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128章 西域全境归入华夏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128章 西域全境归入华夏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平定莎车,设立莎车郡,并将地方吏治与城防事宜妥善交接给紧随而至的朝廷命官,确保一切井然有序后,南路大军如同出鞘的利剑,兵分三路,各自踏上了新的征途。

吕布率领着一支精锐无比的部队,直指疏勒(今喀什),张飞带领兵马向着葱岭进发,孙策则挥师无雷。

疏勒,这个位于喀什葛尔河畔的古老国度,不仅是南北丝绸之路西域出境点的交汇之地,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

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端的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然后再分叉,北线穿越大宛、大月氏、康居,直至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南线则翻越葱岭,经过无雷、大月氏,通往南亚的天竺诸国。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关键的节点,华朝自然不能等闲视之。而疏勒国王,虽然心中明白这一点,却仍试图与华朝讨价还价,保留自己的王位。

然而,当吕布的大军如乌云压境,仅仅两发炮弹便在城墙上炸出了两个触目惊心的大坑时,所有的幻想都化为了泡影。面对华朝大军那不可一世的威势和前所未见的先进武器,疏勒国王深知抵抗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甚至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

于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最明智的道路——开城投降,归顺华朝。

就这样,疏勒国在没有造成双方任何伤亡的情况下被顺利平定,华朝在此设立了疏勒郡。不过,因为疏勒国王的一念之差,没能及时开城投降,疏勒郡的郡长之位就与他无关了。

相较于疏勒的顺利平定,葱岭与无雷的征途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这两国地处帕米尔高原,地势险峻复杂,易守难攻。更为棘手的是,这两国的国君颇具军事才能,他们领悟了游击战术的精髓,不与华军正面交锋,而是选择放弃国都,遁入茫茫山林之中,利用地形优势与华军展开周旋。

更为恶劣的是,在撤离之前,他们竟然将城中的房屋全部焚毁,企图让华军在高原的严寒与物资匮乏中自行退却。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和狡猾的敌人,张飞与孙策并未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他们深知,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冷静和智慧。

于是,他们迅速通过无线电报将战况汇报至洛阳,请求朝廷的支援和指导。皇帝张循在接到战报后,立即展现出了他来自后世的见识和眼光。

他深知,要平定帕米尔高原上的葱岭与无雷,单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赢得民心。于是,他制定了一条“以夷制夷”的妙计,命令张飞与孙策不仅要依靠武力征服敌人,更要通过分发房屋、土地、牧场、牛羊等物资给当地的百姓和奴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华军的向导和盟友,共同搜寻国王叛军的藏身之处,探寻进山剿敌的路径。

这一计策的实施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葱岭与无雷的百姓长期受封建国王和奴隶主的残酷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华军的到来,无疑为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分得了田地的百姓们纷纷加入到搜寻国王的行列中,他们对地形的熟悉程度成为了华军最宝贵的财富。在他们的帮助下,无雷国王的藏身之处很快就被孙策的部队发现。

太平廿二年(215年)的九月,孙策率军攻进了无雷国王藏身的山寨。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无雷国王最终被击毙,无雷国宣告平定。

紧接着,在次月,张飞也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条隐秘的小径。这条小径直通葱岭国王藏身的险要山崖后山,为华军的突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一次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中,张飞亲自率领特种部队从后山小路攀崖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了葱岭国王,并逼降了其部下军队。随后,葱岭国王被押解回国都,经过公审后处以极刑,葱岭亦随之平定。

在华军接收并平定葱岭与无雷两地,着手清理吏治、安抚百姓、重建家园之时,边境地带与大月氏发生了摩擦。

大月氏同样发源于河西走廊,原本属于华夏民族的一支。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断被匈奴、乌孙、汉朝等势力驱赶,最终迁徙至中亚,建立了贵霜帝国。

这一次,大月氏见华军深入葱岭与无雷之地,便企图趁机浑水摸鱼,侵扰华朝边境。他们或许以为华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重重,战斗力定会大打折扣。

然而,他们却低估了华军的战斗力与武器装备的优势。在华军火炮与步枪的强大火力压制下,大月氏军队很快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冲突中,大月氏军队损失惨重,伤亡数千人,而华军却未在正式战斗中死亡一人。

最终,大月氏军队只能狼狈撤退,未敢再越雷池一步。

虽然华军取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但在复杂的帕米尔高原上,他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接收葱岭与无雷的地方部落、重建城镇、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任务艰巨而繁重。

