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 第84章 公孙大娘(中)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84章 公孙大娘(中)

作者:西唐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4:24:13 来源:小说旗

在扬州瘦西湖的涟漪轻拂处,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群——七秀坊。青翠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精致的飞檐如诗如画,每一根雕梁画栋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翘起的屋脊,宛如展翅欲飞的凤凰,与四周的景色交相辉映,更显得古色古香。

七秀坊分为外坊和内坊两部分,二者界限分明。外坊是开放的表演场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参观。每当月初和月中的时候,这里便会聚集各路宾客,他们或官或民,或商或士,都为了一睹那独特的剑舞表演。而内坊则是七秀众弟子们的私密天地,是她们生活、练剑的地方,也是七秀坊的禁地。

在七秀坊的领头人公孙大娘的指导下,才貌双全的七秀众弟子,每日刻苦练习剑舞。她们的剑舞轻盈飘逸,如风似水,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跃起都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内坊虽不对外开放,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她们会应邀到外坊表演,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绝美的剑舞。

当时的天宝年间,盛唐的繁华与豪情并存。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才子,不仅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歌才华闻名于世,更因他对剑道的痴迷而为人所知。他的诗中常有对剑侠生活的向往,如那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情”,便充分展现了他的剑侠梦想。

一日,李白听闻七秀坊的公孙大娘在剑舞上的造诣已臻化境,其剑舞被赞誉为“舞剑若飞雪,随风而起落”,他心生敬仰,决定前往七秀坊拜访。

七秀坊,一个汇聚了天下才女的地方,其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李白来到七秀坊时,正值黄昏时分。夕阳余晖洒在湖面上,泛起点点金光。湖边的柳树下,几位女弟子正在练习剑舞,剑光闪烁,身姿曼妙。

李白驻足观看,虽然她们的剑舞美轮美奂,但总觉得少了些许激情与豪放。此时,公孙大娘听闻大诗人李白来访,便亲自上台表演。

公孙大娘身着青衫,手持长剑,缓缓起舞。她的剑舞不同于一般女子之柔美,而是充满了力量与豪情。剑起时如雷霆万钧,剑落时如飞絮轻盈。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诗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江湖故事。

李白看得如痴如醉,心中早已被公孙大娘的剑舞所征服。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世界中,与侠士们共同挥剑高歌。

看完剑舞后,李白对公孙大娘深感敬佩。两人相谈甚欢,从剑道谈到诗词,从江湖谈到人生。李白对公孙大娘的剑舞赞不绝口,称其为“舞剑若龙飞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夜幕降临,七秀坊的湖面上飘起了薄雾。李白与公孙大娘相对而坐,湖风轻轻拂过,带着丝丝凉意。两人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谈论着彼此的见解与心得。李白即兴吟诗道: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公孙大娘听后抚掌称赞:“好诗!好诗!李兄的诗词真是豪情万丈!”

两人相视而笑,似乎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夜已深,七秀坊内灯光渐渐熄灭,李白与公孙大娘道别。他们在月色下依依惜别,约定下次再相聚。

自此以后,李白与公孙大娘成为了好友知己。他们时常相聚于七秀坊中,一边欣赏着公孙大娘的剑舞,一边品味着美酒佳肴。而李白的诗词也在这一过程中愈发充满了豪情与力量。

公孙大娘对李白的才华心生敬佩,而李白也为公孙大娘的剑舞所折服。他们的友谊逐渐加深,彼此的心中也涌动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慢慢的公孙大娘喜欢上了李白,却碍于面子不好开口。

公孙大娘有个弟子,她的名字叫李十二娘,是公孙大娘的嫡传弟子。李十二娘看出了师傅公孙大娘对李白的心意,便有意撮合二人。她常常在师傅面前提起李白,讲述他的诗词如何精妙,如何令人陶醉。她也会在李白面前夸赞师傅的剑舞,说师傅是如何地倾国倾城,如何地令人心动。

