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一人之下的儒修 > 第二章 各复归其根

一人之下的儒修 第二章 各复归其根

作者:烟屁屁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4-28 21:17:2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冯耀跟傅源相互介绍后,都默默地看着对方,心中暗自称奇。

片刻后,冯耀伸手,道:“听说西方流行握手,要不要握一个?”

傅源笑了笑,伸出手,冯耀主动握了上来,两人的手刚一接触,就隐隐有气在两人掌心迸发,流转……

冯耀忍不住感叹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浩然之气,说是气,但主导的,还是气中所蕴含的浩然之意!”

傅源也能感觉到,手心之间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不断的试图瓦解自己的浩然气,只不过自己的意志更胜一筹,能够抵御这种瓦解的力量。

想了想,傅源干脆收回了自己的意志,顿时,两人相握的掌心,迸发出无数的光点,宛若星光,星光到处游走,恍如无数萤火虫在飞舞,光点渐渐稀松,最终全部消失在了冥冥中,

冯耀抬起左手,轻轻触摸,一股淡淡的莫名欢喜涌上心头,无根无源,只是欢喜……

此外还有悲伤,愤怒,恐惧……等等各种情绪跟**,舍吾迷离,无根无源的便出现在心间。

当然,还有冯耀最熟悉的先天一炁。

“浩然之气,原来如此!”冯耀感叹道:“以你刚才的解释,人的天性散发的各种“恶”,以自身意志加以控制,使其归正,以“仁义”养之,得浩然之气。”

傅源也有所领悟,道:“天地始于元气,将天地间得各种气,梳理成原本的模样,使其“各复归其本”……好手段!”

冯耀笑着道:“你我这也算是心意相通了吧?”

冯耀本身并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但却在刚才冒昧的出言扰乱,并指责了傅源的教学,并非是主动挑衅,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冥冥之中的感应。

他在看到傅源的一瞬,就能感应到,傅源心中的别扭。

明明他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偏偏还要按照教材或者通俗的注释来解释,这就导致傅源心中出现了那么一丝别扭,被冯耀感知到了,所以才会开口打断。

这种感应,傅源也有,在看到冯耀的第一眼,就感应到了他心中的好奇跟坦荡,所以丝毫没有介意。

两人松开手,傅源感叹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灵犀,又名通天犀,通天即为通神,心领神会。”

冯耀哈哈大笑,道:“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与一男子心意相通……能说出“各复归其根”,你对道家修行也颇为了解?”

傅源点头,道:“稍有涉猎。”

“太好了!”冯耀欢喜道:“不瞒你说,我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理解是错误的,那我对比儒学更加晦涩难懂的道学,恐怕理解错误之处更多了。”

“谈不上对错。”傅源想了想,道:“你所理解的人性向善,也是一种解释,并非错误。”

冯耀好奇道:“还请细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傅源伸手,引着冯耀到学堂外的石桌坐下,道:“就拿《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说,宋朝朱熹注解为“学习并时常复习”,你能说他错吗?”

冯耀问道:“那你是如何理解的?”

傅源道:“学到的东西,在恰当时机践习出来。”

冯耀愣了一下,道:“我觉得你的理解更好,更能对应后面的“不亦说乎”,学到东西,用出来才开心嘛。”

傅源笑着道:“但朱熹的注解,也恰恰对应了“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东西,得到新的理解,这本身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何况“不亦说乎”,也可以解释为应该把新理解的东西说出来。”

冯耀“额”了一声:“好像也能说得通。”

傅源摇头,道:“个人的理解归个人,无所谓对错,但朱熹注释的《四书》,在当时被列为科考标准,那么想当官,想出人头地,那就只能按照朱熹的注释来。”

冯耀想了想,一拍大腿,道:“这不就相当于,朱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读书人身上了吗?”

傅源笑道:“所以啊“我注六经”,强调忠实还原经典原意,通过训诂,考据等方式理解文本的客观内容。

而“六经注我”,将经典视为诠释个人思想的工具,强调融会贯通后表达自身见解,层次不一样。”

冯耀点头,道:“一个“皓首穷经”,一个“学苟知本”。”

傅源叹了口气,道:“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若是“皓首穷经”,那孔子就是在以个人意志,从自己的主观视角串改鲁国历史。

若是“学苟知本”,那孔子便是在通过微言大义,阐述自己的“道”。”

《春秋》是一本史书,而史书,不应该有自己个人的理解,只需要冷冰冰的记录即可。

就好像晋朝的董狐,是晋国太史,负责记录史书,在赵盾族弟赵穿弑晋灵公后,董狐就冷冰冰的记录下了“赵盾弑其君”,并未带入个人情感在内。

哪怕赵盾辩解是说赵穿所杀,董狐也用“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来申明,“弑君”之名应由赵盾承当,这就是写史之“书法”。

但孔子的《春秋》里,却注入了太多的个人见解,个人意志,已经不属于写史的“法”了。

冯耀挠挠头,道:“《春秋》,我没看过啊。”

傅源笑了笑,道:“无妨,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可。就好像你刚才的手法,虽然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但根子上的东西,还是在于“各复归其根”这五个字。”

冯耀点点头,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我这手段,就叫做“神明灵”。”

傅源道:“运用心机会使心灵变得迷糊,固执成见会阻碍我们的认识能力,因此“致虚”是为了消除心灵的障碍和澄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冯耀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要实现致虚,就必须守静,心中得清静,方可“复其根”。”

傅源感叹道:“清静二字说的好啊,清者,不以浊扰,静者,不以动扰,想的清净,就得摒除浊气,不动杂念,明见本性,也称明神。”

冯耀哈哈大笑,道:“这又对应了你对“人之初,性本善”的解释,人的本性,完善充备,不漏不缺,本性自足,这有何尝不是一种“明神”呢?”

傅源也笑了,道:“人性本恶,由本性散发的各种情绪**,名“恶”,也是人性之上的各种“伪”,去伪求真,是谓“修真”!”

冯耀连连拍手:“妙!妙!妙!道是道,儒是道,就连那小儿启蒙的《三字经》,同样也是在阐述修行真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