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72章 磐石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第172章 磐石

作者:南方有嘉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9 14:54:02 来源:小说旗

“挡不住,实在是挡不住啊!”

“我的小队全被射死了……”

“跑,没办法了,法不责众,大伙一起跑吧!”

“咱们已经尽力,没有说一定要死在战场的道理!”

懦夫的借口总是很多。

有人在浴血奋战,拼死挡住北虏。

炮手不顾箭雨仍然在开火还击。

但更多的周军步兵已经崩溃。

有一个转身逃走,就会带动一队。

然后是百人,千人……

这也是要看将领的驭下能力,还有平时的训练,军纪的执行等等。

有不少队伍,装备一般,待遇一般,但将领有威望,一样能练出百战雄兵,能达到令行禁止,击鼓则进,哪怕眼前刀山火海,鸣金则退,哪怕眼前敌人抛却满地金银,仍然能不为所动。

这等军队,才能算是一等强军。

眼前这些周军步卒,显然是距离强军还差的远。

北虏骑队轰隆隆策马奔腾而来,已经是先声夺人,接下来抛射弓矢,箭无虚发,更令披甲不高,甚至盾牌也不多的周军死伤颇为惨重。

军心士气不高,组织不够,将领威望不足……

造成了眼前的场面。

大股周军开始向身后奔窜。

多半的人绕道车队,从两侧跑向南方。

手中的刀,枪,弓,还有军旗,都是被这些人丢弃的满地都是。

数里外,刚集结的周军骑兵愤怒的吼叫起来。

这些步兵,简直就是给大周王师丢脸!

太丢人现眼了!

