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一二六章 天下共主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一二六章 天下共主

作者:墨守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5 21:0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武英殿内,随着朱元璋这一句话的说出,气氛陡然之间,变得严肃起来。

屋顶上,停留着的几只乌鸦,呱呱乱叫,拍打着翅膀扑棱棱地飞远了。

似乎承受不住殿内严肃气氛的冲击

面对朱元璋的突然作色,宋濂神色微微一变,站起身来,对朱元璋躬身行礼。

“陛下,臣说此言,确实是觉得蛮夷的文字,不适合为我汉字注音。

当然,臣也同样觉得,陛下所修订的洪武正韵,全部都用中原雅音,也确实是不太妥当。

这两者并非是同一个原因,也不能混作一谈。”

宋濂看起来很是坦荡,迎着朱元璋的目光,说出了他心中所想。

“陛下坚持想要用北方口音,臣是能够理解的。

只是……陛下,也要看当今的真实情况。

臣还是那个意思,如今论起财富,论起百姓之多寡,论起天下官员的出身,论起都城之所在。

制定洪武正韵时,都应当以京师附近的口音为主,中原雅音为辅。

不能强行把中原雅音,提拔到官话的位置上。

看着宋濂一副把心里话和盘托出,就事论事的样子。

朱元璋的神色,却没有半分的缓和。

“宋先生既然与咱说了这些掏心窝子的话,那咱也把咱的考量,说与宋先生听。

不做什么遮掩。”

宋濂拱手行礼,表示洗耳恭听。

“我大明,是不是以江淮秦岭为线,这条线往南的地方才是我大明?

此线以北并不是我大明,不是我华夏?”

朱元璋看着宋濂认真询问

“自然不是。”

宋濂摇头:“秦岭淮河一线往北众多地方,中原腹地,秦川之地,以及幽云十六州等地方,都是我大明,皆为我华夏。

是当年宋朝孱弱,丢掉了。

但这些向来都是我华夏之地。”

纵然是宋濂,也绝对不敢将北面中原等众多地方,给革除于华夏之外。

“好,宋先生说的好!

那咱再问你,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众多百姓,是不是我华夏之民?”

“北方等诸多地方,虽被异族族统治多年,众多百姓沾染了腥膻之气。

但自然还是我华夏之民。”

宋濂说的很是郑重。

边上坐着,一直没什么反应的国子监祭酒宋讷,听到宋濂此言,神色为之一变。

目光显得有些黯然。

朱元璋本想望着宋濂,再问上一些别的,但话到嘴边又改了口。

“他们沾染了腥膻之气?

他们为什么会感染腥膻之气?

是因为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儿皇帝石敬瑭,拱手把燕云十六州给卖了出去。

换取辽人支持他当皇帝。

是赵老二这个驾驴车的无能狗东西,害死他兄长,当了皇帝后,瞎鸡打仗,害死无数宋朝的精兵强将。

被辽国打破了胆子,吓出了屎。

从此后,不仅自己断绝再复幽云十六周的心思。

还转外为内,硬生生亲手打断了宋朝武将的脊梁。

是赵佶父子这些当皇帝该死,弄出了靖康耻!

国都被攻破,两个狗曰的玩意被抓走,丢失大量疆土,让无数百姓惨遭蛮夷杀害!

是赵构先弃河北,再弃中原,一路跑到杭州,又来到海上,丢盔弃甲,一路逃避,不敢组织人马与金人一战。

将中原腹地,关西等地,拱手送与蛮族。

致使宗泽宗爷爷,满心悲怆,临死由大呼过河!

是宋朝的皇帝,众多文人士大夫,病态的压抑武将。

依靠韩世忠,岳爷爷他们顶住北方金人压力。

免于被金人屠戮。

可局势稍有缓和,便又一次压制岳爷爷,谋求向金人求和。

后面更是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爷爷,以莫须有之罪,将之害死。

致使北伐彻底落空!

王师再无北定中原之日!

是南宋的君臣,不思进取。

国家危难至此,一个个还在争权夺利,内斗的厉害。

狗脑子都给打了出来。

以至于后来崖山一战,彻底灭绝。

寻常百姓,在这个过程里能做些什么?

大势之下,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当皇帝的,当大臣的如此无能。

致使山河沦陷,又岂能将罪过归到寻常百姓头上?

此时,反倒嫌弃死他们身上有了腥膻之气。

他们身上的腥膻之气,是从何而来?

是拜谁所赐?

况且,真按照宋先生你所说的,真就只有北方之人,身上沾染了腥膻之气?

