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三卷新时代 第19章 势

小市民的奋斗 第三卷新时代 第19章 势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0 14:40:56 来源:小说旗

中国空气从共和13年5月2日《中华时报》、《西北时报》、《大公报》等数十家报纸上均以头版刊登来自英、法、美三国“最后通牒”之后,整个国家的空气变得有些沉闷,愤怒的情绪在这个国家4。6亿人的胸腔中激荡着。

从上午9点开始,举国上下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国民胸佩白色花或身着白色孝衣在街头、广场上汇集,他们似乎是在为这个国家哀悼着,数以千万计的国民无不是悲愤万分、痛不欲生。

“中国!男儿死尔!”

数千座城市到处都是一个声音,宁可四亿六千万国民悉数战死,也绝不接受三国之最后通牒。

国民花了这么多钱!

军人流了这么多血!

好不容易争回了强国地位,当中国人尚沉浸于强国地位实现的梦境之时,兰芳独立所引发英、美、法三国为制止中国“干涉”发布的“最后通牒”,如当头棒喝一般,震惊了这个国家,原本对列强无丝许好感的国人从最初的震惊化为现在的愤怒。

高耸的国会大厦对面共和广场上,数以十万计的学生、白领、工人静静的坐着,仰望着广场中央旗杆上的五色旗,人们的目中带泪,脸上尽悲愤之色,帝国。

“我!自由之中国之国民!今日苍天可鉴!帝国列强意亡我中华之心未绝!我中华男儿若不奋起一搏!亡国之日不久矣!自由之中国之国民!绝不做帝国列强之走狗之奴隶!绝不接受帝国列强之通牒,宁战死!不做无骨之徒!战死!”

广场上一名的身着军装的青年用近乎嘶心裂肺的吼声呐喊着。

“……短衣匹马出乡关。喇叭铜声……祈战死。临大敌。顶天立地吾儿身。平生只愿为国牺牲。头颅一掷轻……祈战死!”

数十万在广场上静坐的青年轻唱着《祈战死歌》,在他们的面前,不断有青年、工人将血迹般般的血书上呈国会。

“这……这可以怎么办?怎么办!”

见又接到数千份血书,身为国会副议长的张国淦额头汗水直帽,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向三大列强宣战!天!外头的那些年青人疯了,自己可没疯!

“七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封!一个上午!”

以共和党主席身份出任国会众议员议长之职的徐树铮轻吐着一个数字,神情显得有些凝重。

“祈战死!祈战死!总不能都死了!”

国会大厦内一名老头持重的国会议员听着入耳的歌声,有些愤怒的用手杖敲击着脚下的大理石。

“都死了!咱们中国可怎么办!怎么办!”

年迈的国会议员在吼着的同时老泪滑了下来,声音显得有些悲愤。

国会已经召开紧急参众两院,商讨如何应对眼前时局,英、美、法三国的外交通告把中国逼到了绝路上,他们的傲慢与无礼狠狠的抽了中国一个耳光,抽的国人耳内嗡嗡作响,最后蛮横的说一句“东南亚的事情与你们无关,你们滚回自己的家里,如果想趟这池混水,那你们中国就等着玩完吧!”。

与众多国会议员的担忧、紧张不同,徐树铮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似乎对未来完全没有一丝担忧,偶尔嘴角还会扬起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

“借势!”

望着广场上的那些静坐的国民,听着他们的歌声中的绝决之意。有些感动的司马回过头来看着蔡锷吐出了两个字。

“你的这个势几乎把整个中国上下都置于烤架之上,国民在愤怒!军队在愤怒!整个国家现在都同火山一般,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但愿能控制住吧!”

蔡锷摇摇头轻叹了口气。现在全中国的电报都纷纷发到国防部,军官们发电要求动员军队,宁可战死也不接受帝国列强的威胁,民间发电鼓励国防军再扬军威,四万万六千万国民为国防军坚强后盾。

甚至于少数几个省的省长已经下令国民警卫队动员,做好响应国家征召的准备,尤其是沿海省份,沿海各省海上警卫队今天已经开始执行战备巡逻,广东省海上警卫队多次驱逐“侵入”我国领海的英国“军舰”,如果不是严格遵守不开第一枪的原则,或许广东海上警卫队早和香港英军军舰擦枪走火了。

“他们的威慑是建立在我们害怕战争的基础上,现在国民的表现会让他们看到一个事实,中国人不怕打仗、不怕威胁!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如果他们要打,爷就和他们打到底!”

