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 第85章 公孙大娘(下)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85章 公孙大娘(下)

作者:西唐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4:24:13 来源:小说旗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了长安。长安城的人们纷纷议论着她们的壮举,赞叹着她们的勇气。张旭听闻她们归来,带着自己的弟子吴道子几次登门道谢。

吴道子,一个在当时已声名远扬的画家,虽然拜在张旭门下学习书法,但他对绘画的热爱却更为深沉。他的画作,笔触细腻,线条流畅,人物生动,被誉为“画圣”。然而,他总觉得自己的画作缺少些什么,直到他跟随师傅张旭来到七秀坊,亲眼目睹了公孙大娘的剑舞。

那日,阳光洒在七秀坊的广场上,公孙大娘身着红衣,手持长剑,翩然起舞。她的剑舞如行云流水,舒缓而自然,仿佛将天地间的灵气都汇聚在了她的剑尖。吴道子看着公孙大娘舞剑,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师傅,您看,公孙大娘的剑舞多么美妙。”吴道子指着广场上的公孙大娘说道。

张旭转头看向吴道子,微笑着点头:“是啊,她的剑舞确实非凡。你看她的剑法,流转自然,如诗如画。这其中蕴含的意境和韵味,正是我书法中所追求的。”

吴道子陷入了沉思,良久后才说道:“师傅,我明白了。我要画出的是人,是人的情感和内心。公孙大娘的剑舞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力量和美感。我要将这种力量和美感融入到我的画作中。”

从此以后,吴道子开始尝试着将公孙大娘剑舞中的意境和韵味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他的画作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力量。他笔下的人物,不仅有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更有深厚的情感和内涵。他的画作中,线条变得更为流畅、圆转,如同公孙大娘的剑舞一般。

张旭看着吴道子的进步,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带出了一个出色的弟子,他的画作将会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公孙大娘的剑舞。

这天扬州瘦西湖河畔下了一整天鹅毛大雪,整个世界都被洁白的雪花覆盖,一片宁静祥和。七秀坊今天没有演出,坊内的弟子们早早地歇息了。夜深人静,只有雪花落在屋顶和枝头的轻微声响。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正坐在暖炉旁聊天,炉火噼啪作响,温暖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两人的话语渐渐慢了下来,眼皮开始沉重,正渐渐有了睡意。李十二娘刚想回房离开,外面突然传来细微的脚步声。

七秀坊的一个弟子轻轻叩响公孙大娘的门,那女弟子进来后悄悄的对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说:“我刚刚去小解,发现有贼进了咱家仓房!我躲在暗处观察了一会儿,看到一个黑影在仓房里翻找东西。”她的声音带着紧张和颤抖,显然是被吓坏了。

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公孙大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慌乱,必须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她低声问道:“你认出那个贼了吗?”

女弟子摇了摇头:“没有,我只看到了一个黑影,没看清是谁。”

公孙大娘皱了皱眉,思考片刻后说:“十二娘你带几个师妹去看看。”

李十二娘点点头,心想“这贼太大胆了,敢到我们七秀坊偷东西,”于是叫上众弟子,她们想来个瓮中捉鳖,好好教训盗贼一下。李十二娘迅速起身,她身形矫健,气势如虹,一时间将众弟子的睡意全部驱散。众弟子纷纷拿起武器,跟随李十二娘冲向仓房。转身离开了房间。顺着雪地上的足迹朝仓房走去。她们心中明白,这场风雪既是自然的灾害,也给潜入的贼人提供了掩护。她们必须谨慎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她们来到仓房外,发现门已经被撬开,里面一片狼藉。李十二娘和众弟子对视一眼,心中都明白,这个贼恐怕已经得手了。

突然,一个黑影从仓房内窜出,向两人扑来。李十二娘挥剑准备迎击,借着大雪的反光,众弟子果见仓房内有一黑影闪动!那黑影似乎也察觉到了不对劲,正要逃跑。众弟子们挥舞着宝剑冲向黑影,寒光闪烁,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突然,一个声音大喊:“住手!”是公孙大娘披衣赶来了。她的出现让众弟子们暂时停下了脚步,但依旧保持警惕地盯着眼前的黑影。那黑影已经无处可逃,只能站在原地,惊恐地看着众人。

大娘点亮了油灯,屋内的景象逐渐清晰起来。众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黑影并不是什么贼人,而是一个人。这人身材高大,衣衫破烂,手中正拎着仓房的几十个馒头。他一脸惊惶地看着众人,眼中满是绝望之色。

公孙大娘看着眼前的人,心中也是一惊。她沉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会在我们七秀坊的仓房内?”

