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 第98章 来自罗马的航海商队

三国:我能趋吉避凶 第98章 来自罗马的航海商队

作者:明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4:24:09 来源:小说旗

尽管张循以一种深思熟虑且有力的方式调控着如潮水般涌入洛阳的人口洪流,但这座作为当今世界最为强盛国家——华朝的首都,不仅牢牢地把握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脉搏,更是全球商业贸易网络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地位几乎可被视为世界的中心。

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有的魅力,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满腹经纶的学者、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及那些怀揣着无限梦想的旅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的城市规模在不断地扩展,早已突破了昔日内城的界限。董卓之乱时十室九空的惨景还在某些老百姓的记忆中,但如今却就连外城与郊区也变得人满为患,市场如林,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繁荣与活力。

面对这股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张循早在几年前便展现出了远见卓识,他下令在洛水河之南精心选址,着手构建一座全新的洛阳新城。这一举措旨在缓解旧城的压力,同时也为首都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经过数载的辛勤努力,位于洛水南岸数里之遥的洛阳新城终于竣工落成。这座新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古老的洛水之畔熠熠生辉,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

新城区不仅汇聚了司隶州、河南郡、洛阳县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更建有大量现代化的厂房和对外贸易商业区。

这些设施为国内外商家提供了一个广阔而高效的交易平台,使得洛阳新城将成为了华朝与世界交流的新窗口。

这里展现了国家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蓬勃发展的活力,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连接新城区与老城区的,是一座横跨洛河的现代化大桥。这座大桥设计巧妙,气势恢宏,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两岸居民的往来,也成为了洛阳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黄河大桥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城区内的道路,无论是宽敞的主干道还是狭窄的小巷,均铺设了平整坚硬的水泥路面。这样的设计既便于车马通行,又使得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张循还充分考虑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无论是新城还是老城,都修建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能够确保在雨季或突发洪水时,城市能够迅速排水,避免水患的发生,从而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样的举措体现了张循对城市规划的深思熟虑和对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

太平十一年(204年)的夏天,随着洛阳新城的正式投入使用,大量的工商企业、市场以及司隶州各级政府部门有序地搬离了拥挤的老城区。这一举措使得皇城的拥挤状况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同时也为洛阳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创举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广泛赞誉,他们纷纷感叹张循的远见卓识和领导能力。

正当洛阳新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之时,在地中海那片蔚蓝的波涛中,一支由数十艘满载货物的罗马商船组成的舰队正缓缓驶出港口。他们的航向直指遥远而神秘的东方:那个在传说中被富庶与文明光环所笼罩的国度——华朝。

这一年,对于罗马帝国的历史而言,或许只是平凡的一章,但对于这支由两百余人组成的商团来说,却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探险之旅。他们怀揣着对东方的无限憧憬和追求机遇的梦想,踏上了这段漫长的旅程。

商团的领队马库斯·维吉尔是一位在商界享有盛誉的领头人,他的家族世代从事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对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珍品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与追求。

在他的眼中,这些来自东方的精美物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他深知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因此总是以最高的标准来挑选和购买。

近年来,随着皇帝张循对工商贸易的大力支持,丝绸之路不断延伸与拓展,华朝在西方世界的名声愈发响亮。

尤其是两年前诸葛直率领的环球航行船队途经欧洲时,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更是让无数商贾心驰神往。那支船队据说是从地球的另一端起程,历经千辛万苦,横渡太平洋、大西洋,最终抵达地中海。他们的壮举令人叹为观止,地圆学说也震惊了整个罗马帝国。

然而,罗马教廷的教宗却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华人妖言惑众,地圆学说是大逆不道的言论,甚至想要抓捕华朝商人。但当他们面对华朝船队展示的精锐士兵和先进武器时,却吓得不敢动手。

诸葛直作为船队的总督,不仅拜访了罗马帝国的皇帝,还赠送了包括丝绸、茶叶、瓷器、白糖、玻璃器皿等在内的众多东方商品。

这些精美的物品让罗马的皇帝与大臣贵族们赞叹不已,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纷纷表示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绝伦的商品,对东方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往虽然也有来自丝绸之路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将东方商品带到罗马,但那些商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这次华朝官方船队所带来的相提并论。

