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初唐小闲人 > 第180章 登萧府

初唐小闲人 第180章 登萧府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9: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回到客堂,李让迅速道明了今日的来意。

面对唐俭,他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唐俭是大唐为数不多真正将他当作亲近的晚辈对待的人,其他人,如程咬金,长孙无忌,柴绍之流,总归还是利益牵扯比较多。

至于有几分真心,那就很难说了。

并且他要去江南种地的事情,也还需要唐俭从中转圜。

毕竟他总不能什么准备都不做,就这么带着老婆跑到江南去吧。

那不是去种地,那是去当愣头青。

而唐俭听完李让的打算,眉头便紧紧的皱了起来。

沉吟片刻之后,唐俭摇摇头。

“帮你约见使节寻找稻种倒是小事情。”

“但李小子,不是老夫要打击你,和亲之策是国策,不是你去多种点粮食出来就能彻底废除的。”

“况且,江南之地连陛下的手都插不进去,你怎么就笃定你去了江南一定能站稳脚跟?”

李让深吸一口气,脸色严肃起来。

“唐伯伯,小侄自然知晓这诸多难处,小侄也没想过能在短时间内废除和亲之策。”

“但有些事情总归是要有人去做的。”

“何况小侄去江南种地,也不完全是为了废除和亲之策。”

“三季稻一事一旦试验成功,我大唐将再无缺粮之忧,国力也能更上一个台阶。”

“若是功成,小侄自是名利双收,若是不成,左右也不过是欠下几个人情罢了。”

“所以此事再难,小侄都必须要去尝试一番。”

唐俭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但李让的话也是发自内心。

和亲之策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废除的,但总要有人去试试,况且,去江南种地,对于李让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躲懒机会,更是一个非常好的猥琐发育的机会。

既能避开长安这个漩涡中心,又能让李世民时刻记住他的好,还能由明转暗积攒侯府的实力,简直一举三得。

而选择继续留在关中,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被李世民揪出去当成驴子拉两圈磨。

李让的性子就是个能躺着绝对不坐着的人,哪能受得了时不时的被人当驴使的折磨啊。

更何况,李让还有不得不离开关中的理由。

那便是关中的风水克他。

回到长安不到一年就进了两次大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所在。

虽然大理寺的监牢住着还算舒服,但他绝对不愿意再三进宫了。

唐俭听着李让那些大义凌然的话,忍不住暗叹口气。

随即罢罢手道:“也罢,你是个灵醒的娃子,也是个有能力的娃子,老夫相信你,既然你主意已定,那就放手去干吧,至于稻种之事,正好后日又到了大朝会,各国使节都要向陛下上表,届时老夫帮你问问就是。”

唐俭终究还是选择支持李让,他了解李让,他相信李让做出这个选择,一定是出于深思熟虑的结果。

“嗯......对了,此事可要老夫替你转告陛下?”

唐俭继续追问了一句,显然是已经考量到了李让和李世民之间的分歧。

闻言,李让沉思片刻,点点头道:“那便有劳唐伯伯。”

李让现在不想去见李世民,不仅是因为和亲之事,还因为李世民关了他那么久,他有点记仇。

想必李世民现在也不太想见他。

此事由唐俭代为转告,最合适不过。

拜访唐俭的目的达到,李让便告辞出了唐府,他还要去拜访萧禹,很忙,唐俭也要忙着处理儿子和公主的婚事,更忙。

不过大唐的国公府基本上都在朱雀大街上,互相之间挨得很近,倒是省了李让长途跋涉的麻烦。

到了宋国公府,李让就没有回家的待遇了。

尽管三天前已经送过拜帖,但老老实实的递上礼单请见,规规矩矩的走流程。

门房进去禀报,李让就只能站在外面吹着冷风。

好在宋国公府也没有让他等太久,不多时,国公府的大门便被两个门房推开。

门内传来一道浑厚的声音:“哈哈哈哈,清都山水郎,终于来了,这一天可叫老夫好等啊。”

萧禹的笑声才刚刚传进耳朵里,人便已经踏出了门槛。

宋国公府大开中门迎接李让,可谓是做足了姿态,李让自然也不会拿乔,急忙笑着应了上去。

“小侄见过萧伯伯,叫萧伯伯见笑了,什么清都山水郎,不过是闲暇时分发的牢骚而已,萧伯伯可莫要再取笑小侄了。”

二人相互之间客套了一句,话里话外尽是机锋。

老实说,对于大唐人这种说话习惯,李让可谓是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配合。

没法子,有求于人呐~

萧禹大笑了一阵,一把抓住了李让的手,拉着他就朝府中走。

“贤侄这还是第一次登老夫的门,老夫这小小的国公府蓬荜生辉啊,快快请进,快快请进。”

萧禹动作更是热情,但这言语可谓是将客套拉满了。

李让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对于大唐的礼仪深恶痛绝的理由又增加了一个。

唐人似乎很喜欢拉住别人的手来表达亲近,咱就是说,好好的拱手行礼不好吗,又庄重又卫生。

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的成何体统?