那人没有回答,只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李十二娘见状,不耐烦地说:“不说话就把你抓去官府。”

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名男子颤抖着站在公孙大娘的门前。他的身体因为寒冷和饥饿而颤栗,最终他鼓起勇气开口道:“我……我只是太饿了,想偷点东西吃。”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疲惫,几乎被风雪淹没。

公孙大娘皱了皱眉,她能感受到这个人并非惯犯。他的眼神中透露着一丝无奈和恐惧,显然是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她心中犹豫片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最终,她转身回房,拿出了三十两银子。这些银子是她平日里辛苦积攒的,原本打算用来应急。但是看着门外那个可怜的男子,她决定把这些银子给他。

她将银子递给那个男子,深思着说:“这些银子足够你解决温饱,甚至可以做点小生意。你走吧,但记住,不要再犯。”

那男子愣住,抬头看向公孙大娘,眼中满是感激。他紧紧握住银子,声音哽咽:“公孙大娘,您的恩情,我永生难忘。这银子不仅救了我,还救了我全家七口人的命。”说完,他扑通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公孙大娘连忙扶起他,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她知道自己的这个举动虽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问题,但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一个人。

然而,那男子走了两步,又折返回来。他从怀中掏出一柄带鞘短剑,递给公孙大娘:“大娘,您的大恩我无以为报,你们都是练剑之人,这把短剑留给您做个念想。”

公孙大娘愣住了,她没想到这个男子还会送上一份礼物。她知道这柄短剑对他来说一定非常重要,也许是他家族的传家之宝。但是看着那个男子坚定的眼神,她知道自己不能拒绝。

于是,她接过短剑,心中默念道:“希望这把短剑能够见证你的感激之情,也希望你的生活能够因此而改变。”

那男子深深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了风雪之中。公孙大娘拿着那柄短剑,心中感慨万分。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但却也明白这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问题。

众弟子面面相觑,不理解大娘为何轻易放走这个人。李十二娘不满地质问:“师傅,你怎么能这样就放他走了?”公孙大娘摇了摇头,道:“人不到绝境不会轻易犯错。而且他看上去并非小贼,家中定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才会出此下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怎能见死不救?”李十二娘默然无语,她知道大娘的决定不容置疑。外面的雪停了,世界重归宁静。公孙大娘目送着那男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心中波澜起伏。

多年以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却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那时的公孙大娘,已经五十多岁了,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曾经以其卓越的舞技和绝代风华,让整个长安为之倾倒。然而,时代的巨变让这位曾经的红颜佳人,不得不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抉择。

随着安禄山的铁骑攻破长安城,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出逃。一时间,整个城市陷入了混乱之中。七秀坊的姐妹们,也各自为了生存而奔波。公孙大娘看着曾经繁华的坊市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心中的哀痛无法用言语表达。

“十二娘,我们该怎么办?”公孙大娘轻声问道,声音中透露出无尽的迷茫和无助。

李十二娘,是公孙大娘的得意弟子,也是七秀坊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她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更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

“师父,师姐师妹都走了,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的。”李十二娘坚定地说道,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无数人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也加入了南逃的队伍中。他们一路上历经艰辛,面对着饥饿、疾病和战乱的威胁,却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在漫长的逃亡岁月里,公孙大娘的身体逐渐衰弱,但她的心态却始终乐观。经过无数的艰辛,她和李十二娘终于抵达了南方的某个小村庄,决定在这里重新开始生活。此时,公孙大娘已经六十多岁,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李十二娘则是三十出头,正值壮年。为了生计,李十二娘选择去附近的城里表演剑舞,逐渐积累了一些名声。

在夔府别驾元持的家中,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进行。作为当地的名士,元持邀请了李十二娘来表演剑舞助兴。在台上,李十二娘的剑舞如行云流水,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台下的观众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表演中,其中就包括大诗人杜甫。

杜甫坐在观众席上,目光紧紧地盯着台上的李十二娘。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都仿佛带他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时代。

他看着李十二娘起舞,心中不禁想起了年少时在洛阳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那时的公孙大娘,身姿矫健,犹如游龙出海,一曲剑器舞出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低声吟咏着自己当年为公孙大娘写下的诗句。

舞蹈结束后,杜甫走向了后台。他看着李十二娘整理衣物的身影,不禁感慨万分。他轻轻开口问道:“姑娘,你的舞姿让我想起了当年公孙大娘的风采。”

李十二娘转过身,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您认识我师父?”

