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61章 赵云公孙度夹击幽州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61章 赵云公孙度夹击幽州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攻下冀州后,华朝大军在城内展开了全面的搜索和清扫工作。他们俘虏了袁绍多达十余万的残余士卒和官员,安抚了惊恐不安的百姓。冀州城,这座曾经的袁绍权力象征,彻底被华朝攻占。

华军将士纪律严明,令行禁止,老百姓在惊慌了几天之后,渐渐安心了下来。原来,华朝军队真的与袁绍军不同,不会轻易打扰老百姓,即使买卖东西也是给钱的,更不会入室抢劫。

城中烽火台上,换上了华朝旗帜,随风猎猎作响,宣告着新的时代到来。

将冀州城防交给年龄渐大的黄忠后,赵云亲率一万骑兵,亲自向北追击。

袁绍仓惶北逃,带走的也是数千骑兵,步兵追不上袁绍,因此赵云也就不用带步兵了,只需要带骑兵去追击即可。

而袁绍,这位曾经的北方霸主,在逃往幽州的路上,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愤。他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从年少的壮志凌云,到十八路诸侯讨董的风光无限,到坐拥冀州、幽州、青州三州之地三四十万军队,再到如今的落魄不堪,仿佛一场梦一般。

他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只能逃往幽州苟延残喘。如华军继续追来的话,他还得继续往草原甚至漠北逃。

辽东之地,艳阳高照,公孙度立于辽东治所襄平县的城楼上,远眺辽西,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气。

这时,探马来报:“主公,华朝大将赵云、黄忠已攻克冀州,袁绍父子仓皇北遁,逃往幽州而来。”

公孙度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瞬间做出了早已深埋心中的决定。

他缓缓转身,目光扫过麾下将领,沉声道:“袁绍昔日雄踞河北,声势滔天,今却还是被华朝打得犹如丧家之犬,奔逃幽州。此乃天予大功,不取反受其咎!我公孙氏偏居辽东,不是长久之计。华朝军容鼎盛,百姓安乐,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动作,像江东孙策活捉袁术一样,把袁绍献给华朝,为大家谋取一份在华朝安身立命的功劳。”

公孙度几名部下均点头称善。

华朝的鼎盛军容,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偏安辽东做土霸王了。如不早日归附,必遭华军讨伐。打又打不过,那不如早点儿归附,顺便拿袁绍去换功劳,在新朝博取一番富贵。

连主公公孙度都是这想法,当属下的自然更加不会反对了。

于是,公孙度离开城楼,策马返回府邸,挥毫泼墨,草就一道进军令:“全军整备,明日兵发幽州,活捉袁绍,献于华朝,以表我辽东归顺之诚,亦彰我公孙氏之勇武!”

帐内将领闻令,纷纷请战,誓要跟随公孙度前去活捉袁绍,捞一份功劳。

公孙度见状,心中有些惆怅。看来,这些属下也都是想归附华朝的。即使他想负隅顽抗也不现实,没几个人会跟他一起与华朝顽抗到底的。

只是,真的决定归附华朝,他还是有些舍不得的感觉。毕竟,归顺华朝后,他就当不成辽东土霸王了。

但大势所趋,如不趁早打算,等华朝大军兵临城下再投降,哪有现在主动去捉袁绍献功来得划算?

于是,辽东万余铁骑在公孙度的率领下,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浩浩荡荡地离开辽东,途经辽西郡,向幽州广阳郡进发,誓要将袁绍父子擒获,成就一番进献之功。

另一边,袁绍、田丰、沮授等人带着数千亲信骑兵,穿行于荒凉的山野之间,马蹄声急促而杂乱,仿佛是大自然对这败军之将的无情嘲笑。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甘与绝望,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未知与恐惧。沮授与田丰,这两位智谋过人的谋士,此刻也面露忧色,他们深知,幽州并不安全。

即使到了幽州,华朝再派军前来围剿,他们又守得住吗?不可能的,冀州十多万大军都守不住,更别说幽州了。

未来路在何方,大家心里都很迷茫,也很绝望。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群落魄之人。为了携带家眷、金银细软以及多年累积的奇珍异宝,袁绍不得不征用了大量马车。

这些沉重的负担如同枷锁一般,严重拖慢了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在逃亡的路上,时间就是生命,而这份奢侈的负重,无疑是将他们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这日,正当袁绍等人喘息未定,试图在一片密林边缘稍作休整时,一阵震耳欲聋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犹如地狱之门轰然洞开。赵云率领的铁骑,如同黑色的风暴,骤然间席卷而来。

大将蒋义渠脸色大变,向袁绍喊了一声:“主公快走!”