因此当船队的商品在罗马市场上亮相时,立刻遭到了当地商人们的热烈追捧。许多商品甚至被抢购一空,场面十分火爆。若非诸葛直坚持保留一部分商品继续沿非洲、印度洋航线回国时沿路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交易,恐怕整个船队的货物都会被一抢而空。

在那次哄抢商品的贸易中,马库斯·维吉尔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成功抢购到了几百斤白糖和数十件玻璃饰品。他转手将这些商品贩卖到罗马帝国内陆较远的城市,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这次成功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亲自前往华朝的决心,他渴望能够直接与东方的生产商接触,带回更多、更优质的商品,从而摆脱丝绸之路上波斯、阿拉伯商人的中间盘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经过数月的周密规划与精心筹备,马库斯·维吉尔终于聚集起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商团,商人和各自带的助手、仆人、奴隶赫然达到了五百人之众。

他们不仅携带着沉甸甸的金银财宝,更有精心搜罗的、预期能博得遥远华朝青睐的各类珍稀宝物:香料、兽皮、珠宝、珍稀动植物,无一不透露着马库斯等人对这次远航的重视与期待。

随着一声令下,船队满载着希望与梦想,扬帆起航,踏上了前往神秘亚洲的壮阔征程。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对勇气与毅力的一次极限考验。

船队首先向南航行,巧妙地绕过风景如画的撒丁岛,两日后,他们抵达了新迦太基城。在那里,他们又吸纳了几位来自新迦太基的勇敢冒险商人及其当地特产,队伍进一步壮大。

随后,船队毅然向西,穿越波涛汹涌的直布罗陀海峡,勇敢地驶向非洲南方的未知海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兴奋与激情逐渐被无尽的孤独与疲惫所取代,未知的危险如同暗流,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每一个角落。

在几内亚湾的蔚蓝海域中,他们遭遇了非洲海盗。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幸而船队规模庞大,人数众多,最终击退了海盗的侵袭,但代价是几位无辜奴隶的生命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海水之中。

两个月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非洲的最南端,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小心翼翼地驶过了传说中的好望角,转而向北进发。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们穿越了波斯湾,却在进入印度洋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一艘船只不幸触礁,船体严重受损。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全体船员**协力,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紧急修补,才得以继续前行。

整个航程中,除了海盗的袭击和触礁的危机,他们还不得不面对狂风骤雨的肆虐、方向的迷失、淡水与营养补给的短缺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这些困难如同沉重的打击,让船队损失惨重,不少奴隶和商人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失去了生命。

而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接近华朝海域时,他们遭遇了航行以来最大的一次风暴。两艘船只在巨浪中倾覆,三十多名船员或奴隶葬身鱼腹,更有人因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崩溃发疯。

这一系列的灾难,让马库斯和船员们深刻意识到,华朝那支能够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队,其伟大之处不言而喻,华朝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智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历经大半年的风雨兼程,他们终于抵达了华朝交州最南端的日南郡(今越南广治),踏上了华朝的领土。在这里,他们首次遭遇了华朝海军的严格检查。

华朝海军那艘最小的战船,在体积上都远超他们最大的商船,这让马库斯等人不禁自愧弗如。

那高高飘扬的华字金龙大旗,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显得格外醒目,它不仅是华朝对南海主权的有力宣示,也是对这群远方来客的一种无声震撼。

然而,即便已经到达了日南郡,距离华朝的首都仍然遥远。船队在短暂的休整后,不得不再次起程,继续北上。

他们先后经过交州的朱崖郡(海南)、扬州、徐州、青州,穿越渤海,最终在渤海湾的乐安港口(青州乐安郡)停下了疲惫的航程。

在乐安港,船队进行了数日修整,并缴纳了相当于1000两白银的入境关税。在向导的引领下,他们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向着华朝的国都洛阳缓缓驶去。

这一路走来,虽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但马库斯与船员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洛阳无限憧憬。

就他们进入日南郡海岸线后在沿岸的所见所闻,华朝实在太富有了,商品也实在太多、太丰富、太稀罕了,他们随便装几船回去,都能大发横财。

这一趟华朝之行,虽然危险重重,死了不少人,但也算是不虚此行,大家对华朝首都洛阳,就更加充满期待了。

据说那里汇聚了华朝最优秀的工厂、商品,向导跟他们保证,他们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