杜甫点了点头:“我曾有幸观看过她的表演,那是我一生的记忆。”

“师父经常提起您。”李十二娘微笑着说,“她说您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哦,是吗?”杜甫心中五味杂陈,那些曾经陪伴他度过青春岁月的人和事,如今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两人聊了许多关于公孙大娘的往事,也聊到了李十二娘的成长和舞蹈之路。杜甫在交谈中更加深了对这位年轻舞者的欣赏和认可。

交谈过后,杜甫默默地和李十二娘分开后,走到了院子里。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映照出他沉思的身影。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情感。那曾经陪伴他度过青春岁月的人和事,如今只能在记忆中追寻。他轻叹一声,低下了头。

这个晚上,杜甫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这首诗记录了他的情感和思考,也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深深缅怀。公孙大娘,这个名字,曾经是长安的象征,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每当人们提起她,眼前就会浮现出她翩翩起舞的身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单纯快乐的童年。

择日,在李十二娘的引荐下,杜甫终于见到了久仰大名的公孙大娘。他走进那个陌生的院落,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曾经的回忆,此刻都仿佛重现在眼前。

公孙大娘微笑着迎接杜甫,她的脸上虽然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难掩那份独特的韵味。她优雅地请杜甫坐下,两人相对而坐,开始了亲切的交谈。

“公孙大娘,您可安好?”杜甫问候道。

公孙大娘轻轻一笑:“托福托福,老身还过得去。闻听杜少陵先生最近作了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老身深感荣幸。”

杜甫点点头:“那首诗是献给您的,也是对那个美好时代的缅怀。”

“时光荏苒,转眼即逝。”公孙大娘感慨道,“当年的长安城,繁华热闹。我与十二娘,还有那些梨园弟子们,都曾是城中的明星。如今,只剩下我们这些老朽了。”

杜甫听出了公孙大娘话语中的哀伤,安慰道:“大娘莫要伤感,您的影响力长存于人们心中。您的舞蹈,您的技艺,永远都是我们敬仰的榜样。”

公孙大娘微笑着摇摇头:“我知道,人总会老去,但艺术永远年轻。杜少陵先生,您的诗歌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缅怀。”

两人聊得很投机,仿佛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他们谈论着舞蹈、诗歌和那个远去的时代,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了。

这次会面后,杜甫与公孙大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时常相约在月下品茶、聊天,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而那段友谊也成为了杜甫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南方的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李十二娘的才艺出类拔萃,声名逐渐远扬,吸引了许多粉丝和观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终于建起了自己的小窝。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李十二娘刚刚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家中。公孙大娘见她回来,便迎了上去。然而,就在这时,院子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心中一紧,正想关上门,却已经来不及了。

大门被猛烈地撞开,十几匹高大的马匹带着漫天的尘土冲进院子,将两人团团围住。月光下,只见土匪领头的是个独眼龙,他的左眼放光,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与邪恶的力量。只有一只眼的他看起来更加狡猾而残忍。领头的独眼龙厉声叫道:“瞧你们这日子过得不错啊,快拿银子出来,否则大爷手中钢刀可要喝血了!”

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苍白,但他们很快意识到,此刻必须保持冷静。公孙大娘悄悄地将手伸进袖子里,紧握着那把锋利的短刀。李十二娘则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毫无惧色,她知道,只有保持镇定,才有可能逃过一劫。

独眼龙冷冷地扫了他们一眼,嘴角浮现出一丝残忍的笑意。他猛地一挥手,那些土匪便纷纷下马,开始在院子里四处搜寻。一时间,刀剑出鞘的声音、砸碎东西的破碎声、以及土匪们嚣张的笑声充斥着整个院子。

公孙大娘紧紧把李十二娘推进屋里,目光坚定。李十二娘虽然心中惊慌,却依然保持着镇定。她悄悄地在屋内观察,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

他的威胁令人心惊胆战。那种话语如同夜晚的寒风,直刺人心。然而,李十二娘并未因此而畏惧。她从屋子里冲出,双眼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手中紧握着一把短剑,直扑向独眼龙。

然而,事情并未如她所愿。一个小喽啰看出了她的意图,他挥起手中的长鞭,快速而准确地缠住了李十二娘的腿。李十二娘毫无防备,失去平衡,“砰”的一声摔倒在地,手中的短剑却插在了独眼龙的面前,仅差一分便能刺入他的胸膛。

独眼龙愣住了,他看着那把短剑,又看看李十二娘,眼中充满了疑惑。他瞪着李十二娘,大声问道:“这剑是哪儿来的?”

