就是极其高深的德行!玄,高深、高妙、奥妙之意。

所以,综观之,此章是老子总结前面所述“道”的方方面的认识,从而希望统治者要做到“心中有道”而循道行事。他觉得道是万物之长,统治者(天子)是民众之长,故统治者应该像道对待万物那样对待民众。这愿望是既科学又朴素而美好的,但奈何现实已是扭曲了的。统治者就是把老百姓当成他们的私有物去了嘛,只是美其名曰“子民”罢了;统治者们也总是骄奢自恃的,总把社会发展的成就都揽到自己身上,好让百姓感恩戴德任由支配。所以,道家学术再优秀也不受统治者待见,极少有人会身体力行之。

当然,最后一句也值得广大父母家庭生活中借鉴。父母于子女犹道之于万物,也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社会上所谓的代沟及父子成仇、母女成仇之类的,多因犯了这些方面的规而造成的。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章内容很好理解,也说得浅显,但意味深长。

先解决下字面上的阅读障碍来。“三十辐共一毂”指古代制作车轮,三十根辐条(向外四散伸出以作支撑车轮)与外面包裹一圈形成车轮边缘的毂圈,就形成了一个有骨架而中空的轮子。正因为整体中空部份彼匡定成圆形,车轮才可滚动,所以老子说这中空部份才真正达到了车轮转动的作用。“埏埴为器”指捏泥巴制陶器,泥坯制成了个内部中空的形制,中空部份才是拿来装东西的。“凿户牖以为室”指建造窑洞(户,门。牖,窗。“凿户牖”在此处代指整个造屋活动。),房子中的空间才是我们居住用得上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有”(实体)的部份,只是我们所借助之处,真正有用的是我们没看进眼中的“无”的那部份。

老子此处所讲“有”“无”是现实中的有无(也可称虚实),不是前面说“道”的存在与内涵的“有”“无”,浅表得很,比那好理解多了。老子分析浅表的事物“有”“无”部份的作用,却有深远的意图。那就是要告诫统治者你眼中看重的“有”的东西与你忽略的东西(没看重那些,相当于“无”的部份)啥子才叫真正管用!所以,老子此后好几章都围绕着这“有”“无”来展开论述的。

当然,我们结合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老子是有所针砭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此章可以看作老子实用主义的表述。也潜在地谴责了许多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做治国实事,不去发展民生事业。

“五色”古指“青、黄、赤、白、黑”,是对应五行的五种色彩。此处泛指各种色彩,暗指舞蹈。“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此处泛指音乐。“五味”即“酸、甜、苦、辣、咸”。此处泛指美食。

此章内容很浅显,就是说歌舞、美食、田猎、奇珍异宝常使人迷失。所以圣人们从不倡导这些,而是注重抓生产使人民肚子吃饱。

老子针对统治者们喜欢干的事(可以说成他们眼中看重的)进行了针砭,说你们玩的那些舞蹈音乐、美味奇珍及田猎娱乐之类的都是虚的,填饱肚子才实在!

老子这么说算挺客气的了。因为他的目的是诱劝下统治者而已,平和些别人好接受点儿。但潜在的谴责之意就是:你们尽玩儿没用的,而对有用的(民生工程,即圣人所追求的“实腹”)视而不见!故而他硬生生地在最后加了句“圣人为腹不为目”!

如果仅从这章看,老子似乎但求解决温饱,而不注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文艺是持批判态度的。当然,在天下很多人温饱都没解决的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才是首当其冲的要务,所以我们对此不能横加苛责。不过,老子在后面第八十章里说要让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又明显注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可见,老子反对的其实仅是统治阶级的享乐腐化生活方式而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老子继前面两章所述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到为天下要奋不顾身的思想境界上来,也充分体现着其“有”“无”的辨证论。

