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129章 平定青藏高原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129章 平定青藏高原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平定了西域后,那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在华朝的版图上愈发显得突兀。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诸多羌族部落的家园,它们如同星辰般散落在高原之上,各自为政,却又共同编织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

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们或许已习惯了这种分割,毕竟,之前羌族各部从未归于中原王朝统治过。

太偏僻,太难管理了。

但对于来自后世的张循而言,这份遗憾如同利剑般刺痛着他的心。他深知,只有真正将青藏高原纳入华朝的怀抱,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共享华朝的繁荣与昌盛,才能让华夏民族的版图更加完整,更加辉煌。

于是,在太平廿三年(216年)二月十五日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皇帝张循再次下达了一道类似当初对待西域一样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张循,华朝之开国君主,承天地之厚德,循古今之正道,一统中原,奠定太平之基。自登基以来,朕夙兴夜寐,勤勉不息,旨在安邦定国,使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皆享太平之福。今朕之华朝,平定西域,万邦来朝,海内一统,唯余高原之上,西羌诸部,尚未归附,此实乃朕心之所系,亦乃华朝之未竟之业。”

“朕闻唐旄国和白马羌、大牂羌、牦牛羌、唐旄、发羌等部落,世代居住于高原之上,民风淳朴,勇士善战,皆天地之骄子,为高原之魂。然因山川阻隔,信息闭塞,致使华朝与羌族诸部虽有向往之心,却未能深入交流,此实乃双方之憾也。朕每念及此,心中便涌起无限感慨,愿能早日与羌族诸部携手,共筑和平之道,共享太平之福。”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朕特遣使臣,携带朕之满腔诚意,远赴高原,欲与羌族诸部共商大计,共谋和平之道。朕深知,羌族诸部亦有向化之心,愿与华朝共谋发展,共享繁荣。故朕在此公开诚邀,望羌族诸部首领能顺应天命,洞察时势,率部归附,共筑华朝之盛世。朕承诺,羌族诸部归附后,将保持其原有之习俗与文化,尊重其传统,不强行改变;将赐予肥沃之土地,以安其居,使其子孙后代得以繁衍生息;将设立专门之机构,以护其权益,确保其部落之利益不受侵害;将选拔羌族之英才,共参朝政,同享荣华,使其才华得以施展,为华朝之繁荣贡献力量。”

“朕亦深知,太平盛世非一日之功,需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并进。故朕愿与羌族诸部以诚相待,以信为本,共克时艰,共创未来。朕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能共同书写华朝与羌族诸部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望羌族诸部首领能洞察朕心,顺应天命,率部归附。则朕之华朝将如日中天,光照四方;羌族诸部亦将共享太平之福,世代安康。此非朕一人之愿,亦是华朝与羌族诸部共同之期盼。”

“朕知此事非易,然朕心坚定,愿以最大之诚意与努力,推动此事之成。望羌族诸部首领能明察秋毫,顺应时势,共同开创华朝与羌族诸部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之新纪元。”

“此诏既出,天地共鉴。愿羌族诸部早日归附,共筑华朝之辉煌!愿华朝与羌族诸部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未来!”

“太平廿三年(216年)二月十五日,华朝皇帝张循,诏告天下。”

随着华朝特使带着这份圣旨踏入西羌高原各部,一股汹涌澎湃的统一之势向西羌各部首领压了过来。

因烧当羌之前已主动归附并获得了诸多善待政策,这次华朝派人入羌,烧当羌的首领们深感荣幸与自豪。他们不仅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向导和说客为华朝特使引路,还积极协助特使说服高原上的其他羌族部落。

在他们的帮助下,华朝特使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羌族部落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为和平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华朝交界的白马羌、大牂羌、牦牛羌诸部,多年来与华朝之间的商贸交往从未断绝。他们亲眼见证了华朝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日益富裕的生活,心中不禁对华朝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尽管部落首领们有些担心归附后会失去原有的特权和地位,但部下们归附华朝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如今,华朝皇帝又下达了如此诚挚的圣旨诚邀归附,这使得他们更加难以抗拒归附的诱惑。

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这几个羌族部落终于无奈地选择了归附,成为了华朝的一部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华朝与羌族诸部的融合之路就此一帆风顺。在未来的日子里,双方还需要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目标。

但无论如何,白马羌诸部的归附,都标志着华朝与羌族诸部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已经开启。

不过,当华朝的旗帜在高原的大部地盘上高高飘扬,逻些(拉萨)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作为唐旄国的国都,却并未轻易臣服。

