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177章 罗马的黑海海峡防线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177章 罗马的黑海海峡防线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此时的罗马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华朝大军如同狂飙突进的洪流,势不可挡地进攻着罗马的地中海沿岸领土。在这场关乎国家存亡的较量中,罗马帝国自身都已是自顾不暇,焦头烂额,哪里还有余力去顾及远在黑海彼岸的阿普色勒这个附属国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普色勒王国成为了华朝大军进攻路上的又一个目标。张合率领着麾下的精锐大军,如同天降神兵般出现在了阿普色勒王国的边境线上。

面对华朝大军的凌厉攻势,阿普色勒王国显然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他们那薄弱的防御体系,在华军那猛烈的火力打击下,瞬间土崩瓦解。而王国内的士兵与民众,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陷入了恐慌与绝望之中。

最终,阿普色勒王国未能逃脱被灭国的命运。张合的北方军区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接将其从历史的舞台上抹去。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华朝大军的强大战斗力与战术策略,更揭示了弱国无外交、附属国难自保的残酷现实。而阿普色勒王国的覆灭,也成为了华朝征服高加索地区之路上又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胜利。

此外,在这场席卷高加索地区的征服之战中,阿巴斯哥部落的抉择显得尤为明智。面对华军那势不可挡的进攻态势,他们并未选择徒劳的抵抗,而是果断地举起了白旗,选择了投降。这一决定,不仅避免了无谓的牺牲,也为阿巴斯哥部落赢得了华朝的宽容与未来的发展机遇。

然而,与阿巴斯哥部落的明智选择不同,拉基卡王国、伊比利亚王国以及阿尔巴尼亚王国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们试图以顽强的抵抗来扞卫自己的国土与尊严,但无奈华军实力太过强大。在那密集的火力覆盖与精准的战术打击之下,这三个王国的防御体系逐一崩溃,士兵们纷纷倒下,王国也逐一走向了惨败亡国的命运。

当张合率领的北方军区在高加索地区势如破竹,最终将伊比利亚王国这个最后的顽固分子彻底征服之时,另一边的西部军区也从波斯州出发,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迅速攻下了阿拉巴王国、阿特罗帕特尼王国以及亚美尼亚王国。

这三个王国的覆灭,不仅标志着西部军区在征服之路上的又一重大胜利,也预示着华朝版图的进一步扩张。

在成功攻下这些王国后,西部军区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立即着手进行善后工作。他们根据华朝皇帝张循的指示,设立了亚美尼亚州,以加强对这片新领土的管理与统治。而首任州长的重任,则落在了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的杨修肩上。他的上任,无疑为亚美尼亚州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至此,无论是北方军区在高加索地区的辉煌战果,还是西部军区在波斯州以西的迅猛攻势,都充分展现了华朝大军的强大实力。

西部军区与北方军区在亚美尼亚的首都瓦加尔胜利会师后,亚美尼亚州正式从张合手中接过了他在高加索地区设立的各个郡县。这些郡县,原本是以各国或部落为基础而划分的,如今则统一纳入了亚美尼亚州的管辖范围。其地域之辽阔,不仅涵盖了后世人们所熟知的土耳其全境,还延伸至了高加索地区的深处,成为华朝疆域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南方,另一场征服之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南方军区,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从阿拉伯半岛出发,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占了地中海沿岸的广袤土地(后世巴勒斯坦、西奈半岛、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地区),被纳入了阿拉伯州的管辖之下。

至此,无论是西部军区与北方军区在亚美尼亚的胜利会师,还是南方军区在地中海东岸的迅猛攻势,都共同书写了华朝疆域拓展的壮丽篇章。

罗马帝国在那些环绕地中海的广袤领土上,曾经布下了重兵把守,企图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然而,在华朝大军那如潮水般汹涌的进攻面前,这些所谓的防线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华军的步枪大炮,犹如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罗马士兵的生命。在猛烈的火力打击下,罗马军队纷纷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他们惊恐万状,只得仓皇乘船逃回罗马本土,以求得一线生机。

这些环地中海的领土,曾经是罗马帝国的骄傲与荣耀,如今却成为了他们无法守护的痛楚。在华朝大军的凌厉攻势下,罗马帝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些领土,他们根本守不住。

甚至,为了保存实力,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被迫放弃了这些地区,将兵力收缩至更为关键的位置。

