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 第151章 周博仁的后路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第151章 周博仁的后路

作者:老街胖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30:21 来源:小说旗

周博仁一直以来都是“大中华论”的忠实拥趸。

周博仁坚定地认为应该以中华为核心,全力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而其他国家的人民,则都应该为实现“大中华”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特别是历史上曾经作为列强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更应该被贬为三等公民,不仅要剥夺其基本的人身权利,还要严格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 2000 多名荷兰船员,周博仁毫不犹豫地决定将他们判定为矿工,石见银山开采量还是太少,毕竟人还是少嘛。

在开始开采石见银山矿之前,周博仁打算充分利用这些人的价值,让他们教导五岛上的汉人如何操作这九艘风帆战舰以及使用火炮。

其实,并不是周博仁不愿意重用这些荷兰人,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存在严重偏差,贵族意识浓厚。

如果放任他们出海,极有可能稍有不慎便逃回欧罗巴,将这里的情况告知那些欧罗巴人,从而引发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如果他们无法返回故乡,那也实属正常。

毕竟海路漫长,海上风浪又如此巨大,船只遭遇风暴沉没也是常有的事,不是吗?

木下正淳率领的四千倭国武士团的成员,登上了安南南部,武士团身后是上百艘大大小小的船。

留守了必要的人看守船只之后,木下正淳带着剩下的武士团成员,从南向北而去。

要说还是这些武士团比较狠,从来没有大明这些天朝上国的高人一等且死要面子的毛病。

直接遇到抵抗就挥着倭刀砍,一路砍到占城。

占城占领之后,又砍到原来交趾布政司的顺化路,稍作休整又一路砍到新平府路。

本来木下正淳想继续向北砍,奈何黎氏和莫氏却联合起来,向大明求援。

安南的南北朝时期,时间跨度从 1533 年至 1592 年,这段历史是安南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又充满动荡的阶段。

它发生在后黎朝前期,即1428 年-1527 年之后,以及郑氏掌控的后黎朝后期(1592 年-1627 年)之前。

这个时期见证了莫朝和后黎朝之间激烈争斗,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势。

北朝(1527 年-1592 年)由莫朝主宰,而南方的后黎朝则陷入了阮姓和郑姓势力的争夺之中。

经过一番波折,后黎朝终于在 1592 年成功击败莫朝,重新夺回了对全国范围内的名义统治权。

然而,莫氏家族并没有就此罢休。

尽管他们失去了国家,但在中国的干涉下,他们曾经短暂地拥有过越南北部高平地区的控制权。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喘息,莫氏最终还是在 1672年终结了他们的命运,彻底走向灭亡。

如今这两个曾经相互视为生死仇敌的家族——黎氏和莫氏,在恐怖的木下正淳所率领的四千人武士团面前,竟然被吓得惊慌失措,不得不联手起来,并向大明寻求援助。

木下正淳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尽管他们的武士团进展异常顺利,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力有多么强大。

实际上,正是因为之前对黎氏的屠杀过于残忍,导致后续的城池一看到武士团的人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

木下正淳带领着整整四千人的队伍,只留下五百人看守船只,其余的三千五百人在仅仅损失了三百人的情况下,就成功攻占了数个省份的领土。

他原本就知道对手实力较弱,却未曾料到竟会如此不堪一击。

此时,身在大明的周博仁得知了黎氏和莫氏已经联手并向大明求援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停止了木下正淳的进攻行动。

同时,周博仁要求木下正淳在占城和安南南部地区大规模搜刮人口,让这些人去耕种土地,以确保自身的粮食供应安全可靠。

等待丰收了之后,估计也要四五个月,一年三熟的占城稻才能大面积供应台湾,到时候台湾估计已经完成了初步开发。

对于临海县这个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周博仁始终无法感到十足的安心与踏实。

毕竟这里身处大明国境之内,且位于江南地区的核心地带,又毗邻大海,大明对其有着极其强大的掌控力。

周博仁心里清楚,倘若有朝一日自己不慎得罪某位权贵,或是让大明朝廷洞悉他在海外所拥有的庞大势力,那么他在临海县的产业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其实,以周博仁目前的实力,若要动用武力来守护自家产业也并非难事,但他认为完全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因为枪口实在不应指向大明。

正因如此,台湾便成为了他心目中的一条后路。

尽管周博仁早已成功攻占济州岛,并且平心而论,济州岛的规模着实不小,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它不仅地处交通枢纽,连通着大明、朝鲜以及倭国三国,而且战略意义非凡。

然而,正是由于距离太过接近,无论是大明、朝鲜还是倭国,只要其中任意两国联手,都足以给周博仁带来巨大的麻烦,令他难以招架。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周博仁决定将自己的根据地设立在台湾。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台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直接面对着福建地区,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

这样一来,周博仁便能够轻而易举地从福建邀请到大明的人民前往台湾耕种土地。

要知道,大明此刻正处于海禁时期,贸易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而福建地区则以山地居多,可供开垦的耕地数量有限,许多农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

这些农民恰好成为了周博仁未来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周博仁相信,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机会和条件,这些农民一定会愿意来到台湾,自己又不缺粮,那个时候的占城稻肯定已经源源不断,周博仁需要的,其实是人口。

有了人口,自己的各种工坊才能开得有声有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