这些骑兵都是蓟镇精锐,也有少数冯唐从宣大那边带过来的精锐骑兵。

彪悍,勇武,敢战,擅战。

骑,射,冲杀搏斗,都是毫无畏惧。

只有这样敢死彪悍的汉子,骑术还得过关,才有资格成为骑兵。

大周是用募兵制,前明的军费不曾少花半文钱,养出几百万大军,能战者百中无一。

看前明末时,从万历到天启,崇祯,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窝囊仗。

每年两千万两的军费,养出了成群的废物。

只便宜了文官和将门这些蠹虫,瓜分百姓的民脂民膏。

陕北,晋北的百姓都吃土了,交上来的赋税就是养着一群根本打不了仗的军队。

这是军人之耻。

这是大周定鼎之后,痛定思痛,经常拿出来教育武勋的过往惨事。

抠抠搜嗦,不肯花钱,其实是花了更多的钱。

周军募兵,分为边军,京营,内镇三等。

内镇步兵为最低,月饷一两加粮一石。

就这,也和前明的边军相等。

内镇骑兵,月饷二两,加黑豆一石,粮一石。

边军步兵,月饷二两,加粮一石。

边军骑兵,月饷三两,加黑豆一石,粮一石。

京营步兵,月饷三两,加粮一石。

京营骑兵,月饷四两,加黑豆一石,粮一石。

若有火器营配置,则火器兵与骑兵相等。

弓手地位,强于步兵,略低于火器兵,骑兵。

这使得大周的军费开销居高不下,每年的赋税总额中有七成左右要用在军队上。

如果遇到大战,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一些,最高能近八成。

这就很恐怖了。

这也使得周军的基础战力都远在明军之上。

明军除了少数家丁外,大半的营兵就是炮灰。

就是一群流民,乞丐,罪犯集中起来,发根长枪或是粗制滥造的火铳,这就成了大明军人。

周军的底线要比明军高的多。

类似宋军。

宋军不能打,其实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错觉。

宋太宗两次惨败是起因。

但当时的辽国正当盛时,宋军是在北方华北平原对辽军骑兵,以步兵为主对骑兵,基本上还能一路打到幽州附近,已经极为出色了。

不愧是五代打出来的精锐。

是赵二的水平不行,不是那支宋军不行。

后来的多次战事,也是朝堂准备不足,利益牵扯诸多原因失败。

到了北宋末,宋军在西边已经能压着西夏打。

最多再过二十年,西夏就得亡国。

北宋末,南宋初,宋军经历惨重教训,浴火重生。

不光是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四将能打。

吴玠,杨可世,刘錡等人,俱是能率部击败南下金军,多次获得局部战场的胜利。

当时的金军,挟灭辽之威,论武力可是远在后来的女真八旗之上。

南宋末,宋军更是扛着极盛的蒙古打了几十年。

四川打成了无人区,钓鱼台堡打死了蒙哥大汗,襄阳历经多次围攻战火,始终屹立不倒……

论武功,最少在明中后期对比南宋,两者的表现天差地远。

这也足够说明,严明制度加厚饷和募兵制,远超过军户军府制和募兵夹杂的混乱制度。

所以不管军饷开销多贵,周军一直是用募兵制,而且军制严谨,且武勋拥有一定的实力,不至于被文官干预太多,管的束手束脚。

最少,训练,招募,日常管理,包括战场主导,这些都是武夫们自己的事,文官并不能干预。

大战也不会派文官为首,什么运筹之功,文官也抢不到。

文官最多是地方有总督,可以协调诸省协同作战,这也是内镇省份的事。

九边,平时是总兵官,节度使当家作主。

遇到大战,则派公,侯勋贵为将军,大将军,提督总理战事。

文官平时权重,但军务上只负责征收粮草赋税,统筹移交给军队。

兵部管理的是武官档案,规划统筹后勤,器械生产,对武官功勋记功述劳,进行复核。

相对而言,大周的军方地位要远高于前明,和宋军差不多,但武勋地位要高过两宋。

所以周军的下限也高,将士们都有身为武夫的骄傲与自觉。

老死榻上,那是军人之耻。

见敌而逃,更是耻辱中的耻辱。

一众周军骑兵眼见步兵崩溃逃走,愤怒之余,也是无奈。

步兵对骑兵,太过吃亏。

蓟镇的驻守步兵也就是内镇兵的待遇和装备,训练也是等同内镇兵。

打不过并不奇怪。

只是这帮家伙接阵不久就崩溃逃窜,委实是武人之耻。

冯唐也是面色阴沉,内心急迫而愤恨。

此事在预料之中,只是原本还在期待奇迹。

崩溃之军,事后必会被清算。

带头逃走的步兵,事后会有不少被抓出来,或斩首或流放。

武官则一律黜落,没有例外。

但那是事后的事了,没有办法解决眼前的危局。

看着溃败逃窜的大周步卒们,冯唐也是无奈叹息。

期待中的奇迹到底还是没有发生。

想想也确实是不可能。

以步对骑,步兵一定要意志坚定,阵列严整牢固,必须要有大量劲兵老卒在其中,哪怕山崩于前也不为所动。

这样的步阵,才扛的住汹涌澎湃冲击而来的骑兵!

显然,眼前的步兵距离这个标准相差极远……

“车阵为甚不打开?”

“是啊,打开车阵,接纳溃败将士,好歹也能为助力。”

“贾芸那边,居然威胁溃败将士,向他们发矢警告?”

在这时,冯唐身边的武官们一边号令将士整队,准备完成之后就再次对冲。

到了此时,没有人对车队那边的情形再抱以希望了。

只想着能尽早整队完成,再次对冲,争取早些打垮对面之敌,然后去援助车队那边。

同时这些将士也是对车队那边的贾芸大为不满。

溃兵如潮水般退向车队之后。

但车队并未打开车阵接纳败兵,而是岿然不动,败兵只能绕过车队从两侧奔逃。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是有不少败兵被纵骑飞掠的虏骑射死,或是追砍而死。

好在,虏骑的目标毕竟是车队。

当大量败兵跑远之后,近三千披甲虏骑也是继续沿着车队四周奔驰起来。

到这时,在众人眼前,三千虏骑如潮水一般扑向车队。

到了近前时,又如同碰到石头的激流,自然分成两股。

两股黑云般的游骑飞掠向前,同时向车队内以骑弓射箭。

箭矢不断如雨点般落在车队上方。

所有看到的人都是面色凝重……

就算是有大车遮挡。

但一群伙计和车夫,护卫,能扛的住这样的攻击?

要知道,这三千左右的虏骑全部是披甲精锐。

攻击之下,同等数量的周军步卒都扛不住,两轮不到就崩溃逃散。

指望一群车夫伙计护卫挡住这三千披甲精骑?