转过身来的司马说到激动时,唾沫甚至都喷了出来。将消息捅出是内阁与总理的智囊团体在研究了一夜之后制定的计划,目的在于激起“民愤”,利用民间的愤怒和态度,向美国、英国、法国传达明确信号,中国人宁可全部战死,也绝不接受耻辱的最后通牒。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舆论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进行了数小时的策划,最终推出了一系列的对三国最后通牒的分析性“评论员文章”,将这一最后通牒与1914年德国所受最后通牒相提,并用一系列的证据说明这是帝国列强试图灭亡中国的第一步,一但中国退缩,阴谋得逞的帝国列强即会将展开旨在灭亡中国的一系列行动。

“不过……还是能不打就不打的好!和平难得啊!想打等以后再说!”

从听到《祈战死歌》的激动中稍冷静了下来,司马最后又补充了一句。实力决定底气,如果中国的工业规模那怕只相当于美国40%,自己都敢后着胸脯和他大打出手。

听到司马的话,蔡锷善意的笑了笑。

“美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6%,生产的粮食占21%,其他谷类作物占32%,棉花占52%,木材制品占53%,生铁占52%,钢占45%,纸占47%,铅占46%,石油占72%。全世界38%的水力资源,50%的电报电话线路,35%的铁路和80%的汽车都属于美国,美国拥有全世界接近1/3的物质财富。和这么一个国家打仗,谁也不想不是吗?”

或许是为了掩饰先前的窘态,司马几乎是用羡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的经济实力,但话说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心有不甘的长叹了一口气,实力的差距太明显,一直以来,司马最“佩服”的就是日本人的狂妄,他们尽然敢去挑战这样的美国。

“去年国防部派出的访问团到美国考察后,在报告中提到一句要与美国为敌,您先去算算他们的烟囱!现代战争工业力量决定一切,没有那个实力之前,韬光养晦总是好些!不过也需要适时的表现出我们的强硬,一味的软弱,只会让他国以为中国可欺!”

蔡锷点了点头,美国的工业实力太过于强大,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工业只是一个幼儿,而美国却是巨人一般的存在。

像是想起来什么一样蔡锷看了一下时间,随后又看了看司马。

“你不去为奥运会代表团送行了吗?”

过去的几个月,全中国谁都没有司马对奥运会投入的热情最多,今天是他们出发的日子,他反而不去送行了。

“这时候我能去吗?不去了!我让婉云代我去给他们送行了,我让婉云转告那些运动员,“到了欧洲,往死了练洋鬼子!”!”

司马无奈的笑了笑,尽管知道国内演的是一场戏,但是自己还是要演下去,至于奥运会现在反而从报纸的头版跌到了末版,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关注他们?

一大清早,穿着身黑色的皮质风衣的伊万托卡集体农庄农庄主席维利耶夫,便早早的起床迎接从市苏维埃派来的征粮委员西达科夫斯基,已经5月了,再有一个月就到收割的季节,今年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征集粮食。

尽管今天的冬天和所有的集体农庄一样,伊万托卡集体农庄的生存条件极为可怕,没有食品的农民吃光了由近到远的滨藜和酸馍。和整个苏联很多其他区一样,没有完成粮食生产和备种计划。在这里农庄,就像其他地区一样,集体农庄庄员和单干户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因挨饿而死去。成人和小孩浑身浮肿,吃平时人不吃的东西,从牲口的尸体到树上的果实、橡树根和各种植物的根

尽管很多人都饿死了,但维利耶夫对此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与那些瘦弱、浮肿的农庄庄员相比,维利耶夫的面色红润、甚至于在冬天还因为丰富的营养体重增加了数斤,在维利耶夫看来,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完成今年自己的集缴粮食任务。

一见西达科夫斯基下了马,维利耻夫就象所有的高加索人那样,伸开双臂搂住客人,稍稍提起,接着便亲吻起来。土生土长的高加索人都懂得,单单用语言并非总能表达出所有的感情。

“看见你我真高兴,高兴极了。来!让我拥抱你。你真是个好样的!你说,咱们最后一面是在哪儿见的?”