然后就率军义无反顾地迎了上去。

袁绍军仓惶接战,但结果却毫无悬念。

袁绍的军队本就士气低落,加之负重前行,根本无法与赵云麾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华军铁骑相抗衡。

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花四溅,哀嚎声此起彼伏。袁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无力与绝望,只能慌忙逃跑。

在这场残酷的遭遇战中,护着袁绍逃出冀州的大将蒋义渠被赵云亲手斩杀,沮授与田丰两位谋士不幸被俘,多数骑兵在绝望之下选择了投降。

家眷们则在混乱中四散奔逃,金银细软散落一地,成为了这场逃亡的残酷见证。

好在,蒋义渠的牺牲总算为袁绍父子争得了一点儿时间。凭借着仅剩的千余亲兵,袁绍、袁谭父子几人在乱军之中奋力突围,最终侥幸逃脱,但已是狼狈不堪,身心俱疲。

他们一路向北,昼夜兼程,不敢作丝毫停留。穿过重重险阻后,终于抵达了幽州治所广阳郡的蓟县。

在灭亡公孙瓒后,袁绍任命了自己的外甥高干担任幽州牧,既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也为了防范辽东公孙度。

没想到,现在却成了袁绍等人的救命稻草和落脚点。

高干已经提前得到警讯,派兵在?水河南岸迎接。看到袁绍等人如此狼狈,不禁心生感慨。他深知,此刻的舅舅袁绍已不再是那个雄霸一方的诸侯,而是成了一个落难之人。

然而,高干并未有丝毫的怠慢。毕竟,他们是亲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迅速安排袁绍父子及残部过河、入驻城内,并派驻重兵把守?水北岸,防止华军渡河。

在高干的精心安排下,袁绍等人暂时得以安身立命,但心中的屈辱与不甘却如同野火燎原,难以平息。

他们知道,这场败局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更加艰难斗争的开始。赵云已经率军追来,幽州不日又将掀起大战。高干的幽州军兵力并不多,仅有2万余,其他的都被袁绍抽调到南方参与中原大战去了。

现在,靠这点兵力,袁绍实在难以有信心守住幽州。

然而,这还不是令人最绝望的。更令袁绍父子绝望的,是辽东公孙度来袭的消息。

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等等,这么多郡县拦在辽东公孙度西行的路上。如果是平时的话,这些郡县都在袁绍或高干的统辖之下,公孙度别说攻到广阳郡来了,恐怕连辽西都过不了。

但问题是,现在袁绍失败了,冀州、青州丢了,只剩下高干的幽州。而且高干也不敢分兵去把守其他郡县,主力都在广阳郡蓟县,相当于其他郡县都不要了。

如此一来,就靠各郡县的普通县兵来抵挡公孙度,那怎么可能?加上袁绍兵败华朝的消息,各郡太守、县令根本无心抵挡,要么望风而逃,要么举城投降。

几日之间,公孙度就拿下了整个辽西,途经辽西走廊杀到了右北平郡治所土垠县城下。

右北平郡太守派人求援,但高干和袁绍又哪里派得出援兵?

马上赵云都要兵临城下了。

果不其然,一日之后,赵云率军抵达?水河南岸,虽然被高干破坏了桥梁,收走了所有渡河船只,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长的?水,赵云不是非得在高干派人把守的渡口过河不可。之前吕布过淮河、赵云黄忠过绛水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华军有的是办法,赵云渡河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到时候幽州面临赵云和公孙度的两面夹攻,何去何从?

幽州城此时宛如一座孤岛,被赵云和公孙度两面夹击。虽然还未真正兵临城下、短兵相接,但也没什么区别了。

城内,两万幽州兵和袁绍的千余亲兵,士气低落,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绝望与迷茫。城外,赵云率领的铁骑正在?水河南岸想法渡河,令人备感窒息。而更远处的东方,辽东公孙度的大军即将赶来,令人更加绝望。

袁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此刻坐在幽州牧府邸之中,面容憔悴,眼神中尽是疲惫和迷茫。

他的身旁,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以及外甥高干,个个神色凝重,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窒息。

他们深知,眼前的困境已非人力所能轻易扭转,幽州城很难守得住。

“父亲,我等若继续困守幽州,只怕迟早会被赵云与公孙度联手攻破。”长子袁谭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不如我们放弃此城,北出居庸关,或许能寻得一线生机。”

袁绍闻言,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似乎在寻找着共鸣。“我亦有此意,”他缓缓说道,“但北疆之地,多为蛮荒,且与鲜卑接壤,风险重重。不过,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若能与鲜卑结盟,借助其力量,未尝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袁熙闻言,眉头紧锁,担忧道:“鲜卑人向来狡诈多变,与他们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恐怕……”

“二哥所言极是,”袁尚接过话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但眼下我们已别无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搏一搏这未知的机遇。只要我们能保留实力,总有一天能重返中原,再图大业。”

高干也点头附和,表示赞同。幽州几十万大军都守不住,这幽州城怎么可能挡得住华军,还有公孙度的两面夹击?

最终,袁绍拍板决定,采纳了这一大胆而冒险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