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蜀山镇世地仙 > 第二百四十五章 地风阴煞,天风秋露

“老爷!”

炤璃叫了一声,

“您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啦!”

程心瞻回到精舍,便看到两个童儿还在收拾东西。

程心瞻笑道,

“今天遇见个呆的,不过你们出门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了。”

“知道啦!”

炤璃脆生生应着。

程心瞻摸了摸童儿的头,回到了自己的静室。他坐到榻上,开始清点哭风僧的洞石以及从朽寿禅院带回来的东西。

玉石、金精、矿物、草药、符纸这种修行常用的东西,程心瞻分门别类按品阶放入洞石收好。

这种东西永远不嫌多,档次低的也可以赏赐给童儿、弟子、晚辈,都用的上。他特意从中挑了一些金、火、风、土四性的灵物,喊来炤璃和白龙,交予他们。

魔宝、邪典、劣丹这一类东西打包好带回宗门,是去芜存菁废物利用,还是焚烧摧毁当作炉柴全凭宗门做主就是。

而程心瞻真正上心的则是罡煞与经书,这也是魔头身上唯一能入他眼的。

意料之中的,和寒识和尚一样,未曾在哭风僧的宝物里找到任何已知天罡的痕迹,这等灵物还是太过难寻。

不过在其诸多魔宝里都有过真煞祭炼的痕迹,而且都是来自于同一道风煞。

但他没有去管那些魔宝,而是拿起一一块石头模样的东西。

这东西形状如倒垂的莲萼,上面的纹理似草木叶脉,但呈现出灰白色,像是死去的贝,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孔洞,而且拿在手上很轻,像是被虫给蛀空了。

这是从哭风僧体内掉出来的东西。

程心瞻一看便知,这分明是哭风僧的肝。

不过常人的肝,自然不会有孔洞,其色质更不会像是一块空心的枯石。修炼有成的人,譬如程心瞻自己,其肝饱满如悬瓠,色青而柔韧,如缟映绀,如青莲叶。

而程心瞻手上的这块肝,上面篆刻着符纹,发着惨白的光,像是坟头的鬼火,而且有一缕一缕的白毛风在这孔洞里穿梭,发出“呜呜”的声响。

这看着倒有些像一个埙。

这魔僧是把自己的肝炼成了一件法宝?

不过程心瞻对魔宝不感兴趣,对人器更是厌恶,他从心府里祭出「火炼赤霄」,剑器化作炉形,并变为香炉大小,当空悬立。

程心瞻将肝器扔了进去,任由剑炉炼化。

这肝器应当是属于魔僧命宝一类的东西,品阶不低,此刻自行散发着法光护佑自身,白风呼啸而出,还想要把剑炉掀翻。

“喵—”

这时,不等程心瞻有所动作,炤璃听见了炉子摇晃的声音,当即就化作了原形,凌空跳跃几下便落到了炉盖上。

“吼—”

炤璃端坐于炉盖上,发出了似龙又似狮子的吼叫声,通体散发金光,随即,脚下的剑炉立马就安静下来,任凭里面的肝器如何折腾,也动不得剑炉分毫。

炤璃又往剑炉吐了一道金烟,炉火顿时大炽,那肝器发出鬼哭似的嚎叫。

程心瞻见状笑了笑,便不再去管剑炉,而是翻阅起了那些佛典、法册以及哭风僧的随笔。

到了第二天早晨,该是摄紫的时候了,程心瞻才从书籍里收回自己的目光。

这时他一看,剑炉里已经没有肝器的影子了,只留下了一团精粹的白风。

而剑炉上的猫也不见了,他的桌案上留下了一张符纸,上面画着一猫一狗在搏斗一个骷髅头。

程心瞻笑了笑,心想这两个闲不住的应当已经手痒许久了。

至于两童的安危程心瞻倒也不担心,猫儿狗儿跟随自己修行许久,根基扎实,在山里又颇得师尊和师妹喜欢,一身法宝齐全,等闲人伤不了他们。

他收起了符纸,随后又雷打不动摄食了紫气,再回过头来看那团丹炉里的风。

这自然就是那道真煞了。

此时,他读了哭风僧留下的东西,自然已经知道了这风煞的名字与来历。

和寒味湖一样,这是一道朽寿禅院祖传的煞,唤作「白眚无常煞」,能白人发肤,败人血肉,松人筋骨,散人魂魄,是一道灭绝生机的阴煞。

相传,这是一道从地府里吹出来的煞。

其作用和程心瞻想的也一样,朽寿禅院修行衰风,借肉身衰老与光阴流逝来体悟生死之间的大恐怖、大机缘,这在八苦之中也算得上乘法门。

只不过真正的衰风修行很是艰难的,朽寿禅院的历代魔僧少有人能炼成,眼见传承都要断了。

所以自朽寿禅院的某一代主持找到了这道「白眚无常煞」后,发现此风亦能吹人衰老,虽然不是急景凋年,而是侵夺生机的法子。

但无论怎么说,这也勉强算的上是衰风了,朽寿禅院的魔僧不必等到修行出真正的衰风,而绝大多数衰风一脉的法术和法宝又能直接依托于这道风煞炼出来。

这也是为何西康绝大多数的「衰风苦」的传承都灭绝了,而朽寿禅院还能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不过世间早有定论,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朽寿禅院只修阴煞,风毒入体,连肝脏也被炼成了魔宝,这明显是走上了歧路了。

