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蜀山镇世地仙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天机无常,我自洞明

金丹有九劫,元婴有三灾。

这便是合道之前所要经历的「三灾九劫」。

元婴三灾是为:雷、火、风。

这朽寿禅院所传《证空经》里,所说的人法采风居然是说四境大修士在度风灾时,那凭空刮来的风里就有衰风。

看到这说法,饶是以程心瞻的定力,也不禁感到无语至极。

在四境度灾时去旁边采风?

他立即就觉得天法采风也没那么难了。

而天法采风说的清楚,需在地支子年深秋寒露的子时采风。

地支子年,是天地阴阳交替、灵炁轮回起始之年。程心瞻掐指算了一下,当下是明四百五十六年,是丙子年,刚好就是地支子年啊!

再算一下日子,今天九月初五,今年的霜降是在九月十五,前后十五天那就是九月初八到九月二十二,时间上还来得及!

还剩四天,那辛金网和铅锡瓶得抓紧炼制了。

时不我待,又是这般凑巧,程心瞻片刻不敢耽搁,立即就起身离开精舍,出了剑阁,要炼制覆里之网,那动静肯定小不了,在剑阁里施展不开手脚。

他化离火而去,耳边还传来剑阁中人的声音,

“就是他!”

“云来散人!”

“不知这次又是哪个魔头要伏诛了。”

“……”

————

程心瞻一路东行,因为西边大雪覆地,鹅毛纷飞,秋风成霜在此地难以表现。

他离开金沙江,飞过了雅砻江,很快又回到了大渡河附近,在大河东岸,便见一山,高有一千六百丈,摩天碍日。

此山在白龙旗山之北,大渡河的上游。

远望此山,峰顶皑皑积雪自是不必多说,山腰东麓却有热气蒸腾,汇成了一片五彩云霞,笼罩了半山。

那里好似有温泉,程心瞻听见了泉水汩汩声,隐约闻见了硫磺气,只不过好像不光是硫磺,那里飘出来的气味很是刺鼻。

程心瞻稍微再走近些,那气味愈发浓烈,闻之让人作呕,还熏得人眼生疼。

这是一片毒气汇成的毒云,难怪发出这样艳丽的色彩。

不过程心瞻又舍不得这里的地热,于是放缓了遁光,先是围着此山飞旋了一圈,确定是一座无主之山,这才显出身形。

为以防万一,他取出一颗「天黄解毒丸」含于舌下,这才落进东麓彩云中。

入山后他便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温泉,不过这温泉之水却不明澈,而是呈现出浊黄色,发出刺鼻的味道。

这里不光有硫磺堆积,而且还有很多毒石,蒸腾而起的烟都是彩色的。

程心瞻左右看了看,心里有了数,这里有地热,地热融化了雪水,雪水再流进毒石坑里形成毒泉,再被地热蒸腾,就形成了特殊的五彩毒瘴。

这毒瘴对金丹境都有威胁,不能久待,对金丹之下更是致命之物,难怪此山无人。

不过程心瞻炼化有「紫火烂桃煞」在身,此煞可视为世间数一数二的地热瘴气,自是不惧此地毒云,而且含服解毒丸后,吐纳如故,倒也没什么影响。

此地冰火交加,正应坎离相索,又无人打扰,适合开炉。

程心瞻便决定就在此处炼宝了。

他祭出「紫火烂桃煞」汇入五彩烟云瘴,以煞为眼,以云为基,布了一个护山法阵,以防打扰。

随即,他再祭出「火炼赤霄」,找了一地热丰沛的开阔处置炉,以地气暖炉的同时,从随身洞石里找起原料来。

阴阳里,辛属阴金,正合霜刃秋锋。五行中,金生丽水,风遇金则结为寒露,所以以辛金制网捕捉秋风寒露,不无道理。

而辛金之料程心瞻是不缺的,因为他当初便是观想麒麟尸,以辛金之气辟的肺府。另外,「秋水」剑有金水二性,为肃杀刑器,平常他也会有意积攒辛金石料以喂养宝剑。

所以此刻,他一下子便拿出许多辛金料来。

他挑挑拣拣,拿出了一袋「白露沉砂」和一盒「蝉衣金片」。前者是白露渗入山阴处的碎金而形成的辛金,性软而易造型。后者是蝉蜕与地下的金石交融而形成的辛金,性韧而不易断。