罗马帝国的这一战略调整,无疑更加凸显了他们对于黑海海峡(后世被称为土耳其海峡)的重视。这条海峡,不仅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重要通道,更是罗马帝国本土与东方世界之间的天然屏障。罗马帝国深知,一旦华朝北方军区与西部军区联手渡过这条海峡,那么他们的本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此,罗马帝国开始紧急调动兵力,加强了对黑海海峡的防守。他们试图以这道天然的屏障为依托,阻止华朝大军的进一步进攻,从而保住自己本土的安全。然而,面对华朝那强大的军事实力,罗马帝国的这一防守策略究竟能否奏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这场围绕黑海海峡的较量,注定将成为华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影响着两个帝国的命运。

在成功拿下地中海东岸的关键地区后,华朝南方军区并未有丝毫的懈怠与停留。他们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继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与强大的攻势,毅然决然地渡过了西奈半岛,进入埃及。

随着他们踏入北非大陆的那一刻起,一场新的征服之战便悄然拉开了序幕。南方军区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猛烈攻打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南岸那些富饶而战略位置重要的领土。他们的目标清晰而坚定,那就是要彻底征服这片土地,为华朝的疆域拓展立下新的功勋。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战场上,北方军区与西部军区携手并进,以势如破竹之势,相当顺利地攻占了罗马在黑海海峡东岸的领土(后世土耳其西部地区)。随着华朝大军的步步紧逼,黑海海峡已经赫然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兵临城下的态势让罗马帝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危机。

南北两条战线的同时推进,不仅展现了华朝大军那无与伦比的战斗力与战术策略,更彰显了华朝对于扩张版图、实现一统全球目标的坚定决心与雄心壮志。

而罗马帝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庞大帝国,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他们能否抵挡住华朝大军的凌厉攻势,守住自己仅剩的领土与尊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无论如何,这场围绕地中海与黑海海峡的较量,注定将成为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罗马帝国在面对华朝大军那势如破竹的进攻时,并未选择坐以待毙。相反,他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与出色的战略眼光。在黑海海峡的西岸,罗马人精心布置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海防阵地,仿佛是一道横亘在华朝大军面前的铜墙铁壁。

为了构建这道防线,罗马人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修建了大量坚固厚实的堡垒,这些堡垒不仅结构严密,而且位置巧妙,能够相互支援,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防御网。

罗马人深知,华朝大军拥有强大的火炮等重型武器,因此他们在修建堡垒时,特别注重了防御工事的坚固性与抗打击能力,力求能够抵御住华军火炮的猛烈轰炸。

而且罗马人并未止步于此。

他们深知,仅仅依靠坚固的堡垒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还准备了一系列的远程攻击武器,如弓箭、巨弩、投石机等,以应对华军可能发起的渡海进攻。

一旦华军开始横渡海峡,这些远程武器便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对半渡之中的华军进行猛烈的打击,力求在华军立足未稳之时,就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当然,罗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华朝大军那先进的机枪大炮、手榴弹以及航空部队,他们的防御肯定会遭受一定的伤亡。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有过丝毫的退缩与畏惧。因为他们深知,这已经是他们能够想出的,最能阻止华军攻入罗马本土的办法了。他们愿意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尊严,付出一切代价。

这道坚固的海防阵地,不仅凝聚了罗马人的智慧与勇气,更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道精神防线。他们坚信,只要这道防线还在,罗马本土的安全就有着坚实的保障。而华朝大军,想要突破这道防线,攻入罗马本土,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罗马帝国在这片关乎生死存亡的黑海海峡西岸,不惜倾尽全国之力,布置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足足达到了五十万之众。这支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士气高昂,誓死扞卫罗马的领土与尊严。罗马统帅深知,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关系到罗马帝国的未来命运,因此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心在这道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的海峡,与华朝大军一决高下。

除了现有的五十万兵力外,罗马方面还制定了灵活的兵力调配策略。他们时刻关注着战局的进展,一旦战事呈现出有利的态势,便会立即从中欧、南欧、西欧等各地迅速抽调兵力,前来支援黑海海峡的防御。这种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无疑为罗马的防线注入了强大的后劲,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华朝大军的进攻。

而另一边,华朝印度洋舰队虽然实力强大,但受限于遥远的路程,目前尚未抵达战场。即便他们最终能够抵达,其海军陆战队的兵力也相对有限,难以在广阔的沿海地区形成过多纵深的占领。更何况,罗马人还拥有广阔的内陆地区作为退路,一旦沿海地区抵挡不住,他们便可以迅速撤退至内陆,依托地形与华军周旋。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罗马方面最为重视的,便是守住黑海海峡这一关键通道。他们深知,只要能够牢牢守住这道防线,不让华朝征西总司令赵云率领的华军西部军区、北方军区联合部队渡过海峡,那么罗马本土的安全就有着坚实的保障。

为了这一目标,罗马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与华朝大军展开一场殊死搏斗。这场战役,不仅关乎罗马帝国的生死存亡,更将成为华朝是否能统一全球的关键之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