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014章 入阁辅政初体验(一)

摄政大明 第1014章 入阁辅政初体验(一)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18:44:00 来源:小说旗

……

……

第二天的早朝之上,赵俊臣率先出列表态,认为朝廷的商税整改计划在东南各省成效显着,应该是进一步的推广到西北各省。

对于赵俊臣的这项提议,德庆皇帝与朝廷各派系皆是没有任何异议。

毕竟,朝廷的财政状况发生改善之后,所有人都会收获好处。

事实上,随着赵俊臣的商税整改计划的不断进展,朝廷商税已是短时间内增了数倍,若不是因为陕甘与河套的连续几场大战,明年的朝廷财政状况一定会是前所未有的宽裕与充足。

然后,赵俊臣又提议朝廷把左兰山外派到山西境内、担任巡抚之位,这件事情也很快就通过了。

随着赵俊臣的重返朝堂,“赵党”有了主心骨与领头羊,各派系都知道他们已经无法利用弹劾手段促使左兰山倒台了,相较而言让左兰山离开内阁外派地方担任封疆大吏也算是一种收获了。

更何况,左兰山这一次赴任山西巡抚,还肩负着主持西北各省商税整改的重任,各位权臣也就更不会刻意阻碍了。

经过了这段时间以来的诸般波折之后,德庆皇帝与各位权臣已经形成了默契与共识——在朝廷财政状况出现彻底改善之前,相关方面的事情就彻底交给赵俊臣了,也任由赵俊臣去折腾,只要是不妨碍各方各面的利益就行。

也正是出于这般考虑,德庆皇帝与各位权臣也同样没有追究赵俊臣昨天在户部衙门的大肆整顿、排除异己,反倒是认可了赵俊臣的意见,认为洪正朔与马森二人已经不适合留在户部衙门任职,开始商议两名户部侍郎的新人选了。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商讨与争论之后,各位官员的调动终于是尘埃落定。

户部右侍郎马森被外派到了南直隶,成为了南京都察院的左都御史。

户部左侍郎洪正朔也同样是离开了京城官场,外放成为了陕西按察使,第二天就要前往陕西境内赴任,接替现任的陕西按察使周勃。

显然,因为“筹粮三策”的事情,这两个倒霉蛋彻底得罪了京城百官,短时间内已经不适合留在京城任职了,这一次离开京城中枢、赴任地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再然后,在赵俊臣的运作之下,前任吏部右侍郎刘长安顺利恢复了官位,但不再是任职于吏部衙门,而是被调任到了户部衙门、替代洪正朔成为了户部左侍郎。

*

这一系列的官员调动,说明了许多事情。

首先,就像是赵俊臣的预料一般,“赵党”的权势扩张确实是要进入瓶颈期了。

德庆皇帝与各位权臣把朝廷财政大权彻底交给赵俊臣的同时,也会竭尽所能的打压赵俊臣在其它方面的权势扩张,所以他们才会把“赵党”出身的刘长安从吏部调往户部,这一方面是增强了赵俊臣对于户部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就削弱了赵俊臣在吏部的影响力。

不过,这也是赵俊臣乐意看到的事情,吏部一向都是周尚景的大本营,刘长安担任吏部侍郎的一年时间也是处处被压制,可谓是毫无建树,新任的户部尚书李成儒暂时还不能完全信任,由刘长安担任户部左侍郎之位,也可以防止李成儒今后会有脱离掌控的危险。

可以预计的是,户部右侍郎的新人选,最终也会由赵俊臣在陕甘境内的某位亲信担任,这同样是为了削弱赵俊臣在陕甘境内的影响力。

其次,则是德庆皇帝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出手整顿陕甘官场了,还不等河套战事结束,就把洪正朔任命成为陕西按察使,这正是德庆皇帝下一步想要大肆整顿陕甘官场的一个铺垫。

更让赵俊臣心生警惕的是,洪正朔赴任陕西按察使的同时,还会带去德庆皇帝的最新圣旨,传令陕甘境内的几位主要功臣——包括陕西巡抚章晟德、西安知府吴启凡、按察使周勃、学政郑家栋等人——河套战事结束之后就要尽快赶到京城中枢,听候朝廷下一步的嘉奖与封赏。

这显然是德庆皇帝的刻意为之,想要一举拔除赵俊臣在陕甘境内所经营的势力与人脉。

对于德庆皇帝的这般手段,赵俊臣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表态反对,这件事情的敏感性也不能由赵俊臣亲自出面反对,所以就只好是听之任之了。

不过,赵俊臣也不是特别担心德庆皇帝的这般手段,因为他的威望与人脉已是深深植入了陕甘三边的各个阶层,包括官府、军队、商贾、士子、百姓等等阶层皆有布置,并不是德庆皇帝调换几位高层官员就可以拔除的。

德庆皇帝固然是精通帝王心术,但他的观念还是老一套,并不懂得深入基层群众的道理,总认为自己调换几名高层官员就可以控制局势,这就注定了他的事倍功半。

最后,也是最值得赵俊臣警惕的事情,则是德庆皇帝、“周党”、“沈党”、清流等等,各大势力对待赵俊臣的态度已是悄然间达成了共识,他们的行动与态度也很是一致,这就意味着赵俊臣今后若是想要打破僵局的话,所遇到的阻力也会远远超乎想象!

