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 第156章 当然用大明猛人的书做教材

当木下正淳率领着四千人的倭国武士团成功地占领了安南南部的大片领土之后,他们并没有继续扩张,而是听从了周博仁的指示,停止了进攻,并将重心转向了大力发展种粮事业。

在周博仁的版图中,对安南的定位是自己的粮仓,以度过小冰河时期,因此他决定派遣申时行培养的专家团队前往安南南部,帮助木下正淳管理这片土地并发展农业。

这个专家团队由一百人组成,其中包括五十名民政方面的专家和五十名农学专家。

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安南南部木下正淳的实际控制区域,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申时行自从接受了周博仁交给他的培养农学和民政专家的任务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他不断地招募那些贫困的童生或秀才,其中有许多都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他们组成了临海专家院,成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

申时行按照周博仁当初教导他的方法,向这些专家们传授基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

如果是农家子弟,他们还会额外学习专门结合农业生产的实践课程。

此外,周博仁也亲自参与教学,教材就是明末时期大明猛人,着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着作《农政全书》。

徐光启,字“子先”,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如今的上海市),他是明王朝后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科学家。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精通“农学”的杰出科学家。

徐光启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最终官至礼部尚书,同时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为人宽厚仁爱,深受同僚们的喜爱。尽管仕途一帆风顺,但徐光启在业余时间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十分热爱科学技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各个领域的研究当中,包括建筑、数学、水利、医药、军事等等。

通过不断努力,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甘薯,便是由徐光启从福建沿海地区引进并推广到内地种植的。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明末大炮的改良工作,并提出了与步兵、骑兵等多军种协同作战的策略。

在大明王朝的末期,一个名叫利玛窦的意大利籍天主教牧师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牧师不仅是个中国通,还精通汉字并且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更难得的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礼节非常熟悉并且充满敬意。

当时,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识后,二人一拍即合,成为莫逆之交。

他们一同探讨学术,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徐光启发现了西方几何学的奥秘,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于是,两人携手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翻译了当时欧洲着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这部着作的出版,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到了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

由于徐光启的努力推广,欧洲近代科学中的天文、数学等领域的知识逐渐传入了中国。这两位朋友的无心之举,竟然无意间充当起了非官方的\"东西方文化科学交流大使\"。

他们的合作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徐光启一生着作颇丰,除了翻译西方科技着作外,还着有多部农学巨着,其中《农政全书》影响最大。

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甘薯疏》、《泰西水法》、《农书草稿》等书籍,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作品不仅涵盖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这些着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农业发展历程更是源远流长。

尤其是到了明末时期,经过长达几千年的沉淀,对于农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且通过各种着作得以传承。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北魏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元朝时期王祯编写的《农书》以及宋代陈敷所撰写的《陈敷农书》等。

这些珍贵的农学宝典成为了后世学者们研究的重要依据,而徐光启正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对这些经典之作进行了深入地研读与思考。

在广泛阅读和分析了这些前辈们留下的农学瑰宝后,徐光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他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书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地提炼、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学”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不仅继承了古人的智慧,更融入了徐光启个人的创新思维,使得传统的农学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这一理论体系为后来的《农政全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这部巨着的灵魂所在。

徐光启并不满足于仅仅进行理论研究,他深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发展。

因此,除了繁忙的政务工作外,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农村,亲自实践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农业技术和措施。

每一次实践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正确的方法和措施,他会详细记录下来;而对于错误的尝试,他则认真总结反思,从中吸取教训。通过这种方式,他不断改进自己的理论体系,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徐光启宽厚仁爱的性格以及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他能够更好地融入民间社会,与农民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他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向他们请教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农业技术和经验,还深刻理解了农民的艰辛和付出。

这种与农民的互动交流,使他的农业思想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徐光启热爱田间劳作,乐于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他积极参与农田灌溉、播种、施肥等活动,亲身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这种实践精神使他的农业理念更加成熟,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尊敬和爱戴。正是因为他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才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农学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