公孙大娘见状,立刻镇定下来。她不动声色地回答:“是我曾经帮助过的人赠送的。”

这话一出,全场顿时一片寂静。土匪首领独眼龙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公孙大娘。他的心中似乎在回荡着那句话,“曾经帮助过的人……曾经帮助过的人……” 突然,他往后退了一步,脸上露出后怕的神情,说道:“好险!我说兄弟们,大水冲了龙王庙了,撤!”

众土匪似乎被独眼龙的命令所惊醒,纷纷翻身上马。马蹄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晰,他们瞬间消失在夜幕之中。只留下公孙大娘、李十二娘和那把插在地上的短剑。

一阵风似的,眨眼间土匪们没了踪影,留下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想做梦一样,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惊魂未定,紧紧抱在一起。忽然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伙土匪并没有空手回头,而是抢了另一户人家。他们不知道这些土匪是否会再次出现,但是他们明白,这次能逃过一劫,全靠那把神秘的短剑。

在第二天的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的身上,她们正沉浸在昨天那惊心动魄的事件中,心有余悸地谈论着。突然间,大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伴随着人嘶马叫声,还有一道高亢的声音:“公孙大娘,你在吗?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啊!”

公孙大娘闻声一惊,与李十二娘对视一眼后,随即走出院子查看。只见昨日那伙强人赫然站在院中,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紧张感。而在他们中间,一位身材高大、气势非凡的男子尤为引人注目。他身形魁梧,犹如一扇门板,正是当年闯入七秀坊仓房的那个人!

公孙大娘看着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微笑:“原来是兄弟你,快请进屋坐。”

那男子却摆摆手,神色凝重:“不必了,坐下来会给你惹麻烦。我是匪,进来会给官家留下把柄。”

这时,只见余量超的情绪愈发激动,迫不及待地问道:“公孙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当年去您七秀坊偷东西的那个年轻人。您不仅没有把我送到官府,还给了我三十两银子。您怎么会来到这里?”

公孙大娘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叹了口气:“唉,因为安史之乱,我们逃难到这里来的。兄弟,你又为何来到此地?”

余量超闻言,连连叹息:“那年你给我的三十两银子,我本想拿着它去赌场翻本,但想到您的教诲,我改变了主意。我按照您的指示做起了小买卖,开始卖一些家乡的小吃。生意还算不错,赚的钱足够养活家人。然而,安史之乱的战火很快烧到了我们那里,我家被叛军抢劫一空,一家老小都饿死了……那种惨状真是无法形容……唉,不提也罢。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和公孙大娘一样逃到南方来。谁知到这里后处处受人欺负,连官家也跟着欺人。我一气之下就上了山,拉起旗帜起义。今天我来这里,一是为了拜见公孙大娘,没有你当年给我的银子,我余量超早就饿死了;二是为了昨天惊扰你们的事道个歉。不知者不怪,还请公孙大娘原谅。”今天我来这里,一是为了拜见公孙大娘,没有你当年给我的银子,我余量超早就饿死了;二是为了昨天惊扰你们的事道个歉。不知者不怪,还请公孙大娘原谅。来人,上礼!”

一声令下,几个小喽啰捧着托盘上前来,上面放着白花花的银子和亮滑滑的绫罗绸缎。

然而,公孙大娘却摆摆手,对眼前的礼物视而不见:“慢着,兄弟。我有两件事要问你。一是你的手下是怎么认出我的?那把短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玄机?”

余量超得意地笑了起来:“不瞒公孙大娘,我在这里发迹后曾命兄弟们返回七秀坊找你,却遍寻不着。于是我发出命令,只要遇到持有这把短剑的人,一定不得惊扰。”

“我曾经发誓,我的这条命其实是公孙大娘给的。如果有任何人敢伤害公孙大娘或者您的弟子,我必定会用我的血来复仇!”。

公孙大娘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转向余量超,眼神凌厉地问:“第二件事,昨晚从我这儿离开后,村里的另一家被抢劫是不是你们干的?”。

