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 第157章 出现变故

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 第157章 出现变故

作者:老街胖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3:30:21 来源:小说旗

例如,他从福建沿海地区引入甘薯到内地种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当时,徐光启因为受到朝中魏忠贤一派的打压排挤,就暂时请假回老家直隶松江府地区休养,名为休病假,其实也是躲避迫害,顺带着他可以静心研究自己的农学。

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听说了福建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种植了一种可以吃的“甘薯”,味道甜美产量高。

于是,他托人运回种子,在自己老宅的后院里亲自种植“甘薯”,实验直隶松江府地区的土壤和环境是否适合“甘薯”生长。

最后,他成功了,就这样“甘薯”在他的推动下大面积地推向了全国。

在研究总结古人的“农学”宝典后,徐光启结合自己实践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工程——编制一部代表当时最新农业技术的农学着作。

这部巨着,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农政全书》。

在编写过程中,徐光启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从不气馁。

每当遇到有疑惑的地方,他都会不耻下问,四处请教。

他会不辞辛劳地去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虚心向他们请教;也会深入民间,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交流,了解他们的种地心得。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他都反复琢磨、推敲,确保其准确无误。

作为一部农学着作,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农民们的实践检验。

因此,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然而,由于徐光启身居要职,日常事务繁忙,只能在请假回家或闲暇时间进行创作。

因此,当他离世时,尽管《农政全书》的初稿已完成,但他还来不及进行最后的校对工作便与世长辞。

幸运的是,他平日里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对待学生也十分真诚。因此,在他逝世后,他的学生们不愿看到老师的这部伟大的“农学”着作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们自觉地对老师遗留下来的初稿进行了详尽的校对和整理工作,最终形成了最终版本的《农政全书》终稿,并流传至今。

《农政全书》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书籍,它以其全面而系统的农业知识体系备受瞩目。这部巨着共有六十卷,篇幅长达五十多万字,展示了作者对农业领域深入研究的成果。

这本书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编着,他精心列出了十二个目录,分别涵盖了《荒政》、《蚕桑》、《牧养》、《制造》等多个方面。

这些目录不仅体现了徐光启对农业各个领域的全面了解,也反映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从卷数之多可以看出,该书对于农业知识的分类非常细致,甚至连“菊”、“枸杞”、“芭蕉”、“百合”等具体作物都有专门的篇章来介绍。

这种分类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并深入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特性和种植方法。

由于《农政全书》在农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后世之人将其与其他四本着名农书——《泛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并称为“五大农书”。

用这种猛人的书做教材,培养出来的农学专家不猛才怪。

更重要的是,周博仁手上还有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优质良种,玉米土豆番薯辣椒番茄,甚至还有橡胶树的种子。

这些种子都随着专家团的船队,向安南南部驶去。

至于临海县的田地,临海学院的试验田更是成片成片的新式农作物。

毕竟诸大绶是临海县令,周博仁虽然最近经济情况堪忧,但是用银子买地那真不是事。

现在大明,哪个官员手里没有几千亩的土地,徐阶在华亭就有二十四万亩良田。

周博仁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不会把土地放在眼里。

周博仁手上区区五千亩地,本身就是官员可以免税,自己也从来没想享受这种特权,当然自己家在应天府的确是享受了,不过临海周博仁还是花银子买地,公平买卖。

原来在这些地上面的农民,也被周博仁雇佣,甚至用上了先进几百年的制度,联产承包责任制。

而且无论是种什么,哪怕是大明农民从来没见过的辣椒,周博仁都能保证收购,而且收购价绝对公平。

就这样,周博仁的田地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几百亩到后来的几千亩。

他不仅买地,还会把一些荒地开垦出来,种植各种农作物。

而那些原本在荒地上生活的农民,也成为了他的佃户,开始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如今几个月过去,整个台湾已经被周家军收入囊中。

二营驻扎在淡水,他们负责镇守北部地区;三营则驻扎在彰化,巩固中部防线;而四营则驻守在大员港,守护着南部的重要港口。

这个大员港,就是历史上曾经被荷兰人占领并且修建热兰遮城的地方,后来被称为台南。

周博仁懒得重新命名,便直接沿用了这个名字。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混淆。

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地位。

在这个港口城市里,人们忙碌地工作着,贸易往来频繁。

码头上停泊着各种船只,货物装卸声此起彼伏。城市中的街道热闹非凡,商铺林立,人们穿梭其中购物、交易。

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而在军事方面,周博仁对台南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

周博仁知道这个港口对于海上贸易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兵力部署在这里。

毕竟,已经有荷兰舰队到了大明沿海,谁知道会不会提前占领台南。

周家军日夜巡逻,严密监控周边海域,确保海上安全。

同时,他们还积极训练士兵,提高战斗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敌入侵。

还有半个月就到约定去台湾鹿港集合的时间,周博仁安排好手上的一系列事情,准备出发去台湾,结果出现了变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