老子先讲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是大家起码意识中对人生价值的“有”的部份。因为大家都挺在乎宠辱与自身利益的。老子也解释了,宠辱若惊就是以为上(作为上位受到尊崇)为宠、为下(落居下层卑微的社会地位)为辱。得到上位则惊喜,落于下位则惊恐。这就是常人患得患失的心理!进一步而言,最害怕的祸患就是自身不保(即“贵大患若身”)。这些都是常人有的起码意识,本无可厚非。但老子要的是能为天下有所担当的统治者,就需是非常而出众之人。故而他把要求拔高了一下,提出要如何才能不患得患失。那就是要做到“无”的程度!无视宠辱,视功名利禄为粪土;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无身”,为天下事奋不顾身!连自身都可不管不顾了,还怕啥子?这就是“大勇”了!

最后句老子进而说到,要承载起天下,就需要这种有“大勇”的人。要化身为天下,把天下当成自身般珍贵(即“贵以身为天下”的意思),才能寄托予天下:把天下当成自身般爱惜,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也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是不珍爱“自身”。从辨证法角度去看,老子于人的“自身”认识的论述,完全体现了其“有身以为利,无身以为用”的思想。正所谓好男儿应持有用之身以奋不顾身的态度报效天下!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便是这样的人。但这种人很少被托以天下。何也?打江山时或可因奋不顾身而成为领袖,坐江山时不改变就会被排挤被替换,因为那样似乎“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了!

当然,对一般人而言,能宠辱不惊就挺不错了。其实,民间老百姓又何尚没有这种意识和觉悟?哪怕世人再现实,对于利益,也并非那么太过看重的。经常也是“得之欣然,失之淡然”的。当自己过好了,帮助周济身边的人是社会人之常情,为富不仁者毕竟少数,也不受大家待见(会被戳脊梁骨的);面对灾难困苦,老百姓则会戏称为一句质俚语:“一根田坎都有十八节难了嘛!”人民对生活的态度还是挺坚韧的。正当面对国家、民族危亡时,奋不顾身者绝大多数还是老百姓。只是平常生活中老百姓习惯了保护自身的权益,故而有点显得斤斤计较!

所以,我们细想起来还是该觉得,老子对统治者所提要求再高,其实也高不过老百姓希望他们能为人民的疾苦着想。能让其“和光同尘”地融入百姓中作为其正常的一员就不错啰!”

不到半个时辰,我便对清风讲解了五章。自我觉得讲得还是比较深入而又详细的。而他也是熟悉《道德经》,只因张道陵那些歪解把他带偏了而已。他虽听得频频点头、意犹未尽的样子,还是怕我讲快了,趁我停歇之时,把案上茶杯递给了我,说道:“小颜!你喝口茶来!你说得的确有道理!点儿都不像祖天师那么牵强附会!但老子所讲这些,的确对君王自身修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修养,又该何从修炼呢?到底何又为天道呢?”

他这么一问,也差点儿把我给问蒙了!我整理了下思绪,总结性地说道:“其实老子对统治者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也不是没说如何来达到。那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纯朴,去奢从简,时时为民着想,而奋不顾身、以身作责地去做好治理社会的事务!至于何为天道,老子只透露了少许。如“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或最后第八十一章所说“天之道利而不害”。由此看来,老子心目中的天道,是要统治者为老百姓好,搞好民生、养好民,就是守天道。而真正的天道吧,依我之理解,众生平等,自然而然,自取其道,自由自在地好好生活,就是天道!”

他这才明白过来,“哦!”了一声,说道:“听起来倒也不难!但难就难在不为时位所移而一直秉持大公无私地为民执政!而老子所言的天之道呢,应该仅限于人类社会。否则,人食六畜,岂为有道哉?”

他这一说,我也是认同的。跨越物种间的生存竞争,那又是自然之道了,能维持个和谐平衡即可。而人与人之间,自不该如此残忍。泛化了的道,其意义其实不大。比如,宇宙的形成,于人而言不过增长知识而已,我们不可能依此缔造一个宇宙再从新生存在上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