我们这些江淮江南等众多地方的人,就没有沾染腥膻之气。

这些地方,就没有被胡元给统治过。

我们的父祖辈,包括我们自己,以往不是被胡元统治过的?

宋先生只说北面百姓,有着腥膻之气,咱以为大为不妥。

真按照宋先生所言,咱这个皇帝,咱的皇后,咱的太子,包括你宋先生这个大儒,还有咱大明的满朝文武,儒家诸多士人。

所有的人,都有腥膻之气!

宋先生不说南人,只说北方。

岂不是有失偏颇,和五十步笑百步有何异?”

宋濂面色涨红,几度张口欲言,却说不出话来。

边上坐着的国子监祭酒,这个宋濂口中的北侉子,手扶着锦墩,跪在地上。

叩首于地,涕泗横流。

“咱再问你。”

朱元璋吸了一口气,身子前倾,望着宋濂接着开口:

“咱这个皇帝,是半个大明的皇帝,还是整个大明的皇帝?”

“回陛下,陛下自然是天下共主,是我大明的皇帝。”

宋濂的声音有些抖了。

“好,那咱再问你,几百年下来,南北分裂严重。

宛若鸿沟,不可逾越。

华夏被前面那么多无能该杀之辈,给祸害成了这个样子,

本一体的华夏,被硬生生的一分为二。

生生撕裂。

咱要不要将这条鸿沟给消弭,要不要让我华夏再度成为一个整体?”

宋濂道:“自然是要的。”

“好!”朱元璋赞了一声。

“既如此,为何宋先生等人修订出的洪武正韵,没有按照咱所说的,多多参考中原雅音。

为什么咱弄出来,以中原雅音为主洪武正韵,宋先生还要如此反对?”

宋濂张口欲言,朱元璋却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

接着开口:“宋先生所说,南方从经济文化,从人口,从官员,从京师等来论,都远远超过北方。

这些咱都知道。

可咱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把北方的话,定做洪武正韵,成为官话?

宋先生在为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粮食产出等这些感到骄傲之时。

咱觉得,应该还可以再往深处想一想。

那就是为什么南方经济文化等这些,如此发达,如此繁荣。

为什么北方就远远比不上?

是因为北方等众多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不行吗?

宋先生比咱读书多,了解的也多。

肯定不是这样。

自古以来,北方等诸多地方的繁华,都超过了南方。

包括北宋之时,北方等地也一样繁华。

反倒是南方这些地方,从古时算起,大多时候都是烟瘴之地。

可是为什么,到了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咱今天就告诉宋先生。

是因为自秦汉以来,无数北方蛮族,入侵我华夏,来我华夏肆虐,北方都顶在了最前线。

无数人进行相抗,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死在了与蛮族相抗的事情上。

死在了北方的土地上。

那里处在对抗蛮族第一线。

蛮族入侵,烧杀掠夺后,纵然还能继续南侵,可各种作恶的力度,也会远远低于在北方时

若没有北方长期顶在前面,化为屏障,化为战场,顶住蛮族。

把满足的绝大部分伤害,都给承担了下来。

北方之繁华,在战火之中灰飞烟灭,多不复存在。

江南等诸多地方,又岂能繁华至此?

包括现在,我大明上尚有几十万的将士,陈兵北方,遏制草原。

想要寻求机会,将北元王庭,一举覆灭。

让草原蛮族,没办法再次南下,霍乱我华夏!

从历史,从现实来看,这些事情都真实的存在。

宋先生何以只看到南面繁华,北面荒凉。

却看不到造成这些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为什么就不能多考虑考虑,北面众多百姓,为南方的繁华所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就不能从别的一些地方,稍加退让,稍作补偿?”

宋濂神色变换,呐呐不能言。

宋讷跪在地上,泣不成声,老泪纵横。

“南郊祭天时,咱曾言,咱有一个梦想。

其中的一个梦想,便是南北统一,消除这道深深的裂痕。

让华夏再次形成一个整体。

华夏之人,再提起南人和北人之时,只是一个地理方位上面的区分。

而不带着诸多复杂的敌对情绪。

咱既这么说了,那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和行动,来努力地弥合南北。

宋先生,你我都是大明人,也是炎黄子孙。

咱觉的,咱们不应该把大明分为什么南方北方。

把人分为南人北人。

而是要把大明视作一个整体。

咱们这代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修复这数百年间,所造成的南北之间的巨大隔阂。

把这道鸿沟给填平了。

宋先生为当世大儒,深谙圣人之言。

也必然不愿意看到,我华夏被分割成这个样子。

不愿意看到我大明虽统一了南北,可实际上裂痕还在。

宋先生也肯定会愿意,为南北融为一体,华夏再创辉煌而努力。

宋先生,咱们都相忍为国,为华夏吧。”