这样一来,那人死道消、传承断绝也是早晚之事,传承到这一代整座禅院只有哭风僧一人便是明证。所以即便没有除魔卫道的人找上门,其自然消亡也过不了多久了。

程心瞻招招手,收起了剑炉,再张嘴一吸,那团阴冷的白风便被他吸入口中,直接从十二重楼进入体内。

炼化阴风煞最好是以阳木煞相制,使其徐徐入身,缓缓炼之。程心瞻现在没有阳木煞在身,不过他却有一道堪称顶级的阳土煞在,「黄极正戊煞」。

这道阳土正煞乃是地肺之气凝结,能安镇乾坤,压制阴风自然不在话下。而且「白眚无常煞」出自地下阴冥,「黄极正戊煞」却为七十二煞首,地煞之极,所以先天便厌胜「白眚无常煞」。

程心瞻以煞制煞,「白眚无常煞」入体后并未掀起什么风浪来。他缓缓炼化这道风煞,体悟着里面的太阴法意。

【灭绝】、【死亡】、【幽冥】、【衰老】、【腐朽】……

虽然说有「黄极正戊煞」压制着,这道阴风未能吹蚀到程心瞻的血肉。但是当程心瞻刻意去体悟风煞法意的时候,那股死亡将近的冷意还是把程心瞻的意识拉入到了九幽风渊中。

他仿佛感觉到自己的血肉在快速的消散,白骨化为飞灰,连魂魄也在风中如残烛飘摇。

而程心瞻也不做抵抗,细细体悟着形骸消解的感觉。

古西方佛教认为生死之间有神妙境界,谓之「中阴」,所谓「死有至生有之间,名“中阴”,具五蕴微细形,破之可即身成佛」,这就是「衰风苦」的法理来源之一。

而在道门中,同样有「生死玄关」的说法,证得「生死玄关」,始知我命不由天。

另外,程心瞻还听温素空说过这样一句话,“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也。”,所以在证尸解仙之道上,体悟形骸散去之感,可以说是必经之路了。

现在,明治山的传承中,也仅剩尸解仙法程心瞻未习得,因为温素空肯定是想程心瞻成就天仙果位的,尸解仙法只能作为后手与传承用,她不想程心瞻过早修行。

所以说,无论是要证「生死玄关」体悟无上奥义,还是为修行尸解仙法做准备,这道风煞对程心瞻可谓是来的恰到好处。

所以此时,他也是完全沉浸在这阴风死渊中,细细领会着,只以纯阳意土之法维持元神不散、不迷失。

他这一体悟,连昴宿也没叫他,错过了几日的紫气,三天后才醒来。

他缓缓睁开眼,那双眸子愈发深邃了。

这时候,他拿出赤瘿葫芦,放出了哭风僧的元神。

历经葫中火域三天的熬炼,尤其是在程心瞻有意的阳火锁烧之下,哭风僧的元神已经在溃散的边缘,便似风中残烛。

在葫芦中,哭风僧一度认为这个道士要直接炼杀自己,致使神形俱灭,所以此时他一从葫芦里出来,便道,

“上仙所问无所不答,只求速死投胎,转生极乐。”

“我只要衰风的修行法门,”

程心瞻说。

而哭风僧已经得了寒识和尚的劝告,当下以及从来也都没有过什么以身殉法的念头,闻言立即就以元神之念把「衰风苦」的法门传给了程心瞻。

随即,在哭风僧的惨叫求饶声中,程心瞻又把他的元神收入了葫中。

他一心二用,一边看哭风僧传来的秘法,一边去看朽寿禅院的典籍佛经以及历代注解,两相对照,以免被诓骗了。

而朽寿禅院传承悠久,典籍也多,有些晦涩不明的地方还要拿起寒味寺与尸陀洞的典籍对照着看。只是好在他之前就跟随醰白散人学了藤文,大致能看懂,真遇上晦涩难懂的,他还要去隔壁求醰白指点。