近于痴人说梦。

但眼前的变化,却是令冯唐在内的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三千虏骑如洪水般肆虐奔腾,箭落如雨。

对面的车队却是岿然不动。

黑色洪流如同汹涌潮水,扑打在车阵之上。

但车阵却如坚固如磐石,纹丝不动。

车阵前的盾牌手高举一人多高的长牌,挡住了射向长铍手的箭矢。

也有相当多的长铍手被车身掩护着。

大量的箭矢落在车身上,射出一个个孔洞,却并不能造成致命伤害。

四**车的车身镶铁部件相当的多。

论防护力,不比当年戚继光打造出来的镶铁偏厢车差。

而车队内的弓手也在射箭还击。

虽然人少,但这些弓手全部是山民猎户组成。

彪悍勇武射术高明不逊北虏骑手。

他们又用的是步弓,劲力超过敌骑骑弓很多。

又有大车遮蔽身形当掩体,所以虽二百多人,但对面的虏骑也是在不停的坠落下马。

看起来居然不比周军的火器威力小。

可惜的就是人数太少……

造成的杀伤着实有限。

冯唐已经率部向前,再次对冲。

此时还是忍不住看着车队那边,心中七上八下,委实难安。

但不论如何,看到虏骑一时不能得手,冯唐内心满意之余,也是极为诧异。

要知道,平民和军队,完全是两个概念!

秦末,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打响了推翻秦朝的第一枪。

但最后成为主帅的是楚国贵族项羽,楚国王室为盟主,各地盘踞势力,多是昔年六国的王族,贵族。

包括刘邦,也是以极强的地方势力起家。

刘邦虽只是亭长,但萧何是县中大族,曹参也是县吏,樊哙等人要么勇力过人,是有名的游侠,要么也是地方豪强,颇有实力。

刘邦一起兵,就拉出数千人,而且很快编组成了军队,不再是一团散沙的农民军。

这就是有官,有吏,有将,有豪强的好处。

平时他们就擅长管理,起兵之后,相比农民出身的草根,管理壮大,得心应手。

西汉末也一样,起兵是绿林,赤眉。

得势的还是地方豪强,不光是刘秀,其余各大势力也一样都是皇族,贵族。

东汉末,黄巾起事,得势的还是豪门世家。

袁家,四世三公,曹家,夏侯家都是高官显贵和地方豪强,就算相对草根一些的孙坚也是地方豪强出身。

公孙家,幽州豪强,刘表,刘璋,都是宗室中的显贵出身。

只有刘备,空顶个宗室名头,其实真是草根起家。

隋末,也是一样,声势浩大的农民军是灭隋主力。

最后摘桃子的是出身关陇的贵族李家。

赵大,赵二兄弟就是军功贵族,高门大将。

以草根得天下的,只有朱元璋一人,可见其个人能力之强,也可见得天下之难。

前明末年时,明军已经烂到对八旗每战必败。

但一直到崇祯十五年,农民军才能在正面战场击败明军主力。

也就是朱仙镇之战。

打那之后,明朝才真正有亡国之象。

因为明军主力在正面也打不过农民军了。

十几年时间,李自成才打造出一支能正面击败明军主力的军队。

不是李自成废物,其实此人也是人杰,屡败屡起,最惨时身边只有数百骑。

但此人性格坚韧,再大的挫折也是不惧,总能从逆境中再起。

这和早前的农民军颇有不同,很多农民军是一打就散,再难复起。

也是和八旗入关有关,多次明军主力击败李自成,张献忠,正要穷追猛打时,八旗入关了。

明军精锐主力北上,又被八旗所灭。

李,张二人获得喘息机会,再次奋起。

但就算如此,也是历时十几年,经历无数次激战,方有一支真正能战的军队。

而冯唐等人怎么也想不通……就眼前这一伙赶车的,保镖的,护村的,当着数千骑兵近距离来回奔腾驰射,是怎么稳住阵脚不乱的?

就算有车阵,也未免太过玄奇了些!

“杀!”

“破虏!”

此时多想无异。

眼前数千虏骑也是再度集结。

双方又是再次撞在了一起!

这一次,周军骑兵更为轻松,眼前牧民已经丧胆,勉强集阵而已。

周军长枪大戟在前,腰刀佩剑在后,人人均是浴血杀出。

纵马迂回,转身再看,虏骑残兵已经不再收整队列,而是冲过之后,直接向北逃窜,或是乱成一团。

冯唐面露喜色,可以分兵去救车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