两者交融用来做网应当是比较合适的。

而这,就是程心瞻修行万法同参的好处了。

因为丹器均有涉猎,所以可以自己炼宝,因为精修五行三剑,所以身上常备金料,因为通晓阴阳,所以更能分清庚辛之别。

待炉热,程心瞻便把金料投入炉中,再祭出葫芦,葫芦吐出一条火龙,盘旋在剑炉之下。

要炼辛金之器,自然起的是丁火,以文火慢煅。

因为时间很赶,更不能出错回炉,所以程心瞻炼得很小心,整整练了三天三夜,直到初八的早上,才把辛网炼好。

因为错过就要再等十二年,所以程心瞻也做足了准备,一次便炼了三张,好在天随人愿,一切都还顺利。

而承露瓶,也就是铅锡瓶,炼制起来就更简单了,以铅锡之料投入火炉中快速塑形,而佛经里说的最难的在铅锡瓶上刻画秘符,在程心瞻这反而是最简单的。

他以刻刀雕符,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只用了一个上午就把三件承露瓶炼出来了。

随即,他便起身收炉,出了山,但是护山大阵他却没有散掉,因为随时有可能回来重新炼网。

出山后他继续往东走,因为高山雪多,风中带雪,不好判断成霜时机。等到了天快黑的时候,才让他找到一片合适的旷野,东西向无大山遮挡,适合采风。

这里是一片溪泽,水草丰茂,不过天气转寒,花草已经有些干萎,大多泛黄了,想来再被秋风刮过几次,就会彻底凋零了。

不过枯荣是阴阳轮转,无需哀愁,等到来年,这里又是郁郁青葱了。

程心瞻找了一处石头坐下,地处西方,又是深秋时节,这里金气浓郁,程心瞻便摄食金气。

不多时,天完全黑下来,群星一一点亮,程心瞻便发现这里的星河格外璀璨,他猜测或许是这里地高人稀的缘故。

等临近子时,他发现从西边刮来的秋风愈发冷了,即便是他也感觉遍体生寒。

子年深秋、寒露子时,阴气至极,阳气初生,这是天数使然,无关修为。无论是裹着秋衣的凡人,还是披着法袍的高真,都会感觉寒意侵体。

程心瞻也停下了食气,《黄帝内经》有言:「子时一阳生,潜龙勿用。」,这个时候寒气太重,不宜食气入体了。

他全神贯注看着地上的伏草,只待落霜的那一刻。

可明明子时已到,寒风瑟瑟,却不见白霜成形,眼看玉兔飞走,时间急逝,直到丑初,程心瞻也未见一点寒霜。

一夜无用功。

好在程心瞻心态比较好,心知如果真有这般简单那也不至于让朽寿禅院断了传承。

他端坐着,一动不动,继续修行风法以及感悟风煞,想要与风更亲近一些。

这转眼又来到了第二晚的子时,他元神出窍,神念广覆这片旷野,以期第一时间能察觉到白霜的痕迹。

一个时辰转眼就过,今夜又未见寒霜。

此后,玉兔又现身了六次,他也足足在这旷野里摄了七天的紫,即便是在九月十五寒露这一天,仍久未见白霜的痕迹。

这夜子时已过,已经是九月十六了,按理来说今夜寒气最盛,应当是最有可能采到衰风的,后几天的希望就愈发渺茫了。

而虽未结霜,可秋风也未曾歇过,在旷野里呼呼的吹着。吹的溪水荡碎月影,吹的草木折腰低伏,不过吹到程心瞻的脸上,却只换来他展颜一笑,随即便听寒风将他的吟唱散遍整个旷野,

“天机如絮乱沾襟,半点不由世人擒。”

如果此时他把哭风僧放出来,后者定然能感同身受,衰风采撷何其难也!实在非是人力所能干预,十二年苦候,往往到头来一场空。

而此风对程心瞻还是锦上添花,对于专修此风的,如果不是师长手里有盈余,能将此风代代相传,那只要断了一代,传承就危险了。

毕竟谁会在修行的初期,花十二年去等风呢?而一旦错过,那又得等十二年。

然而此风的稀缺,又决定了无论谁的手里都不可能有太多的盈余。

这也无怪东西两地的此风修行路都不约而同走向断绝。

不过要是秋风认为程心瞻这是在有感天机无常,抱憾愁叹的话,那它就错了,便听道士下一刻就说,

“我自观风见神鸟,休要贫道候玄音!”