朱元璋起身,从御案后走到宋濂身边。

将宋濂的手给紧紧的握着。

而后拉着宋濂,走到了跪地泣不成声的宋讷身边。

单手将宋讷搀扶起来。

顺势握住了宋讷的手。

“两位宋先生,让咱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吧。

把这道持续了几百年的,人为酿成的裂痕给修复了。”

朱元璋说着,把宋濂和宋讷二人的手给放到了一起。

是那般的用力。

“陛下,是臣在此之前思虑不周。

一直着眼于一隅,目光短浅了。

今日听了陛下这话,真如醍醐灌顶。

论起心胸,论起格局,臣这个所谓的当世大儒,差陛下差的太远了。

臣惭愧。

臣觉得陛下以中原雅音作为官话,成书洪武正韵,再合适不过。

臣愿意追随陛下脚步,致力于消灭南北之间的裂痕!”

宋濂怔怔的站了好一会儿,忽的流泪开口,神色郑重的说出此言。

“臣愿意为此事努力,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再所不惜!

无数北方之人,闻听陛下所言,定然会欢欣鼓舞,感念圣恩。人心归附。

早日消除南北之间的隔阂。”

宋讷勉强稳住心神,说罢此话,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这个一向看起来特别严肃,特别古板,仿佛从来不会哭,也不会笑。

在其脸上,很难找出什么多余表情的老夫子。

今日在皇帝面前,彻底破了防,哭的像是一个月子里的娃娃。

“好!”

朱元璋亦是为之动容。

“咱就知道,咱大明还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

有着众多深明大义之人。

咱就知道,有着无数人愿意为了这个崇高理想,为了这个历史使命一起努力。

有了两位宋先生所言,咱放心了。!

这个历史使命,必将在咱们这一代人手中完成。

自我等之后,南北之间隔阂必然不在。

几百年历史遗留问题,将由咱们来终结。

今后史书之上谈及此事,何谈不是一件伟大功业?

后人又怎能忘记,我等所为之作出的努力?

今日,咱有一句话说与两位宋先生共勉。”

听到皇帝此言,宋濂宋讷两人,迅速调整神态。

躬身而立,凝神静听。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神色认真又带着悠远的郑重说道:“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轰隆隆!

似是有着惊雷炸响,令他二人心神为之震颤。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这两句话,在他二人脑海当中来回滚动。

宛若余音绕梁,一般连绵不绝。

在这么两句话跟前,似乎诸多的蝇营狗苟,诸多的算计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两位宋先生,弥合南北这事儿,任重道远,道阻且长。

做事之时,必然还会遇到诸多的风雨。

但只要咱们坚定的做下去,把这事做成了,那些窃窃私语,小人言论,终究不足为惧。

难以中伤。

是非功过,自有昭昭青史,与无数后人为我等分说。

这洪武正韵,咱想请两位宋先生共同署名。

而在今后咱这边,也会通知罗宣传使。

让他那边,让他根据今日之事,写上一篇文章。

发表在大明日报上,刊行天下。”

“臣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之恩遇。

岂能不忠心做事,为我华夏出一份力?

只是……只是我二人,在这洪武正韵上没有任何功劳,署上名字是否有些不太妥当?”

“有何不妥?弥合南北,需要我等共同努力。

两位宋先生署名其上,再恰当不过。

况且两位宋先生,一为南人,一为北人。

又向来是如今士林文坛之中,南北之分的关键人物。

你二人共同在这上面署名,岂不是也能为天下做一个表率?

咱再说句心里话,咱也正是要借你二人的名声,和影响力,来更好地来推行此事。

二位宋先生切勿推脱。”

听到朱元璋所言,宋濂还有宋讷二人,都是欣然点头。

“咱这里关于促进文化发展,学问繁荣,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考量。

咱准备编纂一部字典出来,把我华夏所有存在的字,都给收入其中。

并将其从古至今的演化,给标注其后,解释其字意,以及出处。

方便众多学子来学习查看。

这字典的目录里,可以弄出两个迅速查找字的办法。

一为拼音查字法,一为偏旁部首查字法。

拼音查字法,以首字母进行排序。

将同音字集中的一处记录,并按照一到四声为先后进行排序。

偏旁字首的查字法,则按照笔画来,将同笔画的偏旁部首给汇聚在一起……”