余量超没有回避公孙大娘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坦然承认:“是的,是我所为。但这也是我们历来的规矩,所谓贼不走空。我们必须有所收获,才能维持生计。”公孙大娘瞪大了眼睛,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恳求:“兄弟,我在这里居住了多年,这里的每一粒饭,每一滴水,都融入了我和李十二娘的感情。这个地方,对我们而言,就像第二个家一样。这里的人,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你看,为了报答这个家的恩情,为了照顾我们如同亲人的村民,能否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放他们一马?”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公孙大娘的话语在空气中回荡。余量超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的眼睛中闪过复杂的情绪。他艰难地开口道:“公孙大娘,我很敬重您。但国有国法,山有山规。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周围的镇子靠着我们就得养着我们,这帮弟兄们跟着我也得有个吃饭处是不是?今天如果放过了他们,以后就没法混了。再说,我们抢过此镇,别的绺子就知这是我们的地盘,就不会来抢。如果我们不抢,他们也会来抢……”

公孙大娘的脸上露出一丝痛苦的神色,她知道余量超说的是实话。她咬着牙问:“这么说,是毫无转圜的余地了吗?”余量超沉默了片刻,最后艰难地点了点头:“我保证,无人敢动公孙大娘一家。但其他的人家,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哗啦”一声,公孙大娘将一包银子和绸缎狠狠地扔到了院子外面:“这些都是乡亲们的血汗,我无法心安享受。从今往后,我们各行其道,互不相干!”李十二娘惊恐地看着公孙大娘,生怕余量超会因此发怒。

那个独眼龙恶狠狠地吼道:“你这老太婆,敬酒不吃吃罚酒!”然而余量超却猛地一巴掌打在他脸上,声色俱厉地说:“住口!公孙大娘是我们的大恩人,她的话就是命令!我们从此以后不再打扰这里,给我记住!”他转身对其他众人说:“我们走!”说完便率领着众人离开了院子。

院子里重新恢复了安静。公孙大娘默默地捡起银子和绸缎,交给李十二娘:“这些留下吧。虽然不能救所有人,但至少可以帮到一些人。”李十二娘含泪接过银子和绸缎:“大娘您真是大善人!”公孙大娘淡淡一笑:“傻孩子,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于是她们俩就在这座被山贼掠夺过的村子里住下,默默地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管有些伤感与无奈,但她们依然坚信明天会更美好。音冷冽:“我刚刚说过,谁敢惊扰公孙大娘,我就必杀之!你是耳朵聋了吗?”

然后,余量超像一阵风一样消失了,同时顺手洗劫了另一户人家。他的离去带走了所有的喧嚣,留下了一个破碎的村庄和一片悲伤的气氛。村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的财产被剥夺,生活陷入无尽的恐慌。

到了第三天,当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踏上院子的小径时,他们惊愕地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然变得陌生。曾经熟络的乡亲们此刻却刻意回避着他们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斜眼和无声的冷嘲。隐约间,他们甚至听到低沉的议论声,如同寒风中的细语,散播着无端的恶意。

夜幕降临,更为刺心的事情发生了。大门上竟被涂抹了恶毒的黄色粪便,李十二娘气得满脸通红,眼中燃起了怒火,她挥舞着拳头,誓要与侮辱他们的人拼命。然而,公孙大娘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制止了她。这位平日里慈祥的长辈,此刻眼神如刀,紧紧盯着那柄引发风波的短剑,彻夜未眠。

又过了几夜,大雪纷飞,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多年前的寒冬。就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村上再次被恐惧笼罩。土匪如同恶鬼般降临,他们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东西。正当他们准备满载而归时,余量超带领着队伍出现在了村口。他们的目光落在了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身上。

余量超一惊,他连忙下马,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安:“公孙大娘,你怎么会在这儿?”公孙大娘淡淡一笑,目光直视着余量超:“大王,这是最后一次问你,你是否真的不能放过大家?”村上的乡亲们在暗处窥视着这紧张的一幕。余量超沉默了片刻,最后低声说:“公孙大娘,对不起。”

公孙大娘轻轻地叹了口气:“好了,我们不提这个了。今晚我来,是想和你告别。这个地方我们呆不下去了。”她顿了顿,似乎在整理思绪,“不过在离开之前,我想告诉你一件事——你送给我的这把短剑有些古怪。”

余量超一愣,他完全没有想到公孙大娘会提到这个。他疑惑地看着公孙大娘,只见她缓缓地从腰间拔出了那把短剑,剑尖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

“这把剑你送给我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最近才发现它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地方。”公孙大娘解释道,语气中透露着一丝神秘。

