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引凤归,公主在逃中 > 第134章 文化传承的困境

御书房内,气氛因龙若的话语而热烈起来,仿佛文化复兴的光明未来已触手可及。然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礼部侍郎陈老先生,却在众人激昂的情绪中颤巍巍地站起身来。他浑浊的双眼中透着一丝担忧,与这喜庆的氛围格格不入。

“陛下,”陈老先生的声音有些颤抖,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老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龙若示意他但说无妨,陈老先生这才缓缓开口:“老臣以为,文化复兴固然要创新,但更要注重传承。如今市面上,许多打着‘新文化’旗号的作品,实则粗制滥造,内容空洞,与陛下所期望的文化复兴,恐怕相去甚远啊!”

陈老先生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众人的热情。方大儒等人面面相觑,他们何尝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市井之间,说书人将英雄事迹改编得荒诞不经,戏班子为了博取眼球,随意篡改经典剧目,美其名曰“与时俱进”。这些现象,的确让他们这些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痛心疾首。

“陈大人所言甚是。”一直沉默的周诗人站起身,眉头紧锁,“外来文化涌入,固然可以带来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但也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今,许多年轻人对诗词歌赋不屑一顾,反而对那些来自异域的歌曲舞蹈趋之若鹜,长此以往,我大岐的文化瑰宝,该如何传承下去?”

杨琴师和林画师也纷纷点头附和,他们这些年来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却发现收效甚微。年轻人更喜欢那些新鲜刺激的东西,对于传统的琴棋书画,反而觉得枯燥乏味。

龙若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她意识到,文化复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她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开口,却见御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名内侍匆匆走了进来,在龙若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龙若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她挥挥手示意内侍退下,然后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诸位爱卿,今日就议到这里……”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和无奈,众人见状,也识趣地起身告退。

待众人离去后,龙若独自一人站在空荡荡的御书房内,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夕阳,心中五味杂陈。内侍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陛下,户部尚书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龙若的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然而她眉宇间的阴霾却挥之不去。户部尚书的来意,她不用想也知道,无非是国库空虚,无力支撑她的文化复兴计划。

“宣。”龙若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情绪。

户部尚书步履沉重地走进御书房,他低着头,将一本账册呈了上来:“陛下,这是今年的国库收支情况……”

龙若接过账册,随意翻了几页,脸色愈发阴沉。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如今还要拨款兴办书院、修缮古迹、奖励文化人才,无疑是雪上加霜。

“陛下,”户部尚书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龙若的神色,“并非微臣不愿支持陛下的宏图伟业,只是如今国库空虚,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龙若将账册扔在桌上,语气冰冷:“朕知道,你下去吧。”

户部尚书如蒙大赦,连忙告退。

龙若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大臣们的担忧和民众的期盼。文化复兴,是她登基以来便立下的宏愿,她决不允许因为资金问题而功亏一篑。

“来人!”龙若唤来侍卫,“备马,朕要微服出宫。”

夜幕降临,龙若换上一身普通的布衣,带着几名侍卫,悄然离开了皇宫。她要亲自去民间走访,了解百姓对文化复兴的看法和需求。

夜晚的街道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龙若走进一家茶馆,要了一壶茶,静静地听着周围百姓的谈话。

“听说朝廷要兴办书院,还要免除贫寒子弟的学费呢!”

“真的假的?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可不是嘛,只是这文化,学了能有什么用?还不是要下地干活!”

龙若听着这些议论,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白,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温饱才是头等大事,文化对他们而言,太过遥远。

“老板,结账!”龙若起身,准备离开。

“这位公子,您还没付茶钱呢!”老板笑眯眯地提醒道。

龙若这才想起,自己出门匆忙,竟忘了带银两。她尴尬地笑了笑,正准备解释,却见一名老者走了过来,将几枚铜钱放在桌上:“老板,这位公子的茶钱,我付了。”

龙若感激地朝老者点了点头,老者却摆了摆手:“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只是老朽斗胆问一句,公子可是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

龙若心中一惊,这老者目光如炬,莫非是看穿了她的身份?她不动声色地问道:“老人家何出此言?”

老者微微一笑:“老朽在朝为官多年,如今告老还乡,公子身上的贵气,可不是寻常百姓能有的。”

龙若知道自己无法隐瞒,索性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老人家慧眼如炬,朕正是当今圣上。”

老者闻言,连忙跪倒在地:“老臣参见陛下!”