国王达云甲,这位拥有着高原儿女坚韧与骄傲的君主,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抗争。他觉得,他的唐旄国地处高原之巅,这里空气稀薄,环境恶劣,对于外来者而言,高原反应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或许,华朝人可能都不知道高原反应的厉害。

于是,达云甲凭借着这份地理上的优势,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华朝皇帝的招降。

他的回复,既显得礼貌而又不失坚决:“唐旄一向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我们不愿得罪强大的华朝,但同样,我们也不愿归附于任何势力之下。我们渴望与华朝和平相处,互通商贸,共享繁荣。请华朝皇帝理解我们的立场,尊重我们的选择。”

与此同时,与唐旄毗邻的发羌部落,首领山獒义也表达了与达云甲相同的意愿。他同样不愿放弃自己作为首领的特权,不愿让自己的部落成为他人附庸。他决心与唐旄并肩作战,互为犄角,共同抵御华朝的入侵。

然而,张循却并未因他们的拒绝而放弃统一青藏高原的信念。他深知,要真正实现华朝的四海一统,就必须将这些高原纳入华朝的版图之中。

于是,他立即从洛阳军区调集了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前往凉州,挺进高原,征讨唐旄和发羌。

但在出征之前,张循也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细心与周到。来自后世的他,深知高原反应的厉害,因此特别嘱咐领军将领张辽:“若有士兵出现高原反应,切不可强行硬撑。一旦发现有士兵出现不适,应立即让他们停下休息,切勿继续前行。只有能承受高原反应的士兵,才能继续去逻些征讨唐旄和发羌。”

同时,他还命令工部利用华朝已有的化学知识,紧急制造了一批氧气瓶,以备急救之用。

就这样,华军的三万大军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抵达了唐旄国的国都逻些城下。然而,此时的军队已经因为高原的恶劣环境和长途跋涉而损失惨重,原本的三万大军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人。

当然,剩下的哪些人并不是死了。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半路撤回去了,华朝并不会不顾士兵生死,强行让他们继续去征讨唐旄和发羌。

但即便到达逻些的军队不足一万人,这些勇士们依然士气高昂,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华朝的荣耀与使命,必须战胜一切困难,征服唐旄国。

达云甲和山獒义怎么也没想到,华朝竟然会真的派兵不远万里跑到这地广人稀的高原上来征讨他们。

不过,他们也没慌。他们认为,凭借着高原气候和自己的五万多兵力,足以守住逻些城,抵御华军的进攻。然而,他们却低估了华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

华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火炮、步枪等先进武器却让他们拥有了强大的火力优势。

仅仅一次进攻,华军就凭借着这些先进的武器,吓破了守军士卒的胆子,轻而易举地攻破了逻些城的防线,攻进城中,活捉了达云甲和山獒义。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华军的强大实力,也彻底粉碎了唐旄和发羌的抵抗意志。

达云甲和山獒义不出意料地被公审处死,无数唐旄和发羌农奴、百姓恢复自由,分得土地、房子、牲畜,过上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的自由生活。

顺利平定高原西羌诸部后,张循立即下令设立西羌州,并任命田丰为州长。在西羌州下,又设立了唐旄、发羌、吐蕃、牦牛羌、大牂羌、白马羌、烧当羌等诸郡,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巩固了华朝在高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也为华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太平廿三年(216年)八月初一,华朝建国已经23年。

此时的华朝,已经拥有了司隶、益州、荆州、交州、扬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雪州、朔州、西域、凉州、西羌等17个州,领土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

这个成就,不仅让华朝的百姓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也让张循实现了他心目中的一个隐藏目标。

然而,张循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华朝的征途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消化好西域、西羌两州,进一步巩固华朝的统治地位。

同时,他还要着手准备从陆海两路攻打大月氏、天竺等地区,以扩大华朝的版图,增加下辖人口。

天竺,这个位于南亚的古老国度,虽然现在已经分裂成了许多国家,互相攻伐,但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优渥,人口众多。据已有的情报估计,天竺诸国的人口加起来得有5000万人左右。这样一个庞大而富庶的地区,对于张循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他深知,只要能够攻打下天竺诸国,不仅华朝的版图将得到极大的扩展,而且他还将有机会获得系统提问距离的飞跃。这意味着,无论是清理国内的地方吏治,还是出征统一全球,他都将得到更大的好处和更多的支持。

因此,张循已经下定决心,要将天竺诸国纳入华朝的版图之中,实现系统升级和实力的飞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