在李十二娘的巧妙安排下,李白与公孙大娘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他们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一同观赏江湖美景。在山水之间,他们的感情也日渐深厚。然而,公孙大娘始终没有勇气向李白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李白也一直没有察觉到公孙大娘的心意。

在那个酒香弥漫的黄昏,诗仙李白带着醉意,即兴写下了那首赞颂公孙大娘剑舞的诗歌。这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李白对公孙大娘的深深敬仰。公孙大娘读完,眼眶湿润,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她的脸上泛起一抹羞涩的红晕,声音微微颤抖,但坚定而有力:“李白,我一直想告诉你,我喜欢你。” 她的眼神坦诚而热烈,宛如初升的朝阳。

李白如遭雷击,愣在原地。他看着公孙大娘,眼中交织着惊讶与感动。他从没想到,这位勇敢的女豪杰对他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他深吸一口气,轻声说道:“公孙大娘,你的感情,我倍感荣幸。但我想,你可能误解了我对你的感情。”他的声音温柔却带着一丝无奈。

公孙大娘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她追问:“李白,为何如此说?难道你对我不是真心吗?”她的语气急切,眼中带着一抹期望。

李白缓缓摇头,深情地看着她:“公孙大娘,我对你的感情,如同我对江湖中每一位朋友的感情。你是我心中的豪杰,是我诗中的灵感,是我人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我敬你、爱你,但这种爱,并非男女之情。”他的声音宛如清泉流淌。

公孙大娘沉默了片刻,苦涩地笑了笑:“我明白了,李白。原来我以为的彼此心意相通,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你对我并无男女之情,我却对你动了心。”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凄婉。

李白轻轻点头,声音温柔但带着决然:“公孙大娘,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的立场。我喜欢浪迹天涯,居无定所,恐怕给不了你陪伴和幸福。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做一对知己,彼此尊重、理解、支持,这样方可天长地久。”他的眼神坚定而坦诚。

公孙大娘听后,心中虽有失落,却也释然:“李白,你说得对。你的坦诚让我更加敬重你。虽然我无法得到你的爱,但我会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和情分。”她的眼中满是理解和感激。

自那以后,公孙大娘和李白的关系更加亲近。公孙大娘为了能与李白一起游历江湖,甚至将七秀坊交给李十二娘打理过一阵子。他们一同饮酒作诗、闯荡江湖,成为了一对无话不谈的知己。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他们如同喜剧演员,笑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尽管他们并非恋人,但他们的情谊却比任何爱情都更加深厚。他们的友谊,如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镶嵌在彼此的生命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了曲折与离别。然而,那份纯真的情谊却一直守护着他们,给予他们力量与勇气。每当他们想起对方,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暖流,那是友情的力量,是岁月的馈赠。

多年后的一天,李白与公孙大娘再次相聚在那片熟悉的江湖中。他们面对着远方的落日余晖,凝视着山水的景色,脸上绽放出默契的笑容。那个笑容中,蕴含着岁月的积淀,满载着感慨与欣慰。仿佛在这一刻,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们之间的情谊将永远不会消逝。

他们曾一起走过人生的起起伏伏,共同度过无数的风雨。他们知道,只要有彼此在身边,人生就不会孤单。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友谊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唐代,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名叫张旭。他的书法以狂草见长,字体龙飞凤舞,犹如天马行空,被人们誉为“草圣”。然而,有一段时间,张旭在创作上遇到了瓶颈。他反复练习,却始终无法达到心中的理想状态。他的笔画要么过于拘谨,要么过于张狂,缺乏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感。

这天,张旭扔掉了手中的笔,他的心中满是困惑。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他深知自己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缺乏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能够让人感受到内在力量和情感表达的气质。

他反复思考,试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并非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对书法艺术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刻。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一些能够启示自己的灵感。

这时,他的好友走进了他的书房。这位好友看到张旭愁眉苦脸的样子,便问道:“张兄,你怎么了?怎么看起来有些不开心?”

张旭叹了口气,说:“唉,我正在为我的书法作品缺乏内在气质而烦恼。”

好友听后,笑了笑说:“这有何难,我告诉你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位剑术高超的女子,或许她能给你一些启示。”

张旭听后十分好奇,忙问:“这位女子是谁?她真的有那么高的剑术吗?”