“最后一面?好像是在喀山吧!那一次我们打败了中国人!”

“你的记性可真好,我记得当时你好像杀死了几个中国鬼子,是不!还有那个中**官,是被你用匕首划开的喉管……”

两人兴奋的交谈着,他们二人曾共同在红军服役,而且还是在一支部队。田间的集体农庄的庄员看到这两人时,眼中露出了一丝恐惧之色,又快到征粮的时候,到那时……饥饿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从去年发动农业集体化后,强制农民放弃土地、牲畜、农具,饥荒与镇压就在苏联农村之中上演着。

在顿河右岸出现了黄鼠和其它很特别的腐烂的东西,人们吃煮过的或没煮过的黄鼠。动物倒毙后不拉去埋掉,不但煮刚刚倒毙的动物,甚至也煮已经**的马、狗、猫,甚至拿失去了营养价值的动物尸体来炼油。

现在在田间干活的庄员干一天得400克黑面包……可是突击队员将一半的面包给了孩子,自己却挨饿。一天比一天虚弱,不能完成工作定额,定量也减到200克。

开除出集体农庄的不仅有那些从他们家里找出私藏的面包的人,也开除那些分发面包时没有看守好的人。在集体农庄里到处都是胡作非为,开除庄员的原因是农庄主席看上了他们的没有入社的房产或者女人。开除之后,就是“消灭富农”,上一个冬天太多的人被饿死、冻死,人们早就麻木了。

“……在自然产出减少的情况下,就只好残酷地搜罗饲料和贮备粮。区里领导下的命令也非常清楚,不惜任何代价搞粮食不要怕流血,不要怕干蠢事,只要弄到粮食就行。知道吗?粮食比一切都重要,我们失去了巴库,我们的石油需要进口、我们工厂的机械需要进口,我们唯一能出口的就是粮食!”

猛的喝下去一杯的伏特加的西达科夫斯基眼中带着血丝,说完话后松了松套头衫的衣领,或许是感觉腰间枪套内的手枪有些笨重,于是便将手枪取出放到了桌上。

“如果那些农民不听话,就使用武力,今年红军还会像去年一样配合我们!”

像去年一样?维利耻夫的脑中浮现起去看顿河一带征集粮食时发生的一幕幕。

“……在瓦沙耶夫集体农庄,对庄员拳打脚踢,将煤油洒在裙摆上,点燃后审问道:快说,地窖在哪里?”

……在热东斯基农庄征粮队的队员用刺刀划得受审者遍体鳞伤。最后征粮队的队员抄了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的家,揭了房顶、砸了火炕,强迫庄员的妻子和女儿陪他们睡觉。

…在索路采夫农庄,共青团活动室里有一具尸体,停在桌子上,在同一间屋子里审问集体农庄庄员,审训人员以枪毙相威胁,最后枪毙了数名庄员。

……将庄员吊在天花板下,继续审问,直到昏迷过去,然后用皮带捆着拉到河上,在路上拳打脚踢,让她跪在冰上,继续审问她。最后那个女孩被数十名征粮队员**

……

当然发生的这一切永远不会被苏联民众知晓,各地苏维埃继续对全国封锁消息,总之饥馑也好,饿殍遍野也好,外界一概不知。国家太大了,大家都不知道,死神袭卷了顿河、伏尔加何等每一处粮食产地。现在整个俄罗斯的产粮区到处都是浑身浮肿、奄奄一息的人。如果国家什么都不提供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于非命。家庭没有一块面包,全靠水生植物吊命。

不过这一切是与维利耶夫没有任何关系,正是那些农民的消极怠工导致国家不得不采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

在维利耶夫和西达达科夫斯基两人商量着今天“征收”粮食的计划时,农庄周围的麦田中,几名孩童和少年大都趴在麦里扯着青麦,这种偷盗“集体财产”的行为一但被发现,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很有可能被开除出去,但饥饿却让他们孤注一掷。

趴在田间科涅夫小心翼翼的把麦子剥出来放入布袋中,十五岁的科涅夫父母都在冬天饿死了。

“朝东走,只要走了300里,你就能走出这个国家,到了那里就再也不用挨饿!”

