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边防军人,在大秦封侯拜将! > 第449章 确实利国利民,值得大力推广!

扶苏听完秦池的话,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他从未想过,一个如此大胆的构想竟然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

他由衷地赞叹道:“桓侯真乃高人也!

此计若行,必将为大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池却只是淡然一笑:“殿下谬赞了。

我只是希望为大秦的繁荣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两人的交谈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但秦池和扶苏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他们知道,这个构想虽然大胆,但一旦实施成功,必将为大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而这场宴会,也因此成为了大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秦池的建议下,扶苏开始着手筹备工农学堂的开办事宜。

他深知,这是一个艰巨而充满挑战的任务,但他也坚信,在秦池的帮助下,他一定能够成功。

……

章台宫内。

祖龙端坐于御案之后,一份关于工农学堂的奏报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份奏报详细阐述了工农学堂的构想与实施方案,其中提到的让工农阶层有机会接受教育并成为官吏的提议,让他感到颇为新奇。

“这奏报中所提的工农学堂,倒是颇为新颖。”祖龙放下奏报,若有所思地说道。

一旁侍立的李斯闻言,立刻接口道:“陛下,此奏报确实颇有见地。

让工农阶层接受教育,不仅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能为大秦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才。”

“嗯,确实如此。”祖龙点了点头,“这份奏报是谁人所写?”

“回陛下,是扶苏公子与少府令秦池共同商议的结果。”李斯回答道,“其中许多具体的构想,都是秦池所提出的。”

“秦池?”祖龙微微一愣,“是他?”

“正是。”李斯肯定地点头,“陛下可能未曾注意,但秦池此人确实颇有才能。

他在少府任职期间,不仅将少府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提出一些新颖的构想。”

祖龙闻言,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这个秦池,倒是让朕刮目相看。

不过,他提出这样的构想,莫非是想振兴公输一脉?”

李斯听了祖龙的话,心中一动。

他想到,秦池提出工农学堂的构想,确实与公输家的理念有些相似。

公输家一直以来都注重实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而工农学堂的设立,无疑也是为了提升工农阶层的技艺和文化水平。

“陛下所言极是。”李斯附和道,“秦池此举,或许确有振兴公输一脉之意。

不过,即便他有此意图,这工农学堂的构想也确实是大有裨益。

若能成功实施,必将为大秦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

祖龙点了点头:“你说得对。

这个秦池,倒是有些胆识和远见。

朕之前未曾多注意他,现在看来,倒是朕疏忽了。”

李斯趁机进言:“陛下,既然秦池有此才能和抱负,不妨多加扶持。

说不定他能为大秦带来更多的惊喜。”

祖龙闻言,微微一笑:“你说得对。

朕会考虑给他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施展才华。”

这场对话过后不久,秦池便接到了祖龙的召见。

当他走进章台宫时,心中不禁有些紧张。

然而当他看到祖龙那赞许的目光时,心中的紧张感顿时烟消云散。

“秦池,你提出的工农学堂构想,朕已经看过了。”祖龙开口说道,“朕对你的想法颇为赞赏。

你愿意为大秦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吗?”

秦池闻言,立刻跪倒在地:“陛下厚爱,臣感激不尽。

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秦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刻起,秦池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不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府令,而是成为了大秦朝廷中备受瞩目的新星。

而他的工农学堂构想也得以顺利实施,为大秦培养出了无数实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两人继续逗弄着女儿,享受着初为父母的喜悦和幸福。

……

旬日之后。

祖龙召集百官上朝,准备讨论太子扶苏提出的一系列国策方针。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方针背后有秦池的影子,但场面上,大家都默契地将功劳归功于扶苏。

朝堂之上,祖龙端坐帝榻,目光如炬地扫过群臣,最后落在扶苏身上。

他缓缓开口:“扶苏,你提出的工农学堂,究竟有何利处?

给朕与百官详细说说。”

扶苏闻言,当即出列,深吸一口气,开始阐述:“父皇,儿臣认为工农学堂之利,首先在于提高生产效率。

以沤肥之法为例,此法能显着提高农田肥力,但若由朝廷单独推广至全国,不仅耗时耗力,且难以确保每个农户都能掌握。

而若设立工农学堂,我们便可教授工农官吏们此法,再由他们去指导农户,如此,推广效率必将倍增。”

说着,扶苏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再者,工农学堂还能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工农阶层中不乏聪明才智过人者,只因缺乏教育机会而埋没。

通过学堂的培养,我们可以发掘这些人才,让他们为大秦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百官们听着扶苏的阐述,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工农学堂的构想,确实具有非凡的远见和实用性。

扶苏继续说道:“此外,工农学堂还能促进社会稳定。

工农阶层是国家的基础,让他们接受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将为大秦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祖龙听着扶苏的阐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看向群臣:“诸位爱卿,你们认为呢?”

李斯等重臣纷纷出列附和:“陛下,太子所言极是。

工农学堂之构想,确实利国利民,值得大力推广。”

朝堂之上,赞同之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被扶苏的远见和智慧所折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