好友点了点头说:“她就是七秀坊的公孙大娘。她的剑术高超无比,人称‘剑舞惊鸿’。她的剑法不仅流畅自如,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气质。我曾经见过她的剑舞,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张旭听后心生敬仰,决定前往七秀坊拜访公孙大娘。他收拾行装,告别了好友,踏上了前往七秀坊的路程。

当他抵达七秀坊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夕阳余晖洒在坊间的屋檐上,映出一片金黄。他顺着坊间的指示牌找到了公孙大娘的练剑场所。

七秀坊中已经聚集了许多人,他们都是来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张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人群的前面。他抬头望去,只见公孙大娘手持宝剑,站在场中央。她的身形修长苗条,宛如柳絮轻盈。她的脸上带着一丝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随着音乐的响起,公孙大娘开始舞剑。她的剑法上下翻飞,左旋右转,动作流畅如水,矫健如龙。剑光闪烁,让人目不暇接。她的身形如同鬼魅,剑法如疾风骤雨,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张旭看得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公孙大娘的剑舞中。他感到自己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的表达方式。他想:“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的流露。”

随着公孙大娘的剑舞逐渐进入**,张旭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他意识到,书法与舞剑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两者都讲究流畅与变化,都需要通过技艺和情感的结合来表达内在的气质。如果能够将公孙大娘的剑技融入到书法中,那么他的作品一定会更具生命力。

张旭站在那里,双眼紧紧地盯着公孙大娘手中的剑,仿佛被那流转的剑光吸引住了。他的内心被公孙大娘的剑法所震撼,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艺术形式,优美、流畅,又充满力量。每一个剑招,每一个动作,都让张旭深深地着迷。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书法在剑法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向公孙大娘请教这神奇的剑法。他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自己书法一直追求的东西,那就是流畅自然的感觉,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美感。

表演结束后,张旭走到公孙大娘的面前,脸上带着谦卑和敬意:“公孙大娘,您的剑法实在令人惊叹,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技艺。我想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愿意传授我一些剑法的要领和技巧?”

公孙大娘看着张旭,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和认同。她微笑着点了点头:“张先生,你的书法我也有所耳闻,非常有才华。你若有兴趣学习我的剑法,我当然愿意传授。”

于是,公孙大娘开始向张旭传授剑法的精髓和技巧。她耐心地解释每一个动作的要领,细致地讲解每一个剑招的用法。而张旭则虚心受教,认真地练习每一个动作,感受每一个剑招的内涵和精髓。

他渐渐地领悟到了剑法的奥秘和诀窍。原来,剑法的流畅感和自然感来源于对力道的控制和对节奏的把握。只有当剑法与内心相通,才能真正发挥出剑法的威力。他开始尝试将这些领悟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艺。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张旭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书法与剑法的技艺不断提升和完善。他的字变得更加生动、流畅和有力量感,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跳动、流淌着生命的力量。而他的剑法也更加精妙和深邃,仿佛每一剑都能洞穿虚空,直指人心。

这个过程中,张旭与公孙大娘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剑法与书法的奥秘,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在公孙大娘的指导下,张旭逐渐领悟到了书法与剑法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共同之处。他发现,书法和剑法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才能达到自然而然、流畅自如的境地。

一次,张旭向公孙大娘展示自己最新创作的书法作品。公孙大娘仔细欣赏着每一笔、每一划,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张先生,你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笔、那一划,都充满了力量感和流畅感。这与你的剑法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张旭听后心潮澎湃:“公孙大娘谬赞了。您的剑法一直是我书法的灵感来源。我想,正是因为有了您的指导,我的书法才能取得如此大的进步。”

公孙大娘微笑着摇了摇头:“你的成就并非只因我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张旭深深地向公孙大娘鞠了一躬:“无论怎样,我都将感激不尽您的悉心教导。”