等待无妨,修行常有之事,不过自己既然已经学了占验术,那自然要避免无谓地等待。今年若无缘,十二年后再采也就是了,却是不好继续等在这里磋磨时光。

他的眼中涌现出法光,便见那迎面而来的瑟瑟秋风中出现了一只玄燕,此时深秋,风中还带着松子,其中一粒松子正好出现在玄燕的喙中。

鸟相一闪而逝。

程心瞻点了点头,玄燕是吉鸟,松子为秋实,此相解曰:「燕衔未堕之实,兆当得未发之机」。

看来自己还算走运,应该不会白等。

他心中有了数,心思也跟着安定下来,随即抱元守一,不动如山,静观其变。

时间一晃,就来到九月二十二这天晚上,也就是霜降后七天的最后一天,子时已至三刻。

闭目打坐的程心瞻眉头一动,随即抬手摸了一下眉毛,再放到眼下一看,他不由会心一笑。

竟是白霜。

这白霜未先见于地,未先见于草,竟然先见于眉。

这是天地对自己达到「人和自然,内外混一」境界的认同吗?

此刻,他的心境也已经达到极佳,即便是久候后得见寒霜,也不曾乱了手脚,只把大袖一挥,三张巨网便当空高挂,迎风鼓荡。

三张巨网一字形排开,每张巨网一边都足有一里长,三网横跨三里路,从旷野的北边抵到了南边。

网绳不过一毫,发丝粗细,在夜色中本该是难以察觉的,不过今夜月朗星繁,万里无云,金色的丝线映照着星光月光,风吹网动,便在空中涌起了光浪,竟是异常的美丽。

而且辛网上马上开始凝结露珠,映照着星月光辉,很是醒目。

他站了起来,飞向空中,分神化身,一个人忽地化作了四个,三神驾驭三道化身,一人手持一铅锡瓶,哪里有露珠闪烁,化身便凑近上前,伸出手指轻轻在网上一点,寒露便掉下来,落入瓶中。

同时元神再以「提丝人偶法」控制肉身,打落风中的碎石残枝,以免冲破了柔软的辛网。

这个过程大概只持续了一刻钟,子时过半,也就是四刻之后,便不再有新的露珠凝结。

但好在风轻,好在提防,这网倒是未破。好在网多,好在人多,这寒露也收集了不少。

他收了网,四身归一,回到石上坐下,三瓶汇到一起,他掂量了一下,寒露足有五铢重。

程心瞻面上显露出笑意,这样一来,自己心里的那个想法也就能试上一试了。

而此刻,他再看旷野,已经是一地霜白。

他不禁再度感叹天机无常,造化弄人,竟然是等到最后一天才有所收获。若想再收寒露,那就得等到十二年后的戊子年了。

而就在他观地霜而有感天机之时,忽见北方血光大盛,此刻子时夜深,北方却如残阳落日,映透了半天红。

如此异象,他不必施展鸟占也知道这是北方有魔头作乱,大开杀戒。

程心瞻看了一下方位,忽然醒悟,此地的北方,那不就是白河剑阁么!

他顿时化作一道火光,驾剑而去。

离火剑光沿着大渡河北上,走了四百里后,大渡河便向西北折去。而就在此处,程心瞻遥望东北方,在百里外便见有一条白色匹练,逶迤向北。

想必那就是白河了。

程心瞻离开大渡河,飞向白河。

白河名副其实,其水乳白,仿佛羊脂,在血光照耀下依旧保持着本色。他催动剑器,遁速再快几分,风驰电掣,沿着白河继续北去,这一去,又是四百余里。

这时,程心瞻知道,白河就要到头了,白河口就在前方。

因为此刻,在目光的尽头,只见一条大河分界了天地,那水仿佛是在云中奔泻,浩浩荡荡,浊浪排空。

那是黄河。

那也只能是黄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