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 第184章 度副使

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 第184章 度副使

作者:南方有嘉年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25 14:12:10 来源:小说旗

转瞬又是夏初。

对北虏大胜,封赏贾芸已经过去了小半年。

打秋末到冬天,朝廷最重视的是两件大事。

一是林如海在淮扬之地处死了大量不法盐商和其走狗,前后斩杀过千人。

下手这么狠辣,行事这么果决,叫很多原本以为林如海就是文弱书生的人大跌眼镜……真的是万万想不到,林如海居然是如此行事风格。

非议者众多。

但在隆正帝的强力弹压下,寥寥无几的几封弹劾也是被彻底压了下去。

林如海行事狠辣,但几乎没有任何把柄落入人手。

有理有据有节,证据充分。

根本无人能挑出毛病。

以天子赐给王命旗牌,尽诛五品以下不法官兵百姓是林如海的权力,并不逾规。

只是这等王令旗牌,一般来说地方大员能不用就不用。

有事走程序就好,何必用这等超过律法的东西,给人跋扈骄横的不良印象?

要知道,法外施法,就算有天子背书,仍会给人极不好的观感。

这一次,王彬用王命旗牌查抄甄家。

林如海在江北杀的人头滚滚。

都是用的天子的王命旗牌。

其实,就是天子权力的外延!

如果换了没胆色没担当的天子,未必就会喜欢下面的臣子滥用自己天子的权威。

但如果是一个有追求有抱负,一心想着涮新吏治中兴天下的天子,对自己的权威和权力的外延就只会感到高兴。

这东西,没有制度化,就是看个人的魄力和勇气。

赐尚方剑从汉魏时开始,到明清形成制度,这是天子赐剑,也是赐给分润自己的权力。

臣下怎么用,用的好,用不好,就得两说。

尚方剑之下,是金令箭,银令箭,一般是军中用。

地方上,就是王命旗牌。

用尚方剑的记录,最轰动的就是袁崇焕持尚方剑斩毛文龙。

其实法理是不足的。

毕竟毛文龙也有尚方剑,双方在官品和尚方剑这事上,毛文龙还有优势。

只能说,一则是袁崇焕有意欺骗,有备而来。

二来,就是明朝以文驭武深入人心,包括毛文龙本人在内,虽在皮岛跋扈不法,但见了袁崇焕这个督师大员,心理上天然就矮了一截。

崇祯初时,明朝法度尚在,以文驭武的局面也还在。

自嘉靖之后,武官地位越来越低。

如戚继光,李成梁给高拱,张居正写信,都是自称“门下”,或是“小的”,极尽谄媚之事。

这些都是总镇大帅了。

可想而知那些中下层的将领武官,面对文官时是什么姿态。

屈辱,加上小心翼翼,避免得罪文官高层。

毛文龙当时被斩,多半也是因为这种积威。

当然,袁崇焕也为此事付出代价。

崇祯当时不言,此后杀袁崇焕时,罪名之一就是因谋款而斩帅。

一团糊涂账了。

对隆正帝来说,两大心腹重臣锐意进取,这是天大好事。

用自己的天子之威就更好了。

皇帝之威在前两年根本用不起来。

现在林如海和王彬大用特用,震慑人心,委实是大好事。

当然,这是天子的阴微心思,绝不会公诸于众。

但皇帝对林如海和王彬的支持也是显而易见。

这几个月,朝廷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

天子力挺之下,效果也是极佳。

年末春初结算,淮盐增产一倍有余。

而且减少了柴薪等开销,盐价最贵的湖广江南等地,从均价二十多文跌到了十余文。

未来还有下跌的空间。

这就相当不错了。

盐价,两宋最贵,动辄数十文乃至过百文。

是真正对百姓敲骨吸髓。

两汉到盛唐,则是几文钱到十余文不等。

天下越动荡,盐价就越高。

凡有志强国富民的皇帝,粮价和盐价,还有铁价都是关注的重点。

铁价还好,毕竟百姓一柄锄头能用多年。

粮食最重,几天不吃饭就可能饿死人了。

盐其次,长时间不吃盐,人会浮肿,全身无力,也同样必死无疑。

所以新春消息传来,淮扬之盐将会从年产三亿斤左右暴涨到六亿斤的消息,打的举朝官员措手不及。

朝中多还是景和旧臣,天子越顺,就代表他们的官位将不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必然的,没有妥协的可能。

