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130章 出兵大月氏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130章 出兵大月氏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有无线电报这一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递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华朝中枢能够迅速掌握边疆动态,及时作出决策。

经过数月的精心治理,西羌高原这片曾经蛮荒的土地,终于逐渐恢复了安宁。大股的叛军已被彻底剿灭,只剩下零星的小股势力躲藏在山川险地苟延残喘,也只需通过持续的、细致的治理工作,便可逐一清除。

在这场地方吏治胜利的背后,华朝所推行的土改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项真正的降维打击,它不仅解放了无数被束缚人身自由的奴隶,让他们看到了自由的曙光,更让广大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华朝的温暖与希望。

土改政策的深入实施,使得华朝在民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无数百姓心向华朝,愿意为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与此同时,华朝还巧妙地结合了自治政策,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从而使得西羌、西域等地的吏治得以理顺,社会秩序井然。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便来到了太平廿四年(217年)。这一年,华朝的内阁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

内阁首辅贾诩与内阁大臣程昱因年龄太大相继退休,陈宫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资历升任为内阁首辅,成为内阁新掌门人。而赵云、荀彧则升任为内阁次辅,他们与陈宫一起,构成了内阁的核心决策层。黄忠、戏志才、荀攸、陈群等人也凭借各自的功绩和能力,成为了内阁大臣,共同为华朝的繁荣稳定贡献智慧与力量。内阁依然保持着七个名额的精简配置,但每一个成员都是精挑细选,才华横溢。

随着内阁成员的更新迭代,华朝的军事领导层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黄忠卸任兵部部长一职,这一重任落在了张辽的肩上。张辽以其过人的武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华朝兵部的新部长。

而高顺则接任了洛阳军区司令的职务,他将以铁腕手段维护华朝心脏地带的安全,北方军区司令的职位则由乐进担任。

除此之外,诸葛亮、庞统、郭嘉、杨修、司马懿等新生代中坚力量经过多年培养,也已走上高位,时刻准备着肩挑重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朝又经过了一年的精心训练和筹备,终于迎来了太平廿五年(218年)三月的出征时刻。这一次,华朝多路大军齐头并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对外扩张行动。

首先,北方军区司令乐进坐镇朔州龙城,稳稳地镇守着华朝的北疆。他不仅要确保北方和西域的安全,还要让丁零、坚昆、康居、帕提亚(安息帝国)等周边国家不敢轻举妄动,为华朝的对外战争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其次,西部军区则由吕布亲自挂帅,再次出征。他率领着精锐之师,离开大宛,踏上了征服大月氏(贵霜帝国)的征途。吕布大军只有拿下大月氏后,才能继续征伐天竺诸国。

最后,最为壮观的,莫过于海军总司令周瑜亲自率领的黄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出征的场景。

这三支舰队加上无数大型商船、运兵船,带着东部军区、南方军区数万精锐大军,如同三条巨龙,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直指天竺。

这次战略目标的核心,就是拿下天竺,使华朝直接统辖的人口突破1亿大关,从而为张循的系统外挂带来前所未有的升级。

为了这个目标,华朝甚至暂时搁置了对周边国家的征服计划,选择绕过东南亚诸国,直取天竺。这样的决策,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而其他国家,由于缺乏华朝那样先进的无线电报等通讯工具,信息传递严重滞后。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华朝竟然会做出如此大胆且出其不意的战略选择。

因此,当天竺人还沉浸在懵懂无知之中,根本不知道华朝海军和东部、南部军区已经倾巢而出,向南亚大陆铺天盖地袭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好的防御机会。

即使是最先与华朝接战的大月氏,也未能窥见华朝真正的战略意图。他们只以为华朝是为了报复之前平定大宛时大月氏派兵相助大宛的一箭之仇,而并非意识到华朝对这片土地的渴望与野心。

大月氏,横跨了后世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区域,甚至延伸至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战略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月氏人曾是河西走廊与西域游牧民族中的一员,面对强大的匈奴、乌孙以及汉朝,他们或许曾有过力不从心的时刻,但当他们迁徙至中亚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时,仿佛脱胎换骨,迅速崛起,建立了威震一方的贵霜帝国,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当之无愧的主人。

而那些曾经的土着民族,也在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面前,沦为了大月氏人的奴隶。

在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上,商人们往来穿梭,他们见证了无数帝国的兴衰更迭,而在他们的眼中,当今世界最强帝国非华朝莫属。华朝的繁荣与强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丝绸之路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华朝之后,第二梯队的强国中,大月氏(贵霜帝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各自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大月氏拥有1000多万人口,军队规模超过50万,其实力之雄厚,足以让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然而,大月氏人并非中亚的原住民,他们源自华朝的河西走廊,是羌族人的一支。

因此,大月氏人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们并非本土民族,当地土着对于大月氏人的管辖始终心存不满。为了维护统治,大月氏人不得不将大量的兵力分散到各地关隘和主要城市,以镇压土着的反抗,并防范来自康居、帕提亚、天竺等国的威胁。这样一来,能够用于对抗华朝的主力部队就显得捉襟见肘,总数不到30万人。

尽管大月氏人对于华朝的威胁早有警觉,不仅在边境部署了重兵,还特意加固了城墙,以应对华朝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步枪大炮。

然而,当华朝西部军区的吕布大军发起进攻时,大月氏人的防线还是显得如此脆弱。第一座关隘在华军的猛攻下,连一天都未能坚守,最终沦为了华军的囊中之物。大月氏人丢盔弃甲,伤亡两万余人,余者狼狈而逃。

在华军那无坚不摧的步枪、大炮面前,这个时代的任何敌军都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对于华军而言,打仗并不是最困难的,唯困难的反而是长途行军,翻山过河。

大月氏人对华军设置的第一道天险,便是中亚第一大河——喷赤河。这条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河流,途经后世那条着名的瓦罕走廊,最终流向咸海,成为了大月氏境内的一条生命之河。

大月氏人边境防线被突破后,一路南逃,很快就跨过了喷赤河这道天堑。为了阻止华军的追击,他们果断地将渡河所需的渡船全部烧毁,一点儿机会都不给华军留。

面对这样的困境,吕布只能一边组织兵力侦查适合渡河的地点,一边着手造船,为渡河作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大月氏人也在河对岸日夜巡逻,严阵以待,准备在阻击华军渡河的战斗中利用盾牌来减少步枪大炮的威胁,同时用弓箭对半渡的华军进行致命打击。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吕布表面上在造船渡河,实际上却分兵派出了数千名善泳的精兵,悄悄急行军绕到了上百公里外的上游。这些精兵用防水物资包裹步枪,在夜色的掩护下游过了河,再昼伏夜行赶到了渡河地点,对驻守港口的大月氏军队发动了突如其来的袭击。

这场袭击如同晴天霹雳,让守河的大月氏军队措手不及。他们在华军的猛攻下损失惨重,尽管拼尽全力想要围剿渡河突袭的华军部队,但无奈武器差距太大,始终无法攻破华军的防线。

而北岸的华军主力则趁此机会,发动了渡河作战。在强大的步枪、火炮火力压制下,大月氏人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力量进行反击。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华军第一批主力部队被渡船摆渡了过来,登上了南岸。

这一刻,大月氏人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他们拼死反攻,但最后却只能再次丢下几万具尸体后仓惶撤退,退往了大月氏的首都——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中的巴格拉姆城。

这座坚固的城堡曾是他们心中的骄傲与依靠,但如今却成了他们最后的避难所。

但,大月氏人真的能凭巴格拉姆城守住吗?

没人有信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