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四合院:开局四九,军工天才 > 第137章 电子管都没有,直接晶体管?

\"理论上,是的,\"李明远回答,\"虽然这台初代机器的能力有限,但确实可以进行基础的物理模拟和数据分析。\"

整个科学院代表团已经完全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起立,围在屏幕周围,争相查看计算机的各个细节,议论声此起彼伏。

就连最初持怀疑态度的老院士,此刻也激动得手脚发抖,他的助手不得不扶着他,以防他因过度兴奋而摔倒。

\"等等,这里还有更多功能,\"李明远翻到下一页,展示了计算机的应用场景,

\"除了科学计算,这台机器还能用于工程设计辅助、数据处理、资源调配优化等多种场景。\"

工业部代表中的一位总工程师猛地站起身:\"辅助设计?您是说这台机器能帮助我们设计产品?\"

\"确实如此,\"李明远解释道,\"它可以根据输入的参数和约束条件,计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比如,给定材料强度、重量限制和使用条件,它能计算出桥梁的最佳结构;给定发动机参数和空气动力学条件,它能优化飞机机翼的形状。\"

总工程师的脸色变得潮红,他转向其他工业部代表:\"这……这将彻底改变我们的设计流程!原来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反复试验,现在可能只需几天就能完成初步设计!\"

整个会议室已经陷入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各方代表纷纷起立,议论纷纷,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有人则安静地流泪,显然被技术的前景深深震撼。

就在这时,李明远轻轻咳嗽了一声,房间里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身上。

\"其实,电子管计算机只是第一步,\"他平静地说,拿出一张新图纸放到投影仪上,\"这是基于晶体管技术的下一代计算机设计。\"

屏幕上出现的是一台体积小得多的机器,但内部结构更加复杂精密。

\"晶体管计算机比电子管计算机有三大优势: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功耗更低。\"李明远指着图纸上的对比数据,

\"同等计算能力下,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只有电子管计算机的十分之一,功耗只有二十分之一,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电子管计算机的五十倍。\"

这个数据一出,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几秒钟后,爆发出一阵惊呼和抽气声。

\"这……这不可能!\"科学院的计算机专家声音嘶哑地说,\"我们连电子管计算机都还没有完全掌握,怎么可能跨越到晶体管阶段?\"

李明远指向之前展示的晶体管样品:\"正是这个小东西,让计算机技术得以革命性飞跃。一个晶体管可以替代一个电子管的功能,但体积只有千分之一,能耗只有百分之一,寿命却长数十倍。\"

科学院老院士已经完全呆住了,他瞪着那个小小的晶体管样品,眼珠几乎要从眼眶里蹦出来:\"这……这……\"

他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能用颤抖的手指着屏幕,像个第一次见到汽车的乡下老人。

李明远继续解释:\"晶体管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五万次基本运算,是电子管计算机的十倍。更重要的是,它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不再容易因电子管烧毁而停机。\"

他翻到下一页,展示了晶体管计算机的应用前景:\"有了这台机器,我们可以处理更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更精确的工程设计,甚至开发自动控制系统,为工业自动化奠定基础。\"

科学院代表中,几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已经站了起来,他们的身体明显在发抖,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其中一人甚至开始无意识地踱步,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进行某种疯狂的计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李明远展示的技术蓝图深深震撼,之前的争执和质疑已经烟消云散。

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同一个念头:这些技术,将彻底改变国家的面貌和命运。

军方首长、科学院老院士和工业部代表不约而同地站起身,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似乎在无声地交流。

最后,军方首长代表三方开口:

\"李总工,我们为之前的武断向你道歉。现在我们完全理解了你的坚持。这些系统的确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发展。请告诉我们,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才能最快地将这些蓝图变为现实?\"

李明远环视会议室里的众人,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震撼与期待。

\"各位首长、各位专家,\"他的语气诚恳而坚定,\"要将这些技术从图纸变成现实,我们需要三个核心条件:一流的人才团队,充足的资源保障,以及相对独立的研发环境。\"

军方首长立刻点头:\"人才方面,我们可以抽调军工系统内最优秀的工程师来协助。\"

科学院老院士也表态:\"科学院可以派出理论物理、数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专家,与工程师们密切配合。\"

工业部代表补充:\"资源保障方面,我们可以优先调配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确保不会出现供应短缺。\"

赵部长一直默默听着,此刻终于找到机会插话:\"各位,我有一个提议。\"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了他。

\"李总工的这些系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不适合在普通工厂环境中研发。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研发基地,由轧钢厂牵头,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关。\"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军方首长的响应:\"赵部长说得很对。这种重大项目需要有专门的基地,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

科学院老院士也表示赞同:\"集中优势力量,避免分散,确实是科研攻关的有效方式。\"

工业部代表却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但建立这样一个基地需要时间,会不会延误研发进度?\"

李明远思考了片刻:\"其实,轧钢厂后面有一片闲置区域,原来是计划建新车间的,地基都已经打好。如果能迅速改造,一两个月内就可以形成初步研发条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