“这样看来,想要浑水摸鱼的话,就必须要把庙堂局势进一步搅混才行!”

等到德庆皇帝宣布下朝之际,赵俊臣暗暗想道。

*

早朝结束之后,百官们就纷纷离开了太和殿,

赵俊臣习惯性的就想要前往午门乘轿去户部衙门办公,但走了几步才反应了过来——他现在已经不再是户部尚书、而是内阁辅臣了,他的办公地点也不再是午门外不远处的户部衙门,也变成了位于紫禁城内部东南角的文华殿。

想到这里,赵俊臣就变换了脚步方向,转而向着文华殿的方向走去。

“内阁啊,阁老们辅佐皇帝制定朝廷政策的地方!我从前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权力只是限于财政之一隅,但也是独断乾坤、一言九鼎;现如今变成了内阁辅臣,权力也就扩张到了各方各面,还可以影响到朝廷的决策方向,但办事之际就必须要与那些权臣相互商议着来了……却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怎样一幅场景。”

暗思之际,赵俊臣的脚步不由是加快了一些。

赵俊臣这段时间的身体状况固然是不算很好,但他终究是一个年轻人,步伐相较于那些老人要利索轻快许多。

所以,赵俊臣还没走几步,就看到自己前方不远处有几位老臣,正是慢悠悠走向文华殿的位置。

这几位老者,分别是当今的内阁首辅沈常茂、权倾朝野的阁老周尚景、身为清流领袖的阁老程远道、以及另一位“周党”出身的阁老李和。

若是抛开如今正留在陕甘三边主持军政的阁老梁辅臣,再加上新晋成为内阁辅臣的赵俊臣本人,庙堂里的几位阁老也就全部凑齐了。

见到几位阁老之后,赵俊臣稍稍沉吟了一下,然后就加快了脚步,走到了几位老者的身后,拱手行礼道:“晚辈赵俊臣,见过几位前辈!”

听到赵俊臣的问候,几位阁老纷纷是停下了脚步,转身看向赵俊臣。

赵俊臣的态度很是谦逊,继续说道:“从今往后,晚辈就要与几位前辈一同在文华殿内辅佐朝务了,晚辈的威望不足、见识浅薄,今后若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几位前辈不吝指教。”

听着赵俊臣的自谦,再看到赵俊臣的年轻面庞,然后又看到另外几位阁老与自己一般的苍老模样,周尚景、沈常茂等人不由是心生感慨。

他们进入内阁的时候,最年轻也有四五十岁了,哪里像是赵俊臣一般,不过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已是踏上了人臣的顶峰。

尤其是沈常茂,此时不由是心生妒恨之意,只觉得赵俊臣年纪轻轻就与自己一同入阁辅政,权势与功绩也隐隐盖过了自己这个有名无实的内阁首辅,这就像是嘲讽自己一把年纪全部活到了狗身上一般。

妒贤嫉能,就是形容沈常茂这种人了。

客观而言,赵俊臣重返庙堂之后,显然是有助于沈常茂巩固自己的首辅之位,若不是因为赵俊臣出手解决了河套战事的后勤粮草,又接手了漕运不畅的难题,这些事情发展到最后,都是要由沈常茂背黑锅、担责任,到时候沈常茂就必然是要失势垮台的。

沈常茂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但依然是无法阻止他发自心底的厌恶赵俊臣!

此时,见到赵俊臣的主动问候,沈常茂依然是冷着一张脸,轻轻点头道:“老夫身为当朝首辅,有领导内阁之责,自然会好生指点于你,你初入内阁、尚无建树,今后一段时间就首先以学习为主吧,内阁乃是庙堂之核心所在,你绝不能像是从前一般瞎折腾。”

赵俊臣眼神深处闪过了一丝轻藐,却依然是笑容不变,态度恭谨的点头道:“这是自然!前辈们都是老成谋国的朝廷柱石,晚辈从前的些许成绩也就不算什么了,自然是要趁机多学一点。”

沈常茂碰了一个软钉子,不由是轻哼一声。

另一边,程远道前一天还被赵俊臣刻意讥讽了几句,对于赵俊臣也同样是心存厌恶,冷声道:“只希望你说到做到就好,内阁之运转一向稳定,你最好不要添乱!想要在内阁立足,些许小聪明可是远远不够,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又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身为清流领袖,程远道的脑子里自然是充斥着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这个时候就想要长篇大论的好生教导赵俊臣一番,也趁机报复赵俊臣的此前讥讽。

但就在这个时候,周尚景突然是缓缓开口了。

“各位何不先走一步?老夫有些话想要与赵阁臣在私下里谈一谈!”

……

后续情节没能赶在凌晨之前写完,所以今天只有半章,但明天还会是一个大章节。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