中下层官员还好,他们按部就班就行。

重臣不行,天子一定要换人,只是快慢早晚。

现在看来,这个进程要加快了。

除了林如海外,就是王彬的摊丁入亩也大获成功。

度田成功,然后整理赋税,虽然免了人丁税,还免除了大半徭役,但核算下来,摊丁入亩后赋税额大增。

主要就是原本很多不交赋税的隐田,诡寄,飞洒,在王彬的强势下被大量查出。

度田之后,除少量优免田外,大量田亩得以征收夏秋两赋。

核算下来,税赋收入不减反增,而且是大幅度的增加。

两件事,都是令隆正帝脸上有光。

对两个重臣的封赏也是随即做出。

王彬加太子太保,少保,金紫光禄大夫,为中极殿大学士。

这是取代了陶炳吉的位置,顺理成章的成了次辅。

而且很明显,首辅老迈,估计年内就会乞骸骨请致仕,王彬任首辅之日也快了。

而林如海,也是完成了在淮扬盐道上的职责,诸多事务理顺了,地方不法盐商被清扫一空,也到了酬功之时。

加太子少保,银青光禄大夫,任户部侍郎。

在隆正帝看来,林如海入阁都行,能力足够,功劳也够。

光是降抑盐价和增产之事,不知道给朝廷带来多少利益,也是真的惠及万民,德被苍生。

但没办法,林如海一直是三品虚职,四品实职。

骤然入阁,人心不服。

且料理财赋之事,也离不开林如海。

不过林如海任左侍郎,尚书罗幼度和首辅一样都是老迈不堪,距离致仕也不远了。

一两年内,林如海可为尚书,再干出一些实绩,转任礼部或吏部尚书镀金一二,此后入阁就不难了。

两大重臣,也是先后入京,吸引了不少眼球。

而与此同时,京师的大消息就是一等伯贾芸的去向。

历时数月后,贾芸的新任命也是确定下来。

年前不久,冯唐持节任蓟镇节度使。

开春后,贾芸任蓟镇节度副使,大宁卫兵马使。

大周军制,节度使为正常的最高武职,在其上,只有提督一职。

提督只有京营常设,派年老德高的重臣勋贵任提督京营戎政事。

但军权不可交托一人,还会任几个协理提督,一般是一个侯伯勋贵加一个文官。

同时,还会有太监监军。

彼此互相牵制。

加上中车府,绣衣卫监督。

此外,皇城禁军不受提督节制。

除京师外,就是江南金陵偶尔会设提督,并不常设。

毕竟远离京师,提督诸镇,万一出个权臣野心家麻烦就大了。

若大军北征,皇帝亲征就不设提督,亲征则设提督。

各镇也是设节度使和副使,此外就是各军的都统制,各营统制等等。

也会有监军使,观察使,转运使等官职。

有的内镇就是设总兵,副将,参将,大体和这些官职都是对等的。

大周受前明和清影响,军制官职稍许有些混乱。

还有一些自己弄出来的官职。

比如王子腾的九边都点检之类的怪异职位。

其实就是个巡察武职,类似文官的巡按,明升暗降。

节度军镇之下,在京营是军,在外镇是军或是卫。

军是纯粹的军事单位,卫,则是军事与民事结合。

这也是前明留下来的制度之一。

军民一体,设武职官统驭。

这样方便抵御外敌。

一般都是设在边境地方。

这一次大宁复立,并没有直接设大宁镇,而是先设大宁卫。

毕竟一开始不可能有一镇的规模。

一镇,需得十余万军兵,万骑之上,拥有千里防线。

大宁还没有这本钱,建一卫城,若干军堡,军台,墩堡,构筑防线。

军队在两三万人左右,慢慢移民充实。

待有几十万百姓,城池过十,军堡数十,那时候可以考虑立镇。

贾芸这个兵马使,就是节制两到三个军,然后数十个军堡,百姓移民的屯堡,俱归他管理。

在不少朝廷重臣看来,隆正帝有些操切急躁。

毕竟贾芸年龄太小,年未满二十担此重任,实在是有点危险。

毕竟前有赵括,后有李景隆,都是前车之鉴。

但隆正帝坚持任命,且皇帝最近威望大涨,僵了一段时间后,贾芸的任命也是终于下来了。

贾芸的任命。

林如海,王彬入京。

一时轰动京城。

皇帝蛰伏两年,隐忍大半年。

两论一出,动作也不大。

击败北虏和东虏后动作也不大。

但猛然一动,就是雷霆万钧。

除了王彬入阁,林如海入主户部外,还有王越,与王彬并称二王,也是资格也老的清正廉明之臣,入主都察院。