余量超正疑惑公孙大娘扫描仪。公孙大娘突然将剑锋指向他的身后。他一愣,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尖锐的惨叫。余量超只觉得一股冷风划过耳边,随后便是李十二娘的惊叫声。他转身一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那把短剑已经刺入了公孙大娘的腹部,直指剑柄。“公孙大娘,你为什么会这么做?”余量超愣住,声音颤抖地问。

公孙大娘痛苦地捂住伤口,气若游丝:“兄弟,别怪我……我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村里的乡亲们。”她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充满了坚定,“兄弟,别怪我这么做。”公孙大娘脸色苍白地靠在墙上,但嘴角仍然挂着微笑,“我这么做,只是不忍心乡亲们再受伤害。”她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记得那年你全家挨饿吗?当年我救了你,我公孙大娘从不后悔……”

余量超眼眶湿润,他默默地扶起公孙大娘,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公孙大娘都是为了保护村民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余量超紧紧抱住公孙大娘,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般滑落:“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声音颤抖,心中的悲痛无以言表。

然而,公孙大娘却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仿佛放下了所有的牵挂和疲惫。她的脸色苍白,嘴角依然挂着微笑,仿佛在默默地告诉余量超,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村子和村民。

李十二娘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向前扑去,却被喽啰们死死拉住。她的双眼充满泪水,望着余量超怀中的公孙大娘,心如刀绞。她痛苦地喊道:“师傅!你怎么这么傻啊!”

余量超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空洞,仿佛失去了灵魂。他低头望着逐渐失去温度的公孙大娘,内心充满了愧疚和悔恨。他知道,这个曾经充满温暖的小村,因为他们的离去,将陷入无尽的寒冬。

他紧紧抱住公孙大娘,声音哽咽:“公孙大娘,我明白你的用意。我曾经发过誓,如果有人敢惊扰你,我必杀之。现在你死于我的剑下,我当然有责任……”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清楚,“我再不是人,又怎敢失信于公孙大娘?”

喽啰们听闻此言,皆是大惊失色。他们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这些年来,余量超一直是他们的头号战将,是他们的依靠和信仰。然而此刻,他却面临崩溃的边缘。

这时,只见余量超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大娘身上拔出短剑。剑锋闪烁着寒光,似乎带着无尽的悲愤和怨恨。他瞪大了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绝望和坚定。

李十二娘惊呼一声:“不!”她想要冲上前去阻止余量超的疯狂举动。但已经来不及了,短剑已经刺入了余量超的心脏。

血,鲜红的血从伤口处渗出,染红了余量超的衣服。他咬紧牙关,勉强稳住身形。他回过头,对着众喽啰说道:“听好了,你们都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我不想看到你们再去祸害那些无辜的穷苦人。寻找一份正当的职业,去过安稳的生活吧。”他的话语带着沉重的分量,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真诚和期望。

众人被他的坚决所震撼,一时间愣在原地。李十二娘泪流满面,她明白余量超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这悲壮的一刻,天空突然变得阴沉起来,仿佛是苍天也在为这位英勇的江湖人哭泣。风轻轻吹过,带走了余量超最后一丝气息。他就这样静静地倒在了地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然后,他再次转过身去,望向怀中的公孙大娘,温柔地说道:“公孙大娘,我来了。我来陪你。”他紧紧抱住公孙大娘的尸体,再也不愿意松手。

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雪花四溅,余量超那高大的身躯带着微笑倒在了公孙大娘的身边,仿佛在告诉她,他来了,他来赴那最后的约定。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众喽啰们默默地站在原地,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敬畏和感动。他们见证了一个英雄的诞生和消逝,也见证了一个充满爱和牺牲的故事。

而这个小村子,也因为公孙大娘的英勇和牺牲,得以保留了下来。村民们感激涕零,将她们的事迹代代传颂。他们铭记着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的勇敢和智慧,也铭记着余量超的悲壮和坚定。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村子里的传说,成为了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象征。

公孙大娘的舞技,如同她的生命一样,绚烂而耀眼。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仿佛在诉说着她的人生故事。她的舞蹈,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看到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辉煌时代。

开元盛世,是公孙大娘生命中的巅峰。那个时代的长安,繁华而热闹,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她的传说。她的名字,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她的舞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然而,人生如同一场烟花,绚烂之后便是寂寥。随着开元盛世的倾塌,公孙大娘的人生也走向了终点。她的舞蹈,如同她的人生一样,绚烂而短暂,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怀念。

公孙大娘的一生,像是一首美丽的诗篇,让人感叹不已。她用她的舞蹈,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也让自己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