就这样,在公孙大娘的指导下,张旭逐渐领悟到了书法与剑法的真谛。

张旭的狂草一举成名,誉满天下。为了向公孙大娘表达他的感激之情,他将公孙大娘和她的一位弟子李十二娘邀请到他的府上。在这场盛大的宴会上,张旭怀着深深的感激,频频向公孙大娘敬酒。然而,李十二娘并不善于饮酒,张旭有个女儿,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长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她的名字叫颖娘。

张旭便让他的女儿陪同李十二娘到后花园玩耍。然而,颖娘心胸狭窄,娇气十足,没有其他的优点,她并不想和一个卖艺的女子玩耍。于是她没有打招呼就自己跑出去了。不久,她的贴身丫鬟小凤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报告说:“老爷!大事不好了,小姐刚才在景福寺游玩,被兵部尚书的儿子赖仁拦住了去路,他企图调戏小姐。小姐骂了他几句,赖仁因羞怒而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把小姐抢进轿子里,想要带回去拜堂成亲...”

听到这个消息,张旭这个一向文质彬彬的书生吓得六神无主。他站在屋内,身体微微颤抖,心中充满了恐惧。赖仁的手段残忍,他担心自己和家人会遭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

此时,李十二娘得知了颖娘被劫持的消息。她是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手提宝剑冲出门去。她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决心要救出颖娘。

李十二娘心中焦急,她知道时间紧迫。她迅速地穿过街道,朝着景福寺的方向奔去。她的脚步飞快,宝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当她赶到景福寺时,只见赖府的家丁正抬着颖娘刚刚走出寺庙的大门。他们满脸横肉,面露凶相,显然不是善茬。

李十二娘心中一紧,她没有丝毫犹豫,一个箭步上前拦住了轿子。她站在道路中央,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面对这帮无赖的家丁,她毫无惧色。

家丁们停下了脚步,看着李十二娘,他们被她的气势所震慑。但他们很快就反应过来,挥舞着兵器冲向李十二娘。

然而李十二娘并非等闲之辈,她身手敏捷,宝剑在她手中翻飞自如。只听得“叮当”声响,家丁们的兵器纷纷落地。几个回合下来,这帮无赖的家丁已经倒了一大片。

赖仁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有想到李十二娘竟然如此厉害。他心中暗暗叫苦,知道这次行动失败了。

赖仁心知形势不妙,转身逃命去了。他逃窜的身影迅速消失在巷口,留下了一地的家丁和惊愕的寺庙僧人。

李十二娘没有去追赶赖仁,她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救出颖娘。她迅速上前检查颖娘的情况,发现她被捆绑得严严实实。

李十二娘微微皱眉,她用力割断了捆绑的绳索,将颖娘背了起来。颖娘在她背上轻轻颤抖着,眼泪滑落在李十二娘的肩膀上。

“别怕,颖娘,我一定会保护好你。”李十二娘轻声安慰道。她迈开大步,背着颖娘走出了寺庙的大门。

此时天色已晚,街道上空无一人。李十二娘背着颖娘快速穿越着洛阳城的街道,朝着张家奔去。

街角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为她们照亮前方的道路。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她们的身影在夜幕中迅速消失。

当她们赶到张家时,只见大门紧闭。李十二娘用力敲打着大门,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不一会儿,门开了个小缝,小凤从门后探出头来。

“快让开!”李十二娘喝道,“我们要进去!”

小凤看到李十二娘背上的颖娘,顿时泪流满面,“小姐回来了!”她大声喊道。

门被迅速打开,李十二娘和颖娘进了张家。家丁们围了上来,关切地询问着颖娘的情况。张旭也从内室走出,一脸的疲惫和担忧瞬间化为惊喜,“颖娘!”他大声喊道,“你可回来了!”