因此华军并没有继续向大月氏国境进攻,而是选择了稳固现有疆域,治理地方,发展经济。

当南路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平定了疏勒、葱岭、无雷三国,设立了疏勒郡,下辖疏勒、葱岭、无雷三地,为华朝在西域的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时,华朝的北路大军也在高顺、乐进这两位勇将的率领下,离开了乌孙,踏上了进攻大宛的征途。

大宛虽然同样地广人稀,但因其地处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宛国王图尔阿驰,虽然对华朝的强大充满了畏惧,但他并不想轻易地放弃自己手中的王权。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付出一定的领土和金银作为代价,邀请大月氏、康居这两个邻国出兵相助,共同抵御华朝的入侵。

大月氏和康居,之前因为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出兵援助乌孙,导致乌孙国被华朝所灭。这一事件让他们深感后悔,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大宛一旦被灭,华朝的兵锋必将直指他们两国,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的。因此,当大宛国王图尔阿驰向他们发出求援的信号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各自派出了三万人的军队,前来大宛,帮助图尔阿驰坚守贵山城。

贵山城作为大宛的国都,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加上大宛倾尽全国之力征召的十万兵力,贵山城内一时间拥有了十六万大军。

图尔阿驰坐拥十六万大军,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豪情壮志。他坚信,只要他不像乌孙国王那样愚蠢,在城外被华军包了饺子,这十六万大军,就算华军用炮弹炸,也炸不完。

然而,高顺、乐进这两位华朝名将,却并没有按照图尔阿驰的预想行事。他们并没有直接攻打贵山城,而是选择了绕路、翻山越岭,将贵山城四周的通道全部堵死。

这样一来,贵山城的人无法离开,大月氏、康居的援军也无法向贵山城输送粮草和后勤物资。时间一久,贵山城犹如瓮中捉鳖,不战自乱。

论战略战术,华朝随便拎出一个大将来,都超越其他国家将领太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华军开始了对贵山城的围困战术。他们每天都不定时地发射几炮,吓得城内军民心惊胆战。

很多时候,华军还会选择在半夜发射大炮,让图尔阿驰和城内军民根本无法安心休息。这种心理战术,让贵山城内的士气逐渐低落,军民们开始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就这样围困了几个月后,康居、大月氏终于忍不住派出了上十万的大军前来救援。然而,他们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突破华军设下的阻击线。华军的火炮和子弹如同狂风暴雨般倾泻而下,让救援的大军损失惨重。最终,救援行动以失败告终,丢盔弃甲逃了回去。

而贵山城内的局势,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细作趁机喊出了活捉图尔阿驰、开城投降的口号,这一口号很快就得到了早已心理崩溃的无数军民的响应。

一时间,贵山城内乱作一团,数万军队叛变,攻入王宫想要活捉图尔阿驰。

图尔阿驰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在贵山城继续待下去了,于是决定开城逃跑,试图冲过华军的包围圈逃往中亚。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华军在各个交通要道上设下阻击线是如此强大,即使他数万人冲击一个几千人的阻击阵地都冲不过去。

在充沛的火炮和子弹的拦截下,图尔阿驰付出了上万人伤亡的代价,也没能冲过阻击阵地。最终,他自己还被华军一名狙击手打伤,被华军俘虏。

大宛的十多万大军,在伤亡了两万余人,又失去了国王的指挥后,剩下的人全部绝望地丢掉了武器,选择投降。就这样,大宛被华朝所平定,设立了大宛郡。

平定了大宛之后,高顺、乐进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分两路大军西进,分别攻入了大月氏、康居,以报他们派兵支援大宛的一箭之仇。

这两路大军如同两把锋利的利剑,直插大月氏、康居的心脏地带。大月氏、康居的边防军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各自付出了上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面对华朝的强大攻势,大月氏、康居不得不选择了遣使求和。他们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并各自割让了两座城池以及边境关隘给华朝,才最终获得了和平。这一战,华朝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还彰显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威严。

倒不是华朝不想继续进攻大月氏、康居,而是他们需要先消化一番西域新平定的领土和人口,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等到时机成熟时,他们自然会再次西进,灭了康居、大月氏等国。

就这样,在太平廿二年(215年)十二月一日这一天,华朝宣布平定西域的战争全部结束。

华朝设立西域州,任命原西域都护府总督张让为西域州长,下辖吐鲁番、秦海、楼兰、于寘、莎车、疏勒、龟兹、乌孙、大宛九郡。

至此,西域真正完全纳入了华朝的领土范围之内。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华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也为华朝未来攻打大月氏、康居、天竺提供了路上通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