父亲临死前的交待让科涅夫年少的心中只有一个梦想,逃出这个到处饿死人的国家。

“我一定要逃!一定逃!”

自从麦田里的麦穗出来后,科涅夫就开始的为自己逃跑计划准备着粮食,科涅夫知道自己必须要在征粮队进入乡间之前做好一切准备,离开这个鬼地方。

正当科涅夫剥着麦粒时,突然感觉到头顶的阳光被什么遮住了,科涅夫吓的双手颤抖起来,汗水从他的额头滴了下来,怎么没有喝斥声?惊恐的科涅夫闭着眼睛慢慢的回头。

“咦!没人!”

身后并没有人,那是什么挡住了阳光?科涅夫朝左右看了一下,隐约听到空中似乎有些声响,抬头朝空中望去,只看了一眼手中的麦粒便落到了地上。

空中一个漂亮的庞大的雪茄形的飞行物在天空中飞行着,白色的飞行物速度并不是很快,科涅夫目瞪口呆的仰视这个雄踞天空的庞然大物,在田间和农庄里的庄员们望着空中的庞然大物禁不住发出有些惊恐的尖叫声……

对于地面的一切,飞艇上人们根本无从得知,FK-200型客运飞艇是现在世界上最大,最先进,也是最豪华的,它所搭载的旅客定位也都是成功商人和社会名流,这是他第一次国外飞行,他是第一个采用整体舱室内飞艇,过去的FK系列飞艇大都是采用前中后三个分离式舱室。

FK-200几乎是一个奇迹般地存在,他的巨大的身躯会令每一个亲眼目睹者难忘。它全长251米,比世界上最大的客轮“祖国号”还要长,最大直径是50米。而这么庞大的飞艇装上燃料和发动机也仅只有120吨重,但是他却可以装载380吨的旅客和货物,他还是第一艘采用柴油发动机的飞艇,他装有4台1100马力西北通用动力柴油发动机,比起以前的飞艇所采用的汽油发动机来柴油发动机不但震动更小而且更经济。而当FK-200号满载燃料时它可以载着280名旅客和38名空艇乘员及空姐以130公里的时度飞行公里!巨大的艇身被分割成20个相互独立的气囊,这些气囊能够装载着立方米的不可燃的氦气,更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航空器。

坐在令人心旷神怡的眺望台边,透过巨大的观景窗,铺着白的亚麻桌布的餐桌上摆放着闪闪发光的玻璃器皿,刚从健身室里走出来、享用着茶水的刘常春可以居高临下的欣赏1200米下俄罗斯绵延上千公里的平原。

在这艘豪华飞艇上飞行了一天一夜之后,那旅客的卧室里配备了热自来水以及舒适的软床,这曾经让刘常春咋舌的豪华已经慢慢的从惊讶变成了习惯,那种居于天空的激动也早就消失了,和艇内的大多数运动员一样,看着报纸和画报,打发着飞艇上的时间,艇内的健身房面积有限,飞艇内的203名运动员只能轮流使用以保持训练。

刘常春注意到旁边的园桌边围着几名记者,飞艇内的乘客并不仅仅只有奥运会代表团,还有16名随队记者,他们是各大报社派出的最优秀的记者以报道这界奥运会中国队所参加的比赛,国人对代表队内的203名运动员充满了期望。

“可惜了!当年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雪的话,或许咱们已经帮助俄罗斯人解放了这里,这里的老百姓也用不着忍饥挨饿!如奴隶、牲口一般的活着!”

