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穿越吗?穿越到别的世界很简单,但同一个世界,穿越到过去,只取决于人!”
“为什么我们在那个时间出生?为什么我们现在在这里?说到底都是因果纠缠,真要深入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也没必要深入探究。”
“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关键在于因果颠倒,倒因为果……因为有了过去,才有了现在的结果,倒过来,有了现在,才会有过去的结果。”
“能穿越过去,就代表着过去已经存在了有一个你,过去你做过的一切,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能颠倒因果的宝物罕见,使用的代价也大,姜雪有山间云雾图,我有生死簿,都能将你的意志送回过去的那个你身上,这是我的投资,也是付出。”
……
蓝田县外,陈家庄。
傅源坐学堂讲座上,满脑子浑浑噩噩,有点搞不清现状。
他脑子里有两种记忆,一种记忆,自己是几十年后的人,儒修傅源,也知道是那个叫赵颖的通过生死簿将他送回到过去的现在。
甚至他还记得那个叫盛思步的小姑娘,在赵颖面前化作一本黑色的簿子,将他送回来的场景,他的肉身沉睡,意志进入生死簿,然后他脑子里就多了一份记忆。
另一种记忆,他叫陈君源,生于光绪年间,是个落魄书生,耗尽家资寒窗苦读,正打算考科举呢,结果朝廷完蛋了,没有清朝,反而进入了民国,自然也没有科举这回事了。
学了一肚子八股文,却无半点谋生手段,不得已之下,只得求到陈家,在陈家学堂当了个教书先生。
说是教书先生,其实只是启蒙识字,如今民国全面倾向西学,大学自主招生或统一招生,考得也是现代学科,传统儒学逐渐没落,八股文更是被扫进垃圾堆了。
所以他到底是傅源,还是陈君源?亦或者两者都是?
思绪太过紊乱,傅源下意识的收束杂念,正心诚意,脑子里一下子变得清明了。
陈家庄的陈家,以前是高门大户,累世官宦,明清时代族中皆有人当官,在蓝田这一片也算是只手遮天的大家族。
辛亥之后,作为守旧派打的陈家,也失去了依仗。
民国六年,陈家老太爷去世,陈家一分为二,长房是蓝田县的陈家,二房是陈家庄的陈家,离得不远。
陈大老爷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头脑聪慧,性格圆滑,纵使改朝换代,依然能在蓝田县内只手遮天。
相比之下,陈二老爷就差多了,读书不中,经商不成,做官更是糊涂,只能在陈家庄守着族地混日子,年纪一大把,去年新娶了个十六岁的小妾。
不对,现在应该叫姨太太,第八房姨太太。
……
理顺了脑子里的记忆后,傅源这才坐直了身子,目光看向学堂内的四五个小萝卜头,有男有女,正交头接耳自顾自的聊着天,完全无视了讲台上的先生。
傅源没有开口,只是正了身,端正了自身的仪态,正了身,又正了心,自然而然的散发出一股威严。
心定,则其言安稳而舒畅,容态恭严而语辞安定,一扫之前的落魄形象,整个人呈现出威严的君子之风。
学堂里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这股威严,渐渐地小声了,最后集体沉默,目光看向傅源,不敢再随便说话了。
傅源这才点点头,看了一眼面前的书本,开口道:“今日学习《三字经》,我读一遍,你们跟着我读: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
“……”
傅源的语调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的好听,孩子们也自然而然的跟着学了起来。
诵读过程中,傅源一心一念,正心诚意,只读了三四句,体内的浩然正气便开始酝酿,勃发。
一切都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等教完前八句后,傅源又领着孩子们读了第二遍,然后开始解释,道:“人出生时,本性善良,天性相近,但后天的环境跟教育,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习性跟性格……”
正解释着,窗外有人开口打断,道:“人性本善?我觉得不对,人性本恶才对!”
傅源看过去,就看到一个年轻人,正目光灼灼的看着他,容貌如何且不说,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的明亮,透彻,毫无杂质。
孩子们看看傅源,在看看窗外的年轻人,表情都有些茫然,不知道谁对谁错。
那个年轻人拱手行礼,道:“抱歉,在下一时兴起,扰了先生教学,只是觉得以先生的本事,见解不应该又如此肤浅才对!”
傅源也没有在意,点头道:“只是启蒙,说的深了,孩子们也听不懂。”
年轻人笑着道:“先生不说,又怎知孩子们不懂呢?就说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虽是劝人向善,但若真以为人性本善,以后恐怕会吃大亏。”
傅源看着他,片刻后道:“那你以为呢?”
年轻人正色道:“先生要教会孩子们“人之初,性本恶”的道理才行!”
傅源笑了,道:“善,便是善良?恶,便是邪恶?”
年轻人一愣,有些不明所以。
傅源摇摇头,道:“善者,完善也!此言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人生之初,其本性便已完善不缺,生来便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此四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无关善恶,只是天性完备,生而所具有的良知良能。”
年轻人诧异的看着傅源,他没想到这句话还能这么解释。
人生之初,天性完善,无关善恶,无善无恶。
傅源继续道:“恶者,也不是邪恶之说,仅仅是指人于本性之上散发的各种情绪**,冠之以“恶”名,却并非是指邪恶!
因为人性会诞生各种情绪**,故而需要将这些“恶”进行妥善的控制与限制,这才需要“礼”与“法”。
所以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与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其实并不冲突,只是所指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傅源说完,除了窗外的年轻人若有所思,其他的孩子们都一脸茫然,呆头鹅一样,明显没有听懂。
年轻人也发现了孩子们的反应,有些羞愧,道:“是在下唐突了……还请先生出来一叙!”
傅源点点头,对孩子们道:“今天只教着八句,你们多读几遍,明天我要检查,谁若背不下,便要打手心。”
等孩子们齐声应“是”,傅源这才出门离开教室。
教室外,年轻人迎上来,拱手道:“在下冯耀,被先生所发之气吸引,如此至大至刚之气,莫不是传说中的浩然之气?”
“在下……”傅源想了想,道:“陈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