龙若扶起老者,问道:“老人家如何称呼?”

“老臣姓方,名大儒。”

龙若心中一动,这方大儒,莫非就是……

“陛下,老臣家中尚有一壶好茶,可否请陛下移步品鉴?”方大儒邀请道。

龙若欣然答应,跟着方大儒来到他的家中。

龙若跟着方大儒走进一间朴素的书房,房间里堆满了书籍,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古色古香。

“陛下请坐。”方大儒招呼龙若坐下后,便开始忙碌起来,不一会儿,热腾腾的茶水和几碟精致的点心便摆在了桌上。

“方老先生不必多礼,今日朕微服出巡,是想了解一下民间对文化复兴的看法。”龙若端起茶杯,轻抿了一口,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陛下有此心,实乃百姓之福啊!”方大儒捋了捋胡须,感慨道,“老朽曾在朝中担任礼部尚书,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只是如今世道纷乱,人心浮躁,想要重振文化,谈何容易啊!”

龙若放下茶杯,目光坚定地说:“朕知道这很难,但再难,朕也要做!朕已经决定,拨款兴办书院,广招天下学子,同时也要鼓励民间艺术的发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陛下英明!”方大儒赞叹道,“老朽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他顿了顿,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不瞒陛下,老朽最近正在组织一场学者研讨会,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知陛下可有兴趣参加?”

龙若眼前一亮,这正是她想要了解的!“朕当然有兴趣,不知何时何地举行?”

“就在明日,城外静心寺。”方大儒回答道。

与此同时,在香火鼎盛的静心寺,慧禅师正与几位宗教领袖促膝长谈。

“诸位大师,文化复兴,并非一家一派之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慧禅师双手合十,语气诚恳。

“慧禅师所言极是,”一位身穿道袍的老者点头附和道,“我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也应该为世人所知。”

“阿弥陀佛,”一位身披袈裟的僧人宣了一声佛号,“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文化亦是如此,当广为传播。”

几位宗教领袖你一言我一语,气氛融洽。

“师父,师父!”一个小沙弥匆匆忙忙地跑进禅房,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方老先生来了,说是……”小沙弥凑到慧禅师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慧禅师听完,脸色微微一变,“阿弥陀佛,看来,明日的研讨会,会更加热闹了……”

第二日,龙若身着一袭青衣,微服前往静心寺。寺内,学者云集,气氛热烈。方大儒主持研讨会,他首先邀请龙若上台,将这位年轻的皇帝介绍给大家。龙若简短地表达了对文化复兴的重视,以及对各位学者寄予的厚望。

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发言的是周诗人,他声情并茂地吟诵了一首诗,表达了对盛世的期盼,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然而,他的发言却引来了质疑,一位年轻学者站起来反驳道:“诗歌虽好,却曲高和寡,于民间百姓而言,不过是阳春白雪,如何能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周诗人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无奈地摇头。

随后,杨琴师弹奏了一曲古琴,琴声悠扬,令人沉醉。然而,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一位商人提出了质疑:“琴棋书画,不过是富贵人家的消遣,于普通百姓而言,解决温饱才是首要问题,谁还有心思去欣赏这些?”杨琴师面露难色,不知该如何作答。

林画师展示了他的最新作品,一幅描绘田园风光的山水画,栩栩如生,引来阵阵赞叹。然而,一位老农却提出了质疑:“这画是不错,可对我们这些种地的有什么用?还不如画些耕种技巧,或者治虫方法来得实在!”林画师顿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

面对学者们提出的种种问题,龙若陷入了沉思。她意识到,文化复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相结合,如何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研讨会结束后,龙若将方大儒、慧禅师等人留了下来,继续探讨文化复兴的具体措施。“朕今日听了各位的讨论,受益匪浅。看来,文化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啊!”龙若感慨道。

“陛下,老朽认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教育,”方大儒拱手说道,“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方老先生言之有理,”慧禅师点头附和道,“我等宗教界人士,也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在寺庙、道观等地开办义学,教授百姓识文断字。”

龙若听完,微微点头,心中却在思考着其他的可能性。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像是想到了什么,“各位,朕倒是有个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