依在窗边的一名女记者望着距离1200多米的地面时,在唇边为一亿五千余万的俄罗斯人如奴隶般的命运惋惜着。

尽管苏联是一个“铁幕重重”的国家,但是在中俄边境的上百处难民营之中,每天都会数以百计的不顾机枪的扫射以及脚下的地雷,拼命逃离这个国家的饥民,国内的报纸、广播电台同样非常喜欢报道这些难民,“为了自由和生存,他们逃离了被残暴的独裁政权统治着的国家!”

国内的新闻称这些难民的逃离苏联的行为称为“奔向自由之地!”。数月前,一部由私立的京城电影学院十几名结业生历时半年拍摄的“奔向自由之地”的记录片,在国内上映后引起了举国轰动,上百处难民营内那些形同饿殍的难民,难民口述中苏联农村的现状、余粮征集队的残暴,尤其是他们在北极圈的冰原上利用长焦镜头拍摄的那些在机枪扫射下、不顾一切穿越雷场的画面。

一个被炸断腿的母亲拖着一条近百米长血迹,只是为了把怀中的婴儿送到边界线以东,绝望的男人用身体在雷场上滚动,只是为让家人可以到达“自由之地”,记录片中那些俄罗斯人的遭遇和绝望,震惊了每一个观众,他们在为难民募捐的同时,在心中庆幸着当初政府果断出兵俄罗斯以及后来国内对社工党的快刀斩乱麻,这一切让他们远离了极权。

“或许在我们的脚下,就有人正在饿死吧!”

女记者的感叹让原本欢愉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闷,中国人是善良的,他们曾经遭受过相似的苦难,但与生活在欧俄地区的1。5亿俄罗斯人相比,那些苦难或许只是磨砺而已。

“征粮队拿走了家里最后一粒粮食,杀死了我的父亲,妈妈、妹妹和我被赶出了集体农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流浪,我们一直朝着东方走,妈妈听人说到了东边,就会有面包吃,我和妹妹还会有糖果……妈妈饿死在了路上,我和妹妹……我妹妹从来没吃过糖果!”

忆起记录片中那个俄罗斯男孩把摄影师给他的糖果给了年幼的妹妹,只是自己拿着糖果包装纸嗅个味道的画面让杜洁感觉有些心酸,在中国,即便是再穷的家庭,过年时也能让孩子吃上果子、糖果,而影片中的那个七、八岁的瘦的皮包骨头的小女孩竟然从没吃过糖。

“在这下面会有多少个孩子没过过糖果?”

眼睛有些湿渌渌的杜洁想到电影中的女孩轻叹着,似乎是在抱怨着上天的不公,欧俄儿童吃不上糖果、甚至可能会饿死,而帝俄的儿童却可以得到免费的午餐。

“可惜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桌边的一名男记者有些伤感的叹息着,共和十年,苏联发生大灾荒时,帝俄以及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和中国民众,为那些灾民募捐了数百万元的善款,购买了大量的小麦、面粉、药品。因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所以不能像美国人一样在苏联直接赈灾,这些物资最终由中华慈善总会、世界红卍字会等慈善机构转交给苏联政府用于赈灾,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帮助那些灾民。

但是让所有人料想不到的是,那些本应是用于救济灾民的粮食、药品大部分被苏联政府挪用,如果不是叛逃的苏联军官和士兵在国会作证,或许善良的国人仍然不断的向他们提供着捐助,最后粮食和药品却成为了军队的军需品。

经历了共和十年“慈善骗局”之后,即便是知道欧俄正在上演前所未见的“人为”饥荒,国人亦不愿捐出一分钱,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那些难民,同时拒绝购买从欧俄地区进口的粮食。

“能做些什么呢?”

飞艇上的运动员和记者们都陷入了沉默之中,是啊!什么都做不了,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帮助那些光到中国和帝俄的难民。

穿着身新款西服的代表团团长张伯苓神色凝重的从餐厅入口走了进来,一下台阶便听到这些记者们的感叹,眉头忍不住一皱,尤其是看到几名运动员甚至也围在一旁。

“说这些有什么用?还是想想我们自己吧!国家面临三大列强威胁,我等还有闲情关注他人之难吗?现在我们最重要任务是在赛场上击败那些外国人!我们在赛场上总要和三大列强打仗的!都给我整好精神,什么都不要想,到赛场往死了练那些外国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