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初唐小闲人 > 第62章 曲辕犁

初唐小闲人 第62章 曲辕犁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09: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二叔公鸠杖轻轻点地,沉吟片刻后摇头道:“现在是农忙时节,大牲口哪里那么好添置,只能改日问问县衙的官儿能不能想想办法。”

“也好,倒是孙儿问问。”

李让了然,随后也不再提这茬。

大牲口,也就是耕牛,在这个时代的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

整个太平村一百三十多户人家,也就只有不到十头牛,这还是因为二叔公受过太上皇赏赐,是人瑞的缘故,官府才给配了这么些。

其他村子的大牲口只会更少,这个时候大家都需要大牲口,买肯定是买不到的。

几个婶娘送来粥给众人分了吃了,天色也就黑了下来。

李让回到临时居住的小木楼中,点燃了油灯之后,便取出纸笔开始沉思起来。

大唐的田土制度承前朝,被称之为均田制。

最早起源于北魏均田令,即:“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齐时,改称桑田为“永业田”。

太祖开国时着令,年满十八岁的良家男子均可分得田土面一顷,也就是一百亩。

这一百亩之中,有二十亩被称作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

永业田与口分田的区别便在于永业田可以传给儿孙,口分田在其田主身死之后便会被官府收回。

李让已经年满十八岁,按照大唐的律法,可去官府领田土一百亩。

本来其实这件事情在他回到太平村的时候就能去办的,但因为他回村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春耕时节,就算补种粮食也种不了了,所以便一直拖到了现在。

但现在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因为夏收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夏种,春耕种麦子,夏种种糜子,这是关中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的耕种规律。

事实上,糜子这种吃着喇嗓子的粮食,才是绝大多数关中人的口粮。

至于麦子,大部分需要用来交税,就算交完税之后还有得剩,大多数人家也根本舍不得吃。

而是会拉去卖给官仓或者粮商,一斤麦子换来的钱能够卖两斤糜子,对于绝大多数庄户来说,麦子不是粮食,而是钱。

眼下夏种在即,李让肯定是不可能错过的,毕竟他不可能天天去村子里蹭饭,一顿两顿还好,时间久了谁也供不起他这么个闲人。

至于他火器局监正的俸禄,就那点俸禄根本没法子让他过上咸鱼生活。

按照大唐的田土制度,他可以从官府领到一百亩田,再加上原身父亲传给他的四十亩永业田,那就是一百四十亩。

这么多地光靠人力根本不可能种得过来。

但村子里的大牲口就那么多,现在有钱也买不到大牲口,那就只能从工具上想办法了。

沉思片刻,李让开始埋头在纸上画起来。

他画的正是穿越者必备的种田利器,曲辕犁。

这种在大唐中后期才被制作出来的犁,堪称重点作弊利器,不仅能对田地进行深耕,更是能在关中现在普遍使用的直犁的基础上将耕田效率提高数倍。

直犁笨重,最少需要两个大牲口才能拉动,许多大牲口少的村落,只能选择用人拉犁。

而曲辕犁可以解放一头牛,便算是间接性的提高了一倍效率,再加上轻便很多,牛拉起来更省力,又能提高一倍效率。

直犁需要两个壮劳力来操作,轻便的曲辕犁却只需要一人。

buff叠满的情况下,相当于提升了三倍的效率还多。

后世有一个国土面积很小的王朝,用大唐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大唐人口峰值将近两倍的人口,便少不了这种曲辕犁的功劳。

当然,那个王朝引进占城稻这种一年能够两熟甚至三熟的稻米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现在引进占城稻肯定来不及,那就先将曲辕犁做出来再说。

很快,一架与关中完全不同的犁头便出现在了图纸之上。

既然曲辕犁的图纸都画了出来,那水车与水磨也就顺便了,反正都是顺手的事情。

第二天,李让便拿着图纸找到了村中的木匠。

木匠姓张,家中排行老二,所以李让叫他张二叔。

张二叔望着李让拿过来的图纸,左看右看也没能看出这是什么东西,不由得蹙眉道:“这是啥么,看起来像犁,但莫见过这样式的犁吗。”

李让笑着恭维道:“二叔好眼力,此物便是犁,乃是小侄在直犁的基础上改良而成,不知二叔,这样的犁能不能做?”