张旭紧紧地拥抱着失而复得的女儿颖娘,泪水在他的眼角打转。他的声音微颤,带着深深的哽咽,“爹爹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颖娘在他怀中哭泣,那是劫后余生的眼泪,也是重获亲情的哭泣。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剩下这对父女紧紧相拥的身影。

与此同时,李十二娘在一旁默默地站着,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担忧。她看着张旭和颖娘,心中五味杂陈。虽然她成功救回了颖娘,但张旭的忧虑并未因此而消解。她知道,他们与赖家的恩怨并未就此结束。

公孙大娘看着眼前的情景,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保护欲。她走向前,轻轻地拍着张旭的背,试图给他一些安慰,“先生,请放宽心。有我和李十二娘在,一定不会让你和你的家人受到伤害。”

张旭抬起头,眼中满是忧虑和无奈。他轻轻摇头,“赖家势大,你们两人恐怕难以抵挡。” 他的声音带着沉重,显然对未来的局势感到不安。

公孙大娘坚定地看着他,“我自有办法。”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决然。然后,她转身走向一旁的马厩,选了一匹最快的马。她翻身上马,紧握缰绳,准备连夜离开洛阳。

“大娘,你要去哪里?” 李十二娘急忙问道。

公孙大娘看着她,嘴角微扬,“我去搬救兵。你们在此等我消息。” 马蹄声响起,她疾驰而去,只留下一路烟尘。

李十二娘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既是忧虑又带着一丝希望。她深知公孙大娘的智谋和勇气,相信只要有她在,事情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张旭看着女儿和李十二娘,心中的忧虑稍微减轻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但他也明白,为了颖娘和家人的安全,他必须勇敢地面对。

夜幕降临,洛阳城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雾气笼罩。然而在张旭的家中,却是一片安静与祥和。公孙大娘尚未归来,但她的信心与勇气似乎感染了每一个人。李十二娘守在颖娘的床边,轻声细语地安慰着她。

次日清晨,天色微微泛白,赖仁带着数百名家丁包围了张家。他们手持兵器,面带凶狠,如同一群饥饿的狼,试图强行闯入张家。

张旭站在门前,看着这阵仗,心中虽然惊慌,但仍然保持镇定。他指着门上悬挂的御匾,大声说道:“有御匾在此,我看你们谁敢乱动!”

御匾是唐玄宗亲自赠送的,代表着皇家的威严和庇护。张旭的话一出,那些家丁们顿时停下了脚步,面面相觑。他们虽然凶狠,但也明白触犯皇家的严重后果。

赖仁一看这情景,心生一计,他大声喝道:“你们谁不上,少爷就拿谁是问!”

家丁们被他的话语一激,纷纷向前冲去。他们的脚步声杂乱无章,像是一阵风暴刮过地面。

张旭站在门后,心知这可能是他陷入的无底的深渊。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命运的大手将他推向未知的远方。

家丁们一拥而上,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捆绑住他。他们的动作野蛮而残忍,就像一群疯狂的野兽,不顾一切地掠夺他们的猎物。张旭被强行拖出门外,离开了熟悉的家园。

这时,一道纤细的身影冲了出来。那是张旭的女儿颖娘。她看到父亲被带走的一幕,心如刀绞。泪水在她的眼眶中打转,然后无声地滑落在苍白的脸颊上。

颖娘哭泣着向她的挚友道子求救:“道子,快救救我爹爹!我要想办法把他救出来!”

丫环小凤也在一旁安慰她:“小姐,别怕,我们一定想办法去救张老爷。”

道子看着颖娘,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颖娘,你要坚强。我会帮助你,我们一起想办法营救张老爷。”

就在此时,李十二娘站了出来。她是个刚烈的姑娘,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对颖娘说:“小姐,不必担忧。我这就去赖府自首,一定会帮你把老爷救回来。”

说完,李十二娘转身离去,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路程。她的心中虽然有些害怕,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勇敢地去面对这一切。

李十二娘,一位英勇无畏的女子,为了救回挚友张旭,只身踏入了充满阴霾的赖府。赖府的大门仿佛是通往幽暗地府的通道,沉重而庞大,门檐上镶嵌着金碧辉煌的铜钉,给人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两尊石狮子蹲坐在大门两侧,仿佛是守护这座府邸的卫士,它们的目光深邃而威严,无声地注视着每一个进出的人。

