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不但没有商业,文教卫更是空白――不过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急不来。但是各种商业副业完全应该开展起来。老孟的豆腐作坊可以搞,合作总社也可以在这里搞一个代销点,销售油盐肥皂火柴之类的日用品,同时收购一部分副业产品,活跃市场,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至于村政管理,他觉得现在管理的太过细目,明显超越了基层干部的实际能力。即使勉强做了出来,数据也有很大的失真。过多的数据对元老院目前的计算统计能力来说也力有未逮,应该予以削减,重点掌握几个重要数据就行了。
他觉得给所谓的办公地的做法非常不好,首先土地的产出是不稳定的,其次村干部滥用村民劳力,也很容易引起不满。应该直接给予相应的办公费和补贴。下乡干部吃喝问题,到21世纪也没完全解决,基本上抓一抓好一段时间,一松马上就反弹;暂时只能想到控制下检查团、参观团的数量……
郧素济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写,一点也没觉得时间的流逝。良久之后他觉得身上有些发冷,起身披了一件衣服在身上,再看窗户上已经露出曙光,知道这一夜已经过去,却一点困意也没有,他觉得室内的空气有些污浊,干脆推开门来到院中。
才一开门,一股微寒又清爽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由得精神一振。看到院子一角有个二层的瞭望台--这也是标准村的标准配置,上面还悬有一口钟,紧急情况下可以敲钟召集村民――他的兴致很高,干脆拾阶而上,来到瞭望台上。
台上,他的一个警卫员正在站岗。看到他上来赶紧敬礼:“首长……”
“稍息,我上来随便看看。
“这里赌钱的人多不多?”
“多!”驻在警点头,“特别是这会是农闲,男人没事干聚在一起赌钱,吵架打架的也很常见。”
这都是严重缺乏文化娱乐消遣的结果。郧素济想,村里没有任何文化设施,绝大多数人还不识字,晚上回家除了艹老婆打老婆之外真谈不上有什么娱乐――问题是有老婆的人还不多。
“除了赌钱,搞破鞋的也很多。”驻在警道,“俺们这里男多女少,好多光棍都憋的和赤眼鸡一个模样。只要女人裤带松一松,总能弄点好处。寡妇也就算了,有好些可是有男人的!为了这事,家里打得闹得搞得不可开交,还差点闹出过人命官司!有的寡妇因为搞破鞋好处多,干脆就不再嫁人了,俺那个村就有个杨寡妇,多少人来说合都不肯嫁人,再大的彩礼也不要。除了元老院分得地,还开了七八十亩的荒。五六个和她搞破鞋的野汉子帮着种,挣好大一份家业……”说着直摇头。
郧素济哭笑不得,他天天看两刊一报,说到农村的情况都是“一片大好”,没料到还有这么奇葩的事情!
驻扎警还在絮叨:“要在从前,村里有宗族管着,再不济,本门本房的长辈也在,总还有个脸面,断不至于这么乱来。如今村里都是不相干的外人,不少人没了爹娘公婆的管束都张狂起来,说什么:‘俺的身子俺自个做主,愿意咋用就咋用’。首长您听听,这还有礼义廉耻四个字嘛!有人叫俺出来管管,可是元老院给得手册里又没抓破鞋这一条,俺也不知道该咋办……”
“搞破鞋总比‘赤眼鸡’出来**大姑娘小媳妇要好些,你说是不?”郧素济道。这远不是弄几部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只是“打击”并不会减少这样的现象,无非是从地上转为地下。再者“搞破鞋”也算是底层自行舒缓社会压力的一种方式。
郧素济和驻在警聊了不少时候,又掌握了些基层的情况。驻在警因为是垂直领导,与村里的关系是超然的,谈起问题来更无遮掩。他的工作又注定要接触很多阴暗面,很多原本和村民、干部聊天的时候得不到的情况,从驻在警这里都能了解到。
驻在警还提到村里现在的户籍落不实,很多青壮年都出去进企业做工――人走了,可是企业和个人都不来本地调户口办手续,户口空挂情况很多。
“现在要我拿常驻人口统计,俺都为难,户籍册的人数和村里的人根本对不起来!”驻在警诉苦道,“要是下来检查,说俺虚报俺可吃罪不起!”
“为什么不来调,嫌麻烦?”
“工厂里大约是嫌麻烦;个人嘛,还是不想丢了他名下的地!”
郧素济想起来了,每个全劳力落户的时候可是分给三十标准亩的耕地的!半劳力也有十五标准亩。这种耕地只有“田皮”,没有“田骨”,也就是说,农户只有使用权却不能买卖。一旦农户不再耕种就要收回重新分配。
“照规矩他户口一走,地就得回收。现在他户口不走,把地租给村里人种,公粮劳役就都算别人的了。虽然得的租子不多,好歹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怪不得,这里头的弯弯绕还真多哩!”
他听得愈多,愈发觉得农村的工作任重道远。不觉有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通讯,供两刊一报发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的想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