“嗐,就这简单物事,当然能做。”

“行,那此物便交给二叔了,务必在夏收之前做好,到时候夏种下地,咱村能不能深耕深种,可就全看二叔你了。”

李让一句话,顿时将此物的重要性扩展到了全村。

张二叔当即拍着胸脯道:“二娃子放心,你二叔我家中三代都是吃这碗饭的,不就是夏收之前二叔肯定给你做好。”

李让微微颔首:“那就辛苦二叔了。”

拜别了张二叔,李让又拿着另一张图纸来到了村里的铁匠家里。

曲辕犁之所以能够吊打直犁,当然不是因为一个是直辕一个是曲辕,而是因为两者的犁头不同。

直犁的犁头不够锋利,插进地里也犁不深,曲辕犁的犁头却是一个呈三角形的尖角,比直犁的犁头更加容易深入泥土之中,并且还自带翻土的功能。

铁匠就是张家老大,木匠的亲大哥,村里人现在是无条件相信李让,所以李让很快便说服了张大伯在夏收之前将犁头做出来。

当然,李让也不让他们白做,该付的工钱和材料钱都是照付不误的。

搞定了曲辕犁的事情,李让便回到自己的宅院面前。

说起来,郭淮给李让修的宅子主体上已经竣工了,只差从骊山引水的水渠还不到位,所以宅子里的游泳池和鱼池都还是几个大坑,但宅子已经能够住人了。

不过李让现在并不打算搬进去住,工匠们还在捣鼓绿化带,他不喜欢随时有人在自己家中走来走去。

村外荒地上的肥皂工厂也竣工了,但郭淮家中也有田地,夏收在即,他也需要回去收粮食。

这个时节,没有什么是比收粮食更重要的事情,真到夏收那一天,李世民都得罢朝一日,带着皇后和诸位嫔妃与诸位皇子去乡下皇庄作秀。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五月中旬,县衙派出的衙役走访于各个村落之间,便是为了观察粮食是否彻底成熟。

是的,大唐的官府就是这么人性化,收粮食的时候就连官府的官儿也必须上田里帮忙。

太平村作为方圆十里八乡唯一拥有人瑞的村落,再加上现在出了李让这么个火器局监正,县衙当然不可能只派个衙役前来。

而是县令,县衙主簿亲至。

二叔公与李让亲自作陪,四人在一众衙役的簇拥下走出村子来到临河的麦田边上。

金黄色的麦浪,光是看一眼都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县令王丰从主簿萧山手中接过一簇麦子,轻轻搓揉掉麦子上面的麦穗和麸糠,吹掉麸糠之后,手中便只剩下一把金黄的麦粒。

王丰将麦粒分成三份,分给萧山一份,李让一份。

三人便将生的麦子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二叔公老了,吃不了生粮食,便只能看着三人细嚼慢咽。

片刻后,萧主簿笑问道:“县尊,如何?”

王县令满意的点点头,转头对着二叔公笑道:“老爷子,今年的粮食穗很足,今年是个丰收年啊。”

二叔公闻言,顿时笑道:“呵呵呵,好事,好事,丰收是好事啊。”

“嗯,这样的天气,再有三天便能收割了。”

王丰定下了的收割麦子的日子,李让和二叔公当然没意见。

看完粮食,二叔公鸠杖点地,指着李让笑道:“县尊,这娃子如今也年满十八,既然县尊今日亲至,不如连这娃子分田之事一块儿办了。”

闻言,王丰和李让对视一眼。

随即笑道:“本县正有此意,太平村能出李监正这等大才,足可见村中人文之底蕴,本县今日此来,除了观察粮食之外,本就是打算来给李监正分田的。”

王丰安完老人家的心,随即装作不经意的问道:“老人家,据本县所知,太平村中男并不止李监正一人,既然今日分田,不如剩下的中男也一并分了如何?”

中男,即十四岁至二十岁的少年。

村中十八岁以上的青年都已经领了田地,李让今年恰好满十八,剩下的大多都是些十五六岁的少年,还没到分田的年纪。

所以王县令这话,看似是在询问老人,实则是说给李让听的。

意思就是本县卖你个人情,你要不要?

当然,这些弯弯绕绕,人老成精的二叔公自然不可能不懂,所以他也没说同不同意,而是将询问的目光看向李让,毕竟这个人情最终还是要靠李让去还。

“二娃子,你觉得呢?”

李让笑道:“二叔公做主就是,不过孙儿的建议是既然早晚都要分田,现在分的话,今年还能种上一季粮食,对村里来说也是好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