如此又过了五天五夜,他才把衰风法门看的差不多了。

对照哭风僧随身的心得秘簿以及朽寿禅院历代相传的注解原本,他也基本能断定哭风僧所传的法门没有做什么手脚。

朽寿禅院所传衰风法门称作《证空经》,这里的诸多操风法、炼身法、冥想法以及风宝的炼制之术,程心瞻都不是太感兴趣,这些东西比不上《鸟占》和明治山的两本传承风经。

他想要知道的是在何处能采到衰风以及如何采衰风。

在《证空经》里,把衰风的起源说得神神叨叨,说是西方苦陀佛帝证悟时,以智慧勘破了【宇】,超脱了生死和劫数,在顿悟的瞬间,周身迸发出一阵无形之风,把身边的顽石吹成了粉末,把自己和侍奉在他身边的弟子也都从青年吹成了老者。

佛经里解释,这是说苦陀佛帝已经掌控了【宇】,顿悟了生死,也不再拘泥于皮相。

那股从苦陀佛帝身上迸发出来的风就是衰风。

程心瞻只当看个乐子。

他认为这种推阴拨阳、急景凋年之风只会来自天地造化,和道门所说的灾风、劫风、灾厉五衰之风肯定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两边的称呼不一样而已。

这风是天地权柄,想要修行便已经是窃天地造化,背负因果,难上加难,怎么可能还出自修行人,即便他是仙位佛陀。

所以程心瞻想,顶多也就是那位苦陀佛帝修行了衰风,在他门下弟子前露了一手而已,随后便被他的徒子徒孙夸大其词,以讹传讹了。

这经书里面提到,要想采衰风,有天、人二法。

天风,指的是秋风金华。

佛典里说:「观身如秋叶,随风散坏,知无常苦」,又说:「观四时变迁,唯秋风扫叶有大恐怖,知诸行无常,是名“衰相观”。」

程心瞻闻之不觉得意外,因为道经里同样有类似记述,曰:「金气肃杀,万物凋零,西风过盛,则成劫煞。」。

道家还认为秋风处于阴阳之界变上,一旦秋风失衡,便会演化灾变,《鸿烈》里说:「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

然而仙道贵生,诸多典籍只说了如何避灾调节,却是未曾记载这秋风中的灾气如何修行,亦或是有记载,只是在数次神仙避世以及魔潮中丢失了。

不过好在朽寿禅院偏居西康,地广人稀,倒是把苦陀一脉里对此风的采撷法传承了下来。

佛经里说,要采秋风中的衰气,要在地支子年,霜降前后的十五日内,在夜间子时,当秋风落在草木上即将形成白霜时,那此刻的风里会含有衰风。

光是一听这个天时,就知道采撷衰风的不易了,因为仅一个地支子年,就要十二年才轮到一次,一年里又只有十五个时辰。就这还得遇上霜降,要是遇上地热旱年,那这十二年就白等了。

而这,也只是说此时的风里有衰风而已,想要把这衰风从秋风采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佛经里就记载了一件采风之器和一件收风之器。

采风之器须得以辛金之料炼成捕风网,网眼要三寸三分三厘,网绳粗细不得超过一毫,而捕风网张开,要足够囊括一里之地!

辛金性软,这对炼器手法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而且这样细的网,要采肃杀金风,怕是稍有不慎就得被吹破。

要是一切走运,网未破,在一夜子时里能捞到衰风,风会在辛网上挂起风露,佛经里又称为辛露、死露。

风露成形后,要立即拨下来,以收风之器,也即是以铅锡用秘法铸成宝瓶,给收好了,不然的话马上又要散掉了。

这一晚上能把辛网上的风露都收集起来,能有个一株就不错了。

要想炼成衰风,则是要吞服风露,风露入体,那又是另一番凶险,稍有不慎就是催折生机,更有甚者,风邪入体,当场就化作一堆枯骨。

程心瞻看着有些感叹,这也就无怪修行灾风之法道门已然失传、佛教也即将要断了传承了。

而且他看着看着,又感觉到有些不对劲,这衰风,或是说灾风,似乎是一种天罡呢?

对天时如此讲究,能凝结为露,还要以铅器盛藏,服之则有大凶险。

这不也是天罡的特点吗?

不过在程心瞻观读的道藏里,却又没有一种天罡能与之对应的上的。

莫非是因为现世太过稀少,炼化之人更是屈指可数,所以未曾记录在册?

这并非不可能,因为三十六道天罡虽然是定数,可是天罡也有寿数,有老死的,也有新生的,这时间一长,当世的天罡自然也就记录不全了。

如果真是一道天罡,那这样能改换天时的天罡,要是放在当世里论排名,也是极高的了。

天罡难得,程心瞻觉得能捕到的希望不大,便再去看人法。

他只扫了一眼,便又觉得还是天法要靠谱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