李十二娘站在门前,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坚定和无畏。她深吸一口气,手轻轻搭上门环,叩响了赖府的大门。随着沉闷的声响回荡在空气中,她感到了微弱而坚定的回应。

片刻之后,大门缓缓打开,赖仁的身影出现在门后。他高大魁梧,面容阴沉,眼中闪烁着狡猾和残忍的光芒。他看着李十二娘,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意:“李十二娘,你还敢一个人来。”

李十二娘毫无惧色,她直视着赖仁的眼睛,声音坚定而有力:“颖娘是我救的,你们的人也是我打的,要杀要剐冲我来,你们放了张旭。”

赖仁听后,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嘲讽和恶意:“有胆识,我赖某实在佩服。”他话锋一转,语气突然变得冷酷,“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可不止你一个人有胆识。”

赖仁领着李十二娘穿过大厅,走进了一间密室。密室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赖仁坐了下来,示意李十二娘也坐下。他们之间的气氛紧绷而肃杀,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突和争斗。

“张旭我可以放,但是你武艺高强,还必须得受点委屈。”赖仁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残忍的愉悦。

李十二娘毫不犹豫地点头:“你先放了张旭,我任你处置。”

赖仁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冷笑一声:“姑娘,果然是英雄豪杰。”随后便命令手下将李十二娘绑在一个柱子上。

看着李十二娘被绑在柱子上的身影,赖仁眼中闪过一丝杀意。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好,我放了他。等我把颖娘娶到手,就放了你。先委屈姑娘一下。”话语中充满了阴险和狡诈。

当天夜里,张旭被家丁们放回了家。他步履蹒跚地走进家门,整个人看上去疲惫不堪。颖娘立刻迎了上去,只见张旭面容憔悴,双目无神。

“爹爹!”颖娘喊了一声,泪水涌出了眼眶。颖娘也是泪流满面,她紧紧抱住张旭:“你受苦了。”张旭轻轻拍了拍颖娘的背:“我没事。”他叹了口气,“只是以后这个家恐怕不得安宁了。”道子和颖娘对视一眼,心中都明白张旭说的是什么意思。

那一晚,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屋内没有点灯,只有月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桌上摆着一盘馒头和几碟小菜。这些都是张旭被抓后,家中仅存的食物了。他们的眼神都聚焦在馒头和小菜上,心中却各自揣摩着未来的命运和变数。那满满一桌的菜,无人动筷,就像被时间凝固了一样。颖娘低泣的声音,像一把尖锐的刀,插入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当初就不应该去那个地方。”颖娘的声音在颤抖,她的眼神空洞,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深渊,“现如今,我们该如何是好?”

张旭握着颖娘的手,像是想传递一些力量,却又似乎在借此安慰自己。“这都是命啊。”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苦涩,“只是苦了你和孩子。”

他们的对话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刺向了无边的黑暗,另一方面又像在挖掘深埋的希望。

颖娘看着父母这样,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因自己而起,她想说什么,却最终没有开口。她闭上眼睛,心中像被撕裂一样的痛。屋内沉寂了许久,只能听到颖娘低泣的声音,像一阵阵哀号的风,吹过每个人的心田。

张旭默默地坐在一旁,仿佛在思考着什么。他的眼神深邃,像一片深不见底的湖,映照着这个家的苦与痛。这一夜,他们注定无眠。

第二天清晨,张旭家的门前热闹非凡。两顶花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一帮吹鼓手奏出欢快的喜庆乐曲,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张旭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这时,一个白须老汉走了进来,他的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不容分说地拿起一块红布,轻轻地盖在颖娘的头上。颖娘的双眼顿时变得模糊起来,只感觉到有人拉着她的手,向外走去。

张旭急忙跟在后面,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不安。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这一去何时才能回来。这时,老汉又把张旭拉到一顶轿内,轿子飞快地被抬走了。