朱元璋说着他的考量。

“通过这办法,可以很快找到其所要查的字所在何处。

有了这样的一本工具书,学生在读书之时,遇到生僻字。

则可以通过偏旁部首查字法,迅速找到其所在的页面。

再根据具体页面所标注的拼音,知道其读音。

并通过后面的注释,知道其字意。

以及可以和哪些常见的词,组在一起……”

一趟后世之旅,无数的东西都给他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也有无数的东西,都让他拍案叫绝,震惊眼馋不已。

让他想要将之给复刻过来。

不过,万丈高楼是一点一点盖起来的。

很多事儿也得慢慢做,基础需要打好。

比如现在这个字典便是如此。

想要大明腾飞,那就必须进一步的开启民智,普及知识。

同时,除了传播儒家学问之外,还应该把其余的诸多知识,也给放入教学之中。

让众人去学习,去理解,并加以引导。

破除人们儒家独尊的观念。

不能只学习研究思想道德上面的事,也同样要把一些更实用的东西给弄出来。

比如科学。

现在朱元璋准备弄字典,便是先走上这么一步。

这样的一本工具书,是必须要有的。

后世一部新华字典,给他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让他深切地认识到了,有这么一个工具书的存在,有多么大的意义。

既如此,那这等事儿必须要着手去做。

他知道,面对自己的这么个提议,宋濂等人绝对没有办法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

毕竟这是一场文化盛世。

一旦将之给做好,那么必然青史留名!

制定律法的名声,和这个比起来,简直差的不要太远!

意义也完全不同。

儒家众人为了抢夺释经权,各个流派之间,都能把狗脑子给打出来。

现在自己想要编撰一部字典,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规定字音,字形,字义这些。

那他们又岂能不趋之若鹜?

这也算是为了能让洪武正韵顺利推行,而抛出来的一个甜枣。

只不过这个甜枣,不仅仅对这些人有效。

对于朱元璋而言,同样也是个甜枣。

可以说,这是一项合则两利的双赢。

既能减小阻力,又能把他所想要的字典给编纂出来。

为今后的普及教育,进一步开启民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宋濂和宋讷两人,听到朱元璋所说出来的话,都是不由的齐齐为之一振。

皆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之感。

有被皇帝所说的这个提议给惊到。

继而有着无数的欣喜,震动出现在心头。

字典!字典!

这么个东西,自己等人在此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

先是《尔雅》初步解释字意。

自从许慎弄《说文解字》之后,一直都以这个为准。

从东汉到现在,都已经多少年过去了。

没有新的典籍问世。

一来是没有这么想过,二来则是这事儿工程浩大。

需要耗费无数的心血。

种种事情夹杂在一起,让很多人都没有过这方面的想法。

但此时,被皇帝这么一提,他二人都不由觉得怦然心动。

连带着呼吸都变得急速起来。

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编撰出这么一部字典,流传于世。

成为无数人学习学问时,根本没有办法绕过的工具丛书,吸引力别提有多强!

如果说制定洪武正韵,确定官话,这就是一项足可以让很多人为之心动,趋之若鹜的事儿。

是文学的一项盛事。

那这字典就更不必多说了。

是修订洪武正韵,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不知道超出了其多少,可以说,二者是天壤之别!

面对这么一项盛事,他们又怎能拒绝?

“上位,这确实确实是一个特别好的考虑。

也是一项盛典!

一旦做成,对我华夏文化的流传,与进一步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上位提议高屋建瓴,臣叹服!”

宋濂直接在这里,拍起了皇帝的马屁,高举双手赞成。

宋讷也同样表示,这是一件盛事。

他必然全力以赴的去做。

“只是,陛下,这事儿太浩瀚,纷繁复杂,程量巨大。

非一人可为,也非短期内可为,花费亦是不菲。”

宋讷考虑起了实际情况。

相对于宋濂,宋讷更注重实际。

朱元璋道:“所以,咱才要牵这个头,以官方的名义来汇集天下有才学之人,有志之士。

来共做此事。

至于钱财花用这上面,不必担忧。

这等有利于华夏文化发展的盛事,咱又怎能吝啬?

做此事的所有经费,都由咱的内帑来出。”

这话一出口,宋濂,宋讷二人心悦诚服,拜伏于地。

口呼圣君。

毕竟历朝历代以来,诸多的皇帝,都是大多都是拼命的往内帑之中捞钱的。

像当今皇帝这样,为了编撰字典,直接从内帑当中拿钱来使用的,可当真是少之又少。

朱元璋让他二人起身,望着他二人神色郑重道:“咱还有一问,请两位宋先生为咱解惑。”

朱元璋说着,停顿一下,望着他二人,极其认真的缓缓开口:“二位先生以为,汉字当简化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