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听见重生儿子的心声在南洋建国 > 第183章 《南洋、美国友好协议》

听到李明轩的分析,杜鲁门收获很多,之后带着询问的看向刘铭华。

对于刘铭华和李明轩的评估,杜鲁门是很重视的,刘铭华的《孙子兵法注解》和和李明轩的《资治通鉴有感》,杜鲁门可是翻阅了无数遍,对两人在战略上的智慧,佩服已久。

所以,杜鲁门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免有调教的意思,以为针对这个问题,现在不管是美国还是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杜鲁门看来他们说的都太片面,从刘铭华这里他没想到发现了不同的答案。

“杜鲁门先生,我看来,你们和是苏联两方的制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两个时期。”

“抛开制度不谈,苏联的现在情况像一个国家建国初期的样子,各种产业迅猛发展;美国情况就是一个国家脱离初期往巅峰走的状态,国家各项产业高度发达,人民自由富足。”

刘铭华笑着说道。

“奥,刘你的这个说法倒是很新颖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那按照刘看来是不是我们肯定能胜过苏联。”

杜鲁门对刘铭华的说法很感兴趣,再次问道。

刘铭华知道杜鲁门肯定会有此一问,笑着摇头道:

“杜鲁门先生肯定熟悉各国历史吧,通过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国家战力最强的时候,往往是在国家的建国初期,之后战斗力会慢慢变弱。”

“所以说,真要说是斗争,我觉得目前美国不是苏联的对手。”

刘铭华的话让,杜鲁门有些迷糊,意识转不过弯来。

“陛下,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短期内苏联占上风,如果持久的话,美国会成为最后的胜者。”

李明轩最先想明白,替杜鲁门问道。

杜鲁门听到李明轩问出自己心里的问题,好奇的看向刘铭华,希望能得到他的解答。

“可以这么说,其实就是苏联强在爆发力,美国胜在持久力上。”

“如果在两国对峙的过程的时间很短的话,毫无疑问苏联胜利的可能性更大;当时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你们美国胜算无疑是更大的。”

刘铭华笑着对杜鲁门说道。

杜鲁门听后,很有同感,其实他也是相同的看法。

“那不知道两位对你们南洋的定位是怎么样的。”

谈完美苏后,杜鲁门直接问两如何定位南洋。

“我们啊,我们和你们比还相差很大,我们的底子太薄了,各行各业都不具有竞争力。未来的很长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补功课,打基础。”

李明轩笑着说道。

“哈哈,李先生你是说笑了,你们南洋底子可不差啊,你看看这汽车和楼房,无一不代表着你们的制造能力处于世界前列。”

杜鲁门显然对李明轩的说法很不认同。

不过对于李明轩说的埋头打基础的说法到是很惊讶,没想到南洋这些领导人年纪轻轻,建立了这么大的一份功业,一点没有自傲,还能很清楚的分析出自身的不足。

这份自控力别说年轻人了,杜鲁门看来,不说年轻人,就是很多中老年政治家都难以达到,至少他遇到的很多政治家都做不到李明轩和刘铭华这种程度。。

南洋有这些领导人了不得啊,不说别的,南洋有这么些领导人,杜鲁门就不敢任何小觑南洋。

汽车平稳而迅速地驶入了南洋的政治大楼前,那座巍峨的建筑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庄严肃穆。

初次会面,气氛虽然略显紧张,但双方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友好态度。

当天,双方并没有深入探讨太多实质性的问题,而是选择先进行简单的沟通,了解彼此在未来的几天里将要进行的行程安排。

在交流中,南洋的代表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即将参观的景点,而美国的代表则分享了他们的期待和兴趣点。

双方都在尽力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为接下来的深入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天晚上,南洋的代表刘铭华邀请美国的杜鲁门在日月宫共进家宴,伊丽莎白、李明轩和贝蒂·格莱特作陪。

在这里举办家宴,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展示南洋文化的一种方式,晚宴吃的宾主尽欢。

第二天,双方正式开始了这次访问。

南洋方面,李明轩作为主导,与杜鲁门就日本问题、大陆问题、苏联问题和非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对于日本问题,杜鲁门首先表达了明确的立场。

他坦诚地指出,麦克阿瑟在处理日本问题时确实存在不周之处,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伤害了东亚各国的感情。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麦克阿瑟的责备,同时也表达了对东亚各国的关切与尊重。

为了弥补这一过失,杜鲁门郑重承诺,他将亲自督促麦克阿瑟对东亚各国进行妥善的交代。

南洋等人一听就明白了,美国政府是让,麦克阿瑟无疑成为了这次事件的背锅侠,而日本则成为了替罪羊。

在场的南洋代表们明显感受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对他们的态度也好了很多。

双方的气氛肉眼可见的缓和了很多,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顺畅。

看到这样的效果,杜鲁门心中不禁暗自庆幸。

自己昨天晚上临时决定将日本问题作为缓和南洋和美国关系的突破口。

效果如此的好,让他对后面的交流更有了几分把握,同时心中提醒自己以后一定要注意把握与日本的尺度。

日本问题解决后,剩下的大陆问题、苏联问题和非洲问题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美国南洋两国如何应对苏联红色主义的渗透。

对于苏联问题,南洋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且自己也没能力应对苏联在非洲的渗透,最近李开在喀麦隆北部和中非地区的报告中,就明显感觉出南洋应对这方面的能力的不足。

当然李明轩肯定是不会表现出来,而是不慌不忙的不断让美国加大筹码。

最终经过三天的会谈,南洋、美国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

1949年9月3日,美国、南洋在南洋首都星海市,签署了《南洋、美国友好协议》,作为此次杜鲁门访问南洋的依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