再有李斌,入主顺天府。

又有十数名重臣调入六部,或尚书,或侍郎。

还有入翰林,国子监,大理寺。

顷刻之间,内阁,六部,寺卿被隆正帝调走,黜落近二十名四品以上的高官重臣。

不亚于一场官场地震。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隆正帝胸中有大文章,那就是涮新吏治。

别的事,都是容后再说。

吏治不清,谈什么施政?

而涮新吏治,首重京城。

王彬,王越等人进京,还有吏部一定会拿下来,为接下来的京察大计做准备。

甚至冯唐,贾芸等人都没急着上任,接下来定是下令京师戒严,京营兵马和禁军都做好万全准备,防止人狗急跳墙。

京察一般是六年一次,核查所有在京官员。

年老,疲惫,病,不胜任,渎职,贪污,受贿,都在京察范围之内。

京察一启,人人都要自危。

也包括在京武官七品以上,都在京察范围之内。

军队京察,是勋臣与御史配合。

所以军队也要提前做好准备,贾芸是附带,冯唐这样的宿将,又刚蒙提拔,忠心耿耿,留下来镇守京师,也算多一重保险。

还是隆正帝手中军方的棋子太少。

好巧不巧的是,贾芸受封这日,也是林如海抵京之时。

……

贾母站在荣禧堂前,面色焦虑。

最近这一年多,这等事发生过几次。

贾赦,贾政,贾珍被召入宫。

然后是严词训斥。

多半是因为贾赦或贾珍的胡闹,贾政纯属吃挂落。

贾政也有被训的时候,主要就是因为在工部的职份差事做的不好。

因循守旧,动力不足,公务推进缓慢,贾政每次都被训的魂飞魄散,回来之后就闭门不出,简直是灰头土脸。

贾家这段时间,简直是倒霉透顶。

很多事,都是停了下来,不敢推进。

连王夫人,凤姐儿都老实了许多,放贷等事都停了下来。

府中开销用度又不肯减,这一阵子,差不多快到要当东西的地步了。

也算是狼狈之至了。

这日贾赦三人又被召入宫。

也不知为了何事。

贾母,邢,王二夫人,尤氏,可卿,凤姐,李纨,宝,黛,钗,湘云,三春姐妹,府中上下人等都是聚集在荣禧堂。

除了宝玉没心没肺外,就是黛玉内心无比欣喜,只能勉强保持镇定,不叫人看出自己真实情绪。

听闻老父要进京,黛玉这阵子心情之好,简直是无法形容。

在贾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委实难过。

老父进京任职,京中原本就有林家的产业,打扫一下便能入住。

贾母当然要挽留,黛玉只淡淡应和了几次,并未深说。

待父亲进京,当然是要令自己回家相伴侍奉左右……

黛玉并非不喜贾母,她对贾母还是有孺慕之情,毕竟贾母也是真心疼她。

但宝玉越发荒唐,贾政,王夫人,贾赦,邢夫人,俱非良善之辈。

黛玉住的越久,在荣国府就越感不适,贾家的奢靡无度和浪费,诸多心思各异的人,又有诸多不法之事……

但今日贾家乌云压顶,黛玉自也是不好多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欣喜和激动。

林如海二十多天前就出发了,就算官船缓慢,算算时间也该到了……

众人站了足有近一个时辰。

鸳鸯等人多次劝贾母入内休息,贾母只是不肯。

赖嬷嬷忍不住道:“自打那贾芸出头,咱们府里就一桩好事没有,可真是丧门星。”

贾母看看这个陪自己长大的老嬷嬷,淡淡的道:“这等招祸惹事非的话,切不可再说了。”

这竟是给赖嬷嬷一个钉子碰,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事。

贾母内心也是无奈。

天子对贾家的敲打,来源于贾芸的崛起。

但她又能怎么样?

贾母已经封伯,又是节度副使,再向上点就是当年贾代善的地位了。

算算贾芸年龄,这不是迟早的事?

可叹府中上下,除了自己外,竟是没几个明白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