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80:我带着狼崽子寻猎大山 > 第171章 教育之争

重生80:我带着狼崽子寻猎大山 第171章 教育之争

作者:渊博之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6 01:08:10 来源:小说旗

张老师是村里唯一的正式教师,已经五十多岁了,独自教授一到四年级的所有课程。

看到周国宏来了,张老师急忙迎上来:

“周总,您可算来了!我正想找您呢。”

“张老师,有什么事?”

周国宏问道。

张老师愁眉苦脸地说:“就是学校的事。您看这教室,下雨天漏水,冬天漏风,孩子们冻得直哆嗦。桌椅又破又旧,孩子们写字都费劲。最要紧的是,学生越来越多,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确实,这样的条件怎么能培养出好学生?

“张老师,我明白了。这事我会尽快处理,学校的改善刻不容缓。”

回到村委会,周国宏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提出了改建学校的方案:

“我准备动用村里的积累资金,把学校整体翻新。新建教室、添置桌椅、更新教学设备,同时向县教育局申请增派老师。这事关村里的未来,必须尽快办。”

老陈表示赞同:“确实该办了。我孙子上学,老说教室冷,看黑板看不清,心疼啊!”

但会计李大山却有些犹豫:“周总,我不是反对办学校,但村里的钱不多啊。米厂和养猪场刚有点盈利,正是扩大再生产的时候。要是把钱都投到学校上,其他事业怎么发展?”

“就是啊,”

另一个村干部也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学校可以慢慢来嘛。”

周国宏严肃地说:“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教育更是根本。如果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将来怎么支撑村里的发展?这不是短期眼光能衡量的。”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从村集体资金中拿出1万元,用于学校改建;同时向县教育局申请支援,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第二天,周国宏骑着自行车去了县里,直奔教育局。他详细汇报了村里学校的情况,恳请教育局支持。

“周书记,你的想法很好,”

教育局长说,“不过县里的教育经费有限,师资也紧张。我们最多能给你们5000元的补助,再派一名年轻教师。其余的,还得你们村自己想办法。”

虽然得到的支持不如预期,但周国宏已经很满足了。

5000元不是小数目,再加上村里的1万元,足够进行基本的改建了。

回到村里,周国宏立即组织人手,开始了学校的改建工作。

旧的土坯房被拆除,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教室,添置了新桌椅和黑板,还修建了一个小操场。

村民们纷纷出工出力,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一所焕然一新的小学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新学校刚刚竣工,县教育局派来的年轻教师李梅也到任了。

李梅是师范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充满教学热情。

有了她的加入,村小学终于有了两名专职教师,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然而,好景不长。

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村里的平静: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县里决定推行“撤点并校”政策,计划把村小学撤销,让学生去镇中心小学上学。

“这怎么行?”

周国宏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县教育局,“我们刚把学校修好,现在又要撤?孩子们去镇上上学,路途遥远,安全没保障,家长们哪能答应?”

教育局长解释说:“这是上级的政策,我们也很为难。但从长远看,集中办学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可是乡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呢?”

周国宏据理力争,“有些孩子家离镇上十几里路,每天来回多危险啊!再说,很多家长需要劳动,没时间接送孩子,这不是逼着孩子辍学吗?”

争论不休之下,教育局长给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村小学可以暂时保留,但只保留一到三年级,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必须去镇中心小学。

同时,村里要自己解决一部分经费。

周国宏无奈接受了这个方案,但回到村里后,却面临了新的挑战:村民们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去镇上上学的事情反应强烈,尤其是那些家离镇子远的村民。

“凭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受这罪?”

一位村民气愤地说,“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天黑才能回来,这不是折腾孩子吗?”

“要我说,干脆不上学了!”

另一位村民说,“反正读那么多书也未必有用,还不如早点学门手艺!”

听到这些话,周国宏心里一沉。

这正是他最担心的:一旦上学变得困难,很可能导致更多的孩子辍学,村里的教育水平会进一步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国宏再次召集村民开会讨论。

会上,他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第一,我们可以向县里申请一辆校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解决交通问题。”

“第二,我们可以在镇上租几间房子,做成简易宿舍,让住得远的孩子周一到周五住校,周末再回家。”

“第三,我们可以组织村里的家长轮流接送孩子,减轻单个家庭的负担。”

这些方案引发了热烈讨论。

有人倾向于家长轮流接送,因为成本较低。

但问题还是在于经费:校车需要购买和维护,宿舍需要租金,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

“我有个建议,”

李大牛突然说,“我听说隔壁李家村的学校也面临撤并,他们那边也有不少孩子要去镇上。咱们何不跟他们联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人多力量大嘛!”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周国宏立即联系了李家村的村干部,两村决定合作,共同筹资购买一辆小型校车,专门接送两村的高年级学生往返镇中心小学。

同时,周国宏还向县教育局争取到了一个承诺:如果村小学能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和一定的生源规模,将来可能升级为“教学点”,获得更多的官方支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国宏开始着手提升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他联系了县里的退休老教师,请他们定期来村里指导教学;同时,也鼓励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组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