进了国公府客堂,李让还来不及说话,萧禹便大手一挥吩咐道:“来人,设宴!”

宴席,基本操作了,李让还能接受。

国公府因为李让的到来开始忙碌起来,李让和萧禹的交锋也正式开始。

李让要去江南种地,本质上来说就是和江南士族进行一轮新的利益交换。

而萧禹身为江南士族在朝堂的代表,虽然无法决定是否要与李让交换,却能将这个消息传回江南。

这个消息传递回去的过程,就是一次小小的铺垫。

有了这次铺垫,李让再手持《水府图》登顾氏的门,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至少不会出现大家不欢而散的那种情况。

他已经得罪了五姓七家,嗯,现在应该叫五姓六家,因为陇西李氏没了。

没必要再得罪江南士族。

这也是李让为何一定要来拜访萧禹的原因,萧禹扮演的,就是他与江南士族的缓冲地带,有萧禹在,就算谈不拢,也不至于翻脸成仇。

宴席在阵阵悦耳的丝竹声中进行得很顺利。

只是萧禹的表情不如之前那般热情。

倒也正常,江南士族都几百年不曾向中央交过足额的赋税了,李让一上来就要江南士族交税,交税也就算了,还要改种稻种。

这何止是欺人太甚,简直就是欺人太甚。

萧禹现在还没把李让赶出去,实属算他修养良好。

见萧禹沉吟不语,李让倒是不急,交易嘛,本质上就是一个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过程。

他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交换,萧禹自然也可以提出他想要的东西。

很快,宴席来到尾声,二人的交流也逐渐达到尾声。

李让说完他的打算,给出相应的价钱,思索良久的萧禹也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贤侄,我大唐的农税乃是三十税一,不知贤侄有什么理由要江南之地改种你的粮种,又有什么理由上交其中一季的粮食作为赋税,贤侄可知,二税一这等税率,古往今来都未曾出现过?”

萧禹无法理解,李让凭什么觉得江南士族会答应这等苛责的条件。

要知道大唐的农税现在可以说是低得令人发指,就算江南士族足额交税,按照大唐的税率,一亩地按照上中下三等田缴纳,最多也就是三十斤税一斤。

就算再加上义仓税,人丁税,户税,最高也不会超过十税一的概率。

二税一,这是要他们补足几百年来未曾缴纳的赋税吗?

李让听见萧禹近乎质问一般的语气,倒是依旧很淡定。

占城稻的详细情况他已经给萧禹讲述得非常清楚,他能给出的条件也他也说得很详细。

大唐是历史上少见的经历过完整的温暖期的朝代,粮食产量本就比其他朝代的要高一些。

否则开元盛世也不会被常称之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的盛世。

而占城稻引进中原的时候,宋朝气候已经开始逐渐变冷了。

李让记得这种稻子,在明朝进入小冰河时期之后依旧能做到一年两熟。

大宋都能做到将占城稻种植三季,亩产两石以上,没道理气候更加温暖的大唐做不到。

就算李让能力不行,只能种植两季,那一亩地的产出也有四石以上,按一半的税率,依旧还能留下两石多的粮食作为种地的百姓的口粮。

比起北方的粮食产量,这已经非常富余了。

当然,李让知道萧禹真正担心的是什么,他担心李世民尝到甜头之后,会一直按照这个税率征收江南的税。

但,这可能吗?

李世民敢那么做,除非他是真的不想要江南了。

不过,以后足额交税肯定是难以避免的。

慢条斯理的夹了一筷子菜,李让笑道:“萧伯伯,非是小子信口开河,但这种地嘛,总归是要讲究个你情我愿,萧伯伯不妨先将消息传回江南,至于结果如何,到时再论不迟。”

萧禹点点头,深吸一口气道:“老夫自会将话传到,至于结果如何,那就不是老夫能控制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