在一片荒郊野外,轿子突然停了下来。张旭心中不禁有些紧张,他与轿子里的老头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那浓密的胡子和帽子却让他印象深刻。老头慢慢地摘下帽子,轻轻地拽着胡子,最后,真面目终于展露出来。

“公孙大娘!”张旭惊喜地喊道。

公孙大娘微微一笑,看着张旭说:“张旭,别来无恙。看来你已经猜到我的身份了。”

张旭点了点头,他心中有太多的疑问,但知道此时不是询问的时候。

公孙大娘解释道:“我离开洛阳,来到登封嵩山,是为了寻找一些结识的武林好友。我们这些人,虽然来自各地,但都是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热血男儿。”

她眼神坚定,语气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念。

“在探明了洛阳的情况后,我们决定实施这个送亲除害的计划。张旭听到这里,心中不禁对公孙大娘充满了敬意。他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女子,竟有如此胆识和智谋。

公孙大娘继续说道:“此地不宜久留。我派人护送你们父女到长安暂避风头。张旭,保护好自己和你的女儿,我们将来还有再见之日。”

张旭感慨万千,与公孙大娘道别后,带着女儿踏上前往长安的路途。他们千恩万谢,泪流满面地告别了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女子。

清晨的阳光,温暖地洒落在那静谧的小镇上。那曾经安宁而和谐的赖府,今天却是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都在为这场盛大的婚礼而忙碌着。

在赖府的后花园中,一帮轿夫和吹鼓手正在等待新娘的到来。他们身着鲜艳的衣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然而,他们并非寻常的轿夫和乐手,而是武林侠士假扮的。他们在这特殊的时刻,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此刻,公孙大娘已经换上了颖娘的衣裳,那是一件华美的红色嫁衣,绣着精致的凤凰图案。她轻轻地将红盖头戴在头上,遮住了面容。然后,她坐上了花轿,那花轿是如此精致,仿佛一座小小的宫殿。

花轿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地向赖府走去。赖府的大门敞开,红灯高照,鼓乐齐鸣。喜气洋洋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似乎连空气都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赖仁今天终于迎来了他的婚礼。他身着红色的新郎服,胸前佩戴着一朵娇艳的花,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罪恶的历史,只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刻中。

随着花轿的到来,赖仁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了新娘。他们在所有人的见证下,拜完了天地。然后,他们走进了洞房,那是赖仁专门为新娘布置的新房。房间内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窗前摆放着一对红烛,照亮了房间每一个角落。

一切看似顺利,然而危机四伏。在外面的后花园中,李十二娘被绑在了一棵老柳树上。她的脸上满是惊恐和无助,眼中充满了绝望。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希望。她坚信,那些侠士们一定会来救她。

此时此刻,那些假扮的轿夫和吹鼓手们正在后花园中饮宴。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们知道自己的任务,也知道这场婚礼背后的阴谋。

宴会进行得热闹而愉快,但突然间,一切都变得紧张而紧张。一群身着黑衣的人从天而降,他们是武林中的高手,也是这场婚礼的破坏者。他们迅速制服了赖府的家丁和宾客们,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救出被绑架的李十二娘。他们冲向了后花园,杀死了那些看守的家丁。他们用锋利的刀剑割断了绑住李十二娘的绳索,把她从老柳树上解救了下来。李十二娘感激涕零,她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被这些侠士们改变了。

此时此刻,赖仁正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他急切地走向了洞房的新娘,迫不及待地揭去了新娘的盖头。然而,他并没有看到新娘的真实面容,而是看到了一双冷冽而坚定的眼神。那是公孙大娘的眼神,她不是颖娘,她是来执行正义的侠士。

公孙大娘没有给赖仁任何机会,她一刀送他见了阎王。赖仁的脸上还挂着得意的笑容,但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公孙大娘飞身而去,消失在了夜色中。

整个赖府陷入了混乱之中。家丁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宾客们尖叫着寻找出路。那些假扮的轿夫和吹鼓手们趁机从后门冲了出去,消失在了黑暗中。李十二娘被他们安全地带离了赖府,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她感慨万分地回顾